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節”期間口岸公共衛生治理至關重要
背景情況? ? ? ? ?上海是我國主要的國際性口岸,浦東國際機場全年出入境人員數量居全國空港口岸首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一體化程度高,人口和物品流動頻繁,從口岸入境的人員、貨物占全國比例較高。一旦口岸發生風險,不僅直接危及上海市的安全,還可能對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形成威脅。
問題及分析? ? ? ? ?與國際先進口岸的公共衛生安全監管相比,我國口岸監管目前存在一些問題。
1.監管及治理理念需要進一步轉變。注重具體事件的分析及應對,事前風險監測能力不足,需要向系統性、精準性、防范性監管理念轉變。
2.監測和預警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結合統計軟件,監測國內外特定的專業網站,難以實現全覆蓋、全過程精準監測,尚未建立協同的運行機制和高效的報告制度。
3.協同治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口岸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涉及海關、邊檢、口岸所在地、運輸公司等多個主體,安全防控職責分散在不同的部門,缺乏協同治理,容易造成信息不精準、風險鏈條不閉環。
快速精準地掌握跨境口岸公共衛生安全情況,實時發現可能的傳染病和疫情。創新“風險+技術”的智能化監管模式,構建全方位、多主體監管體系,著力提升我國口岸公共衛生安全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1.構建以風險監管為核心的跨部門監管體系,實現深層次安全治理。(1)協同海關、市場、農業、衛生等監管主體,公眾、媒體、檢測機構等監督主體,國外相關政府部門等來源地管理主體,建立跨領域協同機制,多渠道防范人類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的安全風險。(2)實時獲取并精準定位國際組織、國家相關組織發布的以及未被關注的、新發的人類傳染病和動植物疫情,實現大范圍、多語種的信息獲取與預測,掌握疫情發生及擴散情況,降低口岸公共衛生安全風險。(3)相關部門及時布控,監督檢查重點人員和動植物,實現疑似風險的快速發現,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實現從管人、管貨到管風險的口岸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理念的轉變,整體提升我國口岸公共衛生安全的防控水平。
2.構建口岸公共衛生安全智能化情報共享體系,實現全過程安全監測。(1)推動口岸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多主體、多環節的協同監管,多渠道防范人類傳染病、動植物疫情安全風險,實現口岸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全鏈條無盲區監管,快速精準發現全球傳染病和疫情。(2)建立口岸公共衛生智能監測系統,打造大數據智能平臺,重點關注熱點動態,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形成全程閉環智能監測的長效機制,為治理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參考依據,提升決策水平。(3)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媒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口岸公共衛生安全監管體系及平臺,實現多主體數據共享,減輕監管部門壓力,提升口岸公共衛生治理水平。
3.構建進口及國內冷鏈物流運輸監管體系,實現“人物并防”。(1)建立冷鏈物流運輸新冠病毒長效防控機制,加強冷鏈裝備有人接觸時的全程消毒和全冷鏈信息追溯。(2)構建冷鏈物流全球實時監測系統,實現冷鏈運輸全程動態監測。推進冷鏈物流疫情風險治理多主體數據共享,實現冷鏈物流疫情風險全鏈條無盲區監管。(3)建立冷鏈物流風險輿情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冷鏈運輸風險的提前研判與動態預警。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