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偉
(廈門市梧村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運動損傷主要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其中,大部分的急性損傷完全可以避免,如骨折、摔傷、擦傷等。而慢性損傷隱藏時間較長,康復時間也較長,慢性損傷一般是由于日常運動模式不正確、不良身體姿勢、沒有充分的熱身和放松以及肌肉力量失衡、關節骨骼生物力線不正確導致的,且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中小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需要具備運動損傷理念知識,了解運動損傷機制和處理方法,以此保障身體的健康。
依據教材,中小學生在學習各種體育項目時,會對相關的技術動作進行初步的泛化練習。在學習過程中,不同中小學生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每個技術動作都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人體各部位所承擔的負荷不同,受力也不均衡。因此,不同的運動項目產生的運動負荷對身體造成的運動損傷也不盡相同。
從人體解剖生理角度來看,中小學生的人體結構不同于成年人,在進行不同技術動作練習時,還存在一些不適宜運動的薄弱環節,這些薄弱環節在運動時,發生運動損傷概率較大。例如,中小學生肩關節的關節盂小而淺,而肱骨頭大,周圍韌帶力量較薄弱,如在進行體操動作練習時,肩部大幅度運動或突然摔倒時上臂撐地,極易造成肩關節脫臼。
有研究顯示,很多運動損傷都是由于個人不夠重視和缺乏防護措施而導致的,且大部分運動損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應加強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將傷病預防意識貫穿到教學中,提高中小學生的重視程度,使中小學生能夠認識到準備活動和恢復再生以及自我防護的重要性。
(1)體育活動前不做準備活動;(2)準備活動不夠充分,且內容和本節體育課的內容不符合,體育課所需肌群和關節未得到充分的活動;(3)準備活動量過大,導致身體在過于疲勞狀態下進行體育活動;(4)準備活動后較長時間未進行正式體育課,停留時間過長。除以上因素之外,還包括技術動作模式錯誤、運動負荷過大、身體機能不良、場地和服裝準備不充分、不良天氣等因素,都是早晨運動損傷的原因。
因外力意外造成的軟組織損傷屬于急性損傷。軟組織損傷分為創傷、扭傷和拉傷,這3種軟組織損傷在中小學生參與運動中最為常見,具體包括切割傷、擦傷、挫傷、撕裂傷、撕脫傷、截斷傷、刺傷、對沖傷。軟組織損傷會出血、發炎,甚至會有液體滲出。創傷是指皮膚損傷;扭傷和拉傷是內部出血,內部存在積液的損傷,但扭傷大多數是韌帶損傷,如腳踝處連接相鄰骨骼之間的韌帶組織;拉傷是肌肉或肌腱損傷,如進行50m沖刺跑時的腘繩肌拉傷等,都是中小學生體育活動中較常見的運動損傷。
中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經常出現的骨骼損傷主要包括脫位和骨折2種。受骨骼骨質和飲食影響等,中小學生發生骨折的概率越來越大。骨骼損傷主要受中小學生自身體重、作用力施加部位、骨骼類型、身體位置等因素。
一般脫位較易出現在關節連接處,當中小學生受到外界撞擊或過度改變關節力線時,同一個關節的骨骼未能在一條線上,造成關節骨骼脫位。而骨折愈合時期與軟組織損傷相同,都要經過急性期、修復期和重構期,但骨折的損傷恢復時間較長,需用固定器保持穩定,以減少再次撞擊傷害,且骨折損傷的康復期需要進行肌力訓練,增加周圍肌群的肌力保護骨骼,促進骨骼再生。
中小學生體育活動時應常備彈力繃帶或醫用膠布,也可將彈力繃帶放進冷凍室,使用時既能起到冷敷冰療效果,又能達到加壓包扎的作用。例如,出現拉傷或扭傷時,第一步,教師要先讓中小學生制動休息;第二步,應取較涼的冰塊或醫用冰鎮噴霧,噴在患處;第三步,將患處用彈力繃帶或醫用膠布進行加壓包扎,如是腳踝不規則皮膚表面時,可增加一個“U”字形橡膠墊,以防留有空隙,導致包扎不嚴;第四步,將固定好的患肢抬高,可在腳跟處放一個板凳,使腳踝和大腿高于心臟位置,靜止休息12~24h。但冰敷是間歇性的,不合宜長時間冰敷,可20~30min后去除,防止再次損傷肌肉或關節活動。24h后可解開彈力繃帶,重新了解損傷情況,再進一步處理。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抽筋一般是因為中小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氣溫過低、大量缺失水分和鹽分,以及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導致的。產生抽筋情況較為突然,但時間短暫,不用進行任何干預可自行緩解,但抽筋后肌肉和筋膜內仍有一些不適感,也可以通過恢復手段進行干預,對于產生抽筋嚴重,但有一定運動經歷的中小學生,可將痙攣肌肉處于被動拉緊狀態下,進行牽拉;而對于抽筋嚴重且體質較弱的中小學生,需要將痙攣肌肉處于放松狀態下,進行手法按摩放松。
出現一些開放性傷口時,會破壞表皮細胞和纖維組織,導致血液滲出。若中小學生無骨骼和內臟器官損傷,只進行清潔、止血、包扎便可。若中小學生出現大面積開放性傷口出血時,可先牢固止血,盡快將其送往醫院進行專門的處理。
當有中小學生發生骨折時,用科學的方法及時處理便可有效降低損傷造成的影響。骨折的處理機制分為搶救休克、保護患肢、妥善固定和迅速轉運4個步驟。第一步,應確定中小學生是否處于休克狀態,出現休克狀態時,需吸氧或針刺熱衷、減少移動,及時撥打急救電話;第二步,需要保護患肢,包扎傷口,大血管出血時可采用止血帶止血,一般情況下不建議使用止血帶,因使用后會加重肢端壞死;第三步,妥善固定,削減骨折處的活動,采取特制的夾板,或木板進行包扎固定;第四步,骨折處固定穩定之后,應盡快轉移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和處理。
中小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也常出現慢性運動損傷。導致慢性損傷誘因有長期高強度運動后未做好恢復再生,使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以及長期不良運動模式和不良身體姿勢等,且慢性損傷的恢復周期較長,要經過急性炎癥期,這一時期損傷部位細胞會分裂甚至死亡,大約持續2d的時間;細胞破裂后會進入修復期,成纖維細胞形成疤痕,一般需要6周甚至3個月的時間;最后到重構期,身體建立肌腱、韌帶和肌肉組織強韌度,大約需要1年的時間。因此,產生損傷后如何康復,何時能夠重新參與體育活動,需要結合損傷后的周期變化和中小學生的自我恢復能力來判定。
慢性損傷導致誘因與日常運動習慣,和身體姿勢息息相關。針對慢性損傷,首先,需要進行直觀評估,了解中小學生的機能狀態,糾正中小學生的不良姿勢,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其次,許多中小學生完成技術動作時會做出錯誤力線的動作模式,然而錯誤的動作模式并不是中小學生刻意做出的,大多數是因為肌肉失衡在無意識狀態下所導致的。因此,在日常體育教學過程中,針對中小學生的力量訓練,不能只強調大肌群的力量訓練,更要重視小肌群和深層肌群的力量訓練;不要只進行前側鏈肌群拉伸,更要注重多側鏈肌群的拉伸放松,減少兩側肌肉肌張力差距,把握好肌肉力量訓練和柔韌度訓練的平衡,是保持正常關節力線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體育課堂的準備活動和活動后的恢復再生,也是減少中小學生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教師要提高中小學生的防護意識以及科學的熱身活動和放松方法,為正式體育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針對慢性運動損傷,體育教師要做好提前預防工作,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使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時,能及時觀察周圍的運動環境是否有利運動,如有運動危險因素存在可以及時避開或改變運動環境。
從熱身開始,通過充分準備活動提高中小學生機體的溫度和降低肌肉黏滯性,避免產生肌肉結節。熱身激活是為了滿足中小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前而設計的一套有效的、系統的和個性化的練習方法,可合理應用在體育課堂的準備部分,包括肌肉的動態拉伸、動作三維整合、小肌群激活以及神經的快速激活,良好的準備活動能有效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激活肌肉本體感受功能、提高中小學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減少運動損傷。
較低的運動負荷達不到有效的鍛煉效果,過高的運動負荷易發生運動損傷。若中小學學生在身體疲勞狀態下進行較高運動負荷的運動,也極易發生運動損傷,因此運動負荷安排要合理。進行高強度運動負荷的鍛煉時,需要在中小學生身體無疲勞、精神狀態良好時進行,并在鍛煉過程中,實時觀察中小學生的運動表現和詢問中小學生的自我感覺,了解中小學生運動負荷的承受程度,做到及時有效地調整運動負荷,避免長期過大運動負荷造成的運動損傷。
較好的關節柔韌性可減少不必要的疼痛及運動損傷發生的風險,同時可以加強肌腱吸收能量的能力,減輕肌腱的僵硬情況以及能量流失,加大關節活動范圍,減少運動損傷風險出現。在運動后體育教師要帶領中小學生及時進行拉伸放松、筋膜梳理以及被動的肌肉拉伸,以使中小學生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恢復。
為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減少運動損傷,在體育活動時,中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進行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內容。體育教師需要具備中小學生運動損傷原理機制和處理方法以及預防途徑的基礎知識,了解運動損傷機制,更好地預判和應對突發的運動損傷,科學專業地做好損傷后的保護和處理,降低中小學生的再次傷害,有效地做好預防,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