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
唐德宗李適,曾對其視為心腹的中書侍郎陸贄說過:“你太過清廉和謹慎了,到了偏執的地步。各道州府到長安來,送給你一些禮物,是人之常情,你全都拒之門外,一律不收,那是很不合乎情理的。其實,如果送你一根馬鞭、一雙皮靴之類的,收下也是無傷大雅的。”很明顯,李適的“無傷大雅”是在“鼓勵”陸贄收受賄賂,只是陸贄并未按李適的提議去做,依舊保持清正廉潔的本色。然而并非所有的官員都像陸贄,唐德宗認可的“無傷大雅”讓一些貪官迎腐而上。比如當朝廷打算建造一批船時,原本一條船的造價只需要五十萬錢,執掌財政大權的劉宴,卻以一百萬錢的價格申請。唐德宗知道這件事之后,并沒懲罰劉宴。結果唐德宗對腐敗“無傷大雅”的態度,讓官場風氣日漸變壞,使大唐的沒落加速。
李適對陸贄說的“無傷大雅”,表面是因兩人關系親密。實質卻是因為身為上級的李適認為貪污腐敗是正常之事、平常之事。同為“上級領導”,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做法截然相反。唐朝開國左驍衛大將軍、薛國公長孫順德,有一次在接受下人賄賂絹帛時被發現。這位長孫順德可不僅是心腹那么簡單,他既是長孫皇后的族叔,同時也是唐朝起兵反隋的核心成員之一,毫不夸張地講,既為皇親又是元老,且按當時唐朝的法律,功勛可抵罪。但唐太宗依舊在朝堂之上,在百官面前公布了長孫順德的案情,并當眾賞給他數十匹絹帛,目的是讓長孫順德羞愧,換來了長孫順德的痛改前非。在唐太宗的眼中,貪污腐敗絕非“無傷大雅”的小事,皇親加元老都不能放過。且唐太宗平日同官員們談及腐敗時,通常表現出對腐敗的深惡痛絕,這應是其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適的“無傷大雅”,其實是上級領導對腐敗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本質上是對腐敗的縱容。上級領導的縱容就是對下屬腐敗的認同與默許,固然有像陸贄這樣的不茍同者,但更多官員會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老話。比如說受大貪官和珅的熏染,管家劉全也經常貪贓枉法,甚至看門的門衛都會對拜見和珅的人索要一定好處。

像陸贄那樣的官員,算得上出淤泥而不染。不過這個詞雖好聽卻不希望常用,在反腐倡廉中更期盼著錦上添花,即上級與下屬共求清正,事半功倍。在包拯、海瑞、于成龍等手下為官,清正廉潔即是上行下效,是情理之中,是水到渠成,上級對腐敗深惡痛絕,下級則不敢逾矩。所以上級既可是貪污腐敗的推進劑,也可成貪污腐敗的防火墻。
面對貪污腐敗,有像唐德宗那樣的“無傷大雅”,也有唐太宗那樣的深惡痛絕。“無傷大雅”和深惡痛絕有意無意都在示下。這種示下與示范相似,程度有時還大于示范。示范只含引領,而示下除了引領,還有強制下屬追隨之意。示下官員追隨“無傷大雅”的腐敗觀念,唐德宗的這種做法,當下各部門單位的負責人依舊要引以為戒。
圖:王恒?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