彭文艷
摘要:在如今供給側改的背景之下,教育投入成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重要動力,文章基于GMM系統分析模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探討其影響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有效的教育經費投入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一促進作用在東部地區的表現最為顯著。除此之外,技術、勞動以及資本對于經濟的發展同樣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并且表現出了區域性的差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猛,這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目前階段,基礎性勞動力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其市場需求也在逐漸地減小,發展性和技能性的勞動力逐漸成為了各行業在內部轉型中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也愈加明顯。文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教育經費的投入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區域差異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經費投入;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策略
教育教學的屬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經費在經濟上的表現形式及作用效果,它使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與技能水平逐漸提高,這對經濟發展也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下,其作用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教育投入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了地域性的差異,受到外部條件的制約,可以明顯發現,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教育投入的依賴性有著明顯的差異。以江蘇省為例,到目前為止江蘇省已經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經費的全覆蓋撥款,并建立了穩定的增長機制,促進了教育以及經濟體系的改革、發展。2018年,江蘇省教育經費投入高達2827億元,同比增長8.9%,占比80%。近幾年,江蘇省已進一步調整教育經費優化結構,以“調結構、提效益”為主導,建立與師范生培養成本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切實保障民辦學校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合法權益,也促進當地經濟同比增長達20%。所以本文對在如今地理經濟的思維之下,對于教育經濟投入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以及區域之中存在的差異進行了探討。
一、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理論模型探討
在目前階段,根據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來講,在處理變量關系之中利用面板回歸進行內生性問題和動態關系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保證技術參數的準確性。通過對前向解釋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量分析可以得出,在模型之中內生性問題的客戶取決于參數間的協同效應,一般利用GMM技術將其分為兩個部分進行數據的構建,本文在此基礎上就利用了這樣的原理對教育經費投入以及經濟增長之間動態關系的模擬,并分析其二者之間的聯系。在目前階段,根據我國當前時期經濟發展趨勢,選擇其他條件不變,模擬分析可以發現在前期GDP的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后期66.5%的GDP增長。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十二五”期間,盡管受到了金融危機等的國際影響,其平均增速仍保持在9%,速度上雖有所放緩,但是在產業調整擴大內需等政策的推動之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依然保持著十分平穩的上升趨勢。目前,我國的GDP總量處于世界領先位置,并且依然保持了10%的增速,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經費的投入對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顯著的促進作用。經過研究調查可以發現,每增長1%的教育經費投入就可以帶動13.5%的GDP增長,所以在“十三五”階段,隨著經濟的常態化發展,高新技術與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了居民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并且研究表明,第三產業值在2017年就已經占GDP總量的51.6%,所以這使得產業結構的轉型成為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
二、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分析
(一)全國性GMM動態分析
在西部地區,我國的產業水平相對較低,第一、二產業仍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位置,市場上對于勞動力的素質需求依然較低,所以過度的經費和教育投入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限制了經濟增長。除此之外,勞動投入卻表現出了顯著的增長,首先,勞動力的投入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它是保證經濟穩定發展的現實前提條件;其次,就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勞動的投入受供給側改影響程度相對較小,這使得勞動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所表現出的差異性也在逐漸減弱。然而在中西部地區,勞動投入卻依然占據重要因素。其中,技術投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解釋變量中,科技才是生產力的第一發展要素,這一理論已經被國內外多種實踐證明,而且我國的產業轉型同樣也是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引入的,所以在技術的投入過程之中,與企業內部管理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反資本投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相對是比較小的,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資本的投入有著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證社會與勞動就業的穩定結合,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資本投入所能發揮出的促進作用就會變得越來越小,所以反映在經濟增長中也并不明顯。
(二)地區性GMM動態分析
1.教育經費投入
在目前階段可以發現,我國的區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一致性問題,這導致了各地區在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并且按照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東、中、西這三個部分,這與三個地區的基礎經濟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三個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都表現出了由東向西降低的發展趨勢。經濟總量在東部地區表現最高,相對而言,表現出的增長的彈性也就比較小,在時經濟的發展中對于當期經濟的影響也相對就比較小,反之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其總量較小但彈性卻較大,前期對于當期經濟水平的影響也比較大,這就是教育經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區域差異。在東西部地區進行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在中部等地區卻并不顯著,中部地區經濟發達,內部區域的產業水平和消費水平相對也都比較高,而在中部地區傳統工業相對雄厚,所以各省份對于經濟的發展都賴于礦產和能源的開發,以粗放型工業為主,這導致了社會在就業結構的體現上依然處于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水平,所以進行過度的教育經費投入反而對經濟的增長是十分不利的。同時各地區也應該注意產業結構改革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變化,這使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發生了一些改變,高素質人才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實現了人才結構的優化,展現了教育經費在勞動力結構改革中的推動作用,滿足其后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區,較高的教育產出使得經濟發展呈現了更大的彈性,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也表現出了內部推動作用。
以江蘇省為例,在蘇南地區覆蓋的學校明顯超過蘇中與蘇北,教育資源發展極不均衡,這包括以下兩點原因,首先就是各區域的經濟水平不同,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明顯不同,教育資源和教學經費的傾斜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其次,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同樣也作為活動區域的經濟、文化、政治、金融中心,分布院校面向全國。在分布組成上來看,部屬院校的教育資源相對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且具有鮮明的行業特征,所以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看,蘇南地域的教育資源都處于優勢地位,并且這些院校為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作用。而在蘇北一些農村地區的教學院校中,師資力量一般,主要培養服務于一般性地區的人才,大眾型專業居多,而且這兩個地區輕紡和農林專業院校分布較多,但入行門檻較低,所以對于人才的需求不高,所以即便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是有限的。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來看,高校教育人才大部分采取了就地消化的政策,江蘇省的教育資源基本滿足了自身發展,如南京地區教育資源過剩,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畢業生外流,而蘇州等地則相反,在蘇州等地加大教育資源的傾斜可以更好培養人才,促進當地的經濟效益。
2.勞動投入
勞動投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由東向西依次衰減,東部作為我國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其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市場要求也比較大,勞動力依然在經濟發展之中依然處于首要地位。中部地區有很多的粗放型工業產業,對基礎性勞動力的需求較大,所以經濟增長和勞動投入之間的關系相對穩定。而西部地區教育落后,人口稀少,其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在市場中的供給反映比較弱,這就導致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即使加大勞動力投入,經濟發展也沒有明顯的改善。
3.技術投入
經濟發展中技術投入所表現出的區域差異性相對也比較明顯,在東部地區技術投入呈現了較為微弱的抑制作用,在中部地區技術投入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并不顯著,而在西部地區則具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在東部地區,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為科學技術的有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環境研發能力與技術投入均處于我國的領先水平,但其創新能力相對不足,這是由于很多中小型或者是一少部分大型企業在技術投入的過程之中缺少突破性和創新性,所產出的效率相對也比較低,限制了技術投入在拉動經濟增長之中的促進作用。而在中部地區,產業轉型所提出的市場需求對于技術投入有著明顯的行業訴求,但是受到傳統工業之理念的影響,部分的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革的過程之中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導致了社會穩定以及就業問題等受到直接影響,使技術改革進程相對緩慢,而產出效率也變得愈加不明顯。西部地區,由于大多數省份在技術投入上的能力不足反映出各地區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時水平也不高,而生產環境薄弱,技術投入難以體現出高效的性能,所以在經濟增長過程之中表現出的促進作用相對并不明顯。
4.資本投入
資本投入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表現中西部地區較為顯著,東部地區一般顯著。西部地區由于倉儲、運輸等的基礎設施導致了對工業建設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同時,這也是工業有效發展的外部保證,并且隨著固定資產等內容的增長,其基礎設施在進一步的完善過程之中必然會促進經濟效益的飛速發展。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育經費投入在拉動經濟增長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促進作用是可持續的,所以,保證教育經費的支出是實現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之一。在目前階段,應進一步加強其投入力度,保障剛性需求,可以進行科學合理的預算制定,合理分配支出、經費比例,優化投入結構,減少額外的支出,提高使用效率。注重拓寬來源渠道,鼓勵辦學形式以及集資形式等的有效開展,發揮出教育經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要不斷優化投入結構,提高其使用效率,加強財政轉移,保持經費區域配置的均衡發展,實現二者之間的協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宋陽.普通高中教育經費投入的地區差異及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C].2016學術年會論文集,2016:227-234.
[2]王結玉.經濟發展與教育經費投入關系實證研究綜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18):126-127.
[3]謝德勝,吳慧萍.從區域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看高校發展 ——基于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的實證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15):24-28.
[4]方超,沈豪,熊筱燕.我國學前教育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效率評價——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檢驗[J].學前教育研究,2018(08):3-16.
[5]蔡文伯,翟柳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與空間面板計量模型[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01):55-59.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教育經費結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