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佩珺
(鄭州輕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五百多年。“反者道之動”是老子的主要論點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原則與規律,指出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真正的矛盾分析法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黑格爾在此基礎上指出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1]。
矛盾存在于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因此矛盾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其特殊意義體現在它既是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也是解疑答難的有力武器。充分認識矛盾的普遍性,科學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有利于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面對各種復雜的痛點,從它們的矛盾關系入手,由淺入深,由表面到具體,由現象到本質,層層遞進,分析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以此達到對事物內部結構和一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科學認識。
“功能”一詞在《辭海》中有這樣的解釋:“一為事功和能力,二為功效和作用”[2]。“形式”是對立于功能的概念,它一方面是指主觀感覺的形式,這種形式是內容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是作為統一的結合關系的形式。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原意是指君子的道德品質和內在修養,是孔子認為的君子的標準,而后延伸到美學領域,提出了“文質統一”的理念。在如今的產品設計領域,“文”指產品外在的形式,即造型、色彩、紋飾等,“質”指產品的內涵,即合乎要求的功能價值。“彬彬”是產品設計的理想標準,是產品一切屬性的和諧統一。
功能與形式是產品設計的兩大要素,其相互關系一般是主從關系,但對于誰主誰從上設計界一直有爭論。對于形式與功能來講就是不要一味追求良好功能而忽略了形式美,忽視了民族和地域特征以及人的心理需求,如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產品,受到米斯“少就是多”的影響多呈現出冷漠機械缺乏人情味的特征[3]。另一種極端則是為了形式而漠視了功能,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刻意強調曲線風格和自然風格,在功能的考究上就稍有欠缺;還有極少主義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客設計的“檸檬榨汁機”,外形極度簡單只有三根如蜘蛛腿的金屬細柱和拿捏的橢圓形金屬球,其一味追求形式的象征意義和簡約的特征,自身的實用價值幾乎沒有。
由此可見,在產品設計中,如果對功能與形式進行單獨的研究,必將造成兩者的分離,難以辨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阻礙了設計過程的正常進行。根據矛盾分析法中的“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要求,在進行產品設計切忌顧此失彼,要抓住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
現代社會的多樣化促進了人居環境的多樣性,所以需要各種形式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設計中如何把握群體與個性的矛盾,要求設計者必須了解市場,學會分析消費者的心理,設計出的產品才能夠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對于群體消費的產品,設計者要擺脫個人色彩的滲透,關注目標群體的行為習慣,以及設計物應用的場所,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群體分析選擇共性部分進行設計;對于個性化的產品,設計者要在了解個體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和體現產品的針對性,提升消費者的獲得感自我滿足感。如公共場合的座椅設計其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們暫時休息,因此對于此類座椅的設計,主要痛點就是如何提供更多座位,同時要與室內環境相協調,舒適性倒顯得沒那么重要。而對于家庭空間的座椅設計,舒適性尤為重要,且要兼具美觀的功能。
理性主義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臘,主要觀念反映:認為人們運用客觀規律便可以推演出想要了解的知識,因此,理性主義是被獨立于感官之外,它強調秩序與邏輯,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經驗。而感性是藝術設計創作的引擎,是客觀事物的表象特征在人腦中的反應,感性認識從情感出發,將觀念、思想、知覺以物質為載體呈現于客觀世界。
荷蘭風格派受荷蘭數學家、哲學家M.H.J.遜馬克的哲學思想影響,認為:“世界是由縱橫兩種結構組成的,紅色、藍色、黃色是三個基本顏色。”而這一思想使風格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繪畫風格變為縱橫直線、抽象幾何的形式,該流派的代表作品紅藍椅(圖1)將這一思想直觀地體現出來[4]。這體現了理性主義思想與理性主義設計在認識觀上是一致的。設計是創造性活動,設計師是創作主體,雖受種種因素的制約設計師無法像藝術家進行純我的表達,但設計師的審美趣味是有個體差異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在經過人腦處理后的感性認識不盡相同,所以設計過程必然摻雜了感性因素。這也正是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地方,是設計創作的魅力所在。
兩者在產品設計中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理性主義設計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性工作,設計過程要注重理性分析,設計是一種社會行為,設計師應拋開自我表達,為消費者和市場效益考慮,理性使設計充滿秩序與條理,但也容易產生僵化、刻板、同化的弊端。感性將設計注入審美價值卻易忽視產品的實用價值。理性與感性看似是對立的關系,在設計中卻亦此亦彼,相互融合。
技術與審美是產品設計關注的核心問題。當今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迅猛,信息化時代改變著設計的現狀和未來。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工藝的出現促使著設計的更新迭代,技術的發展對審美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將這種變化歸因于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人們的審美眼光,因此有學者提出審美意識的技術決定論[5],對于該理論是否成立學界有不同的看法。
現代主義設計為了適應機器批量化生產方式從而產生了“極簡”設計,德國著名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口號,與此齊名的是另一位設計大師柯布西耶提出的“機器美學”觀念,它們是現代主義設計的指導思想。從審美角度來看,簡約不僅是因技術而生,而是一種時代精神,它斷絕了眼睛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現代主義風格作品的造型與色彩與之功能的共通性幾乎全無,產品失去了語意,工業產品多為幾何造型、黑白金屬色,消費者無法從本身認知的色彩系統中去搜索到與之匹配的產品造型。而這種風格卻成為當時的主流,它傳遞的是一種時代精神,是對“克制形式傳遞美感”觀念的認同,與審美意識的技術決定論相悖。
技術的改變帶來的并不全是形式的改變,新壺裝舊酒仍然是一種可接受的方式。如特斯拉、小鵬、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的形式相較之前的汽車形式并沒有太大改變,這是對原有習慣的尊重,對先前趣味的肯定。技術與審美是產品設計中一對有張力的關系,在設計實踐中,要分析設計對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處理技術與審美的聯系。
矛盾無處不在,它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產品設計方法體系中的改良設計就是緩解矛盾的一種方式,它屬于“再設計”的一個范疇,是對潛在的設計缺陷進行修正重塑的設計行為[6]。改良設計是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法,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需求的不斷增多,產品在經過市場和消費者使用后往往會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設計師經過市場調研分析整理現有產品存在的問題以及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設計出更符合人們預期的改良產品,因此,一件產品的問世經過一代代用戶的使用與反饋會變得更合乎人們的需要。
改良設計常被用于可操作空間小卻使用頻繁的領域,例如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外形相對固定的汽車等。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外形空間既比較固定又狹小化的各種汽車零部件等。在這種細節設計的特征空間范圍已經被越來越趨向窄小化的產品類型上,不同設備制造類企業廠商的產品之間的細微特征差異就被放大,比如蘋果手機的更新換代,設計團隊將iPhone 產品不斷簡化,對充電孔耳機孔的位置進行改進和合并,根據技術水平改變手機的尺寸以及攝像頭的位置及大小,如圖2 所示。改良設計在實質上可以說是絕對可行的構想,顛覆式創新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可行的構想,同時還要創造新的需求。能夠準確獲取和分析整理用戶的需求,對產品改良設計至關重要。
“統覺”與“知覺”相對,意為自我認識、反省。統覺是經過理性分析后,把潛意識中模糊的觀念和想法概括為有意識的注意的層次。統覺過程的完成、大體上具有三個主要環節:感官的刺激,觀念的分析與聯合、統覺團的形成。統覺理論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于設計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活動時,要對目標對象展開多維度、全方位的分析,怎樣使消費者形成統覺團至關重要,一件好的產品,往往使大多數的用戶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明白其用途,引起注意,并在大腦中產生一種整體的風格意識。如在兒童益智玩具的設計中,首先要精準定位目標對象的年齡段,并充分了解該年齡段兒童的喜好、閱讀習慣、認知程度等,達到產品對目標對象感官的刺激,進而產生有意識的注意。
移情設計是人類中心設計的一個分支,其尋求用戶與設計產品之間最優的交互方式[7]。移情設計是以“情感”“體驗”“感同身受”“理解”等詞語構成研究核心[8],拋棄觀察視角和局外人的思維模式,在理性的樂齡實驗框架與感性的感知用戶物質環境之間尋找平衡點。在產品設計中,利用行為觀察和軌跡記錄、探測包和座談會等工具與方式,對移情設計方法的三步驟,即移情觀察、尋求用戶參與和體驗設計原型[9],進行用戶研究及數據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出適宜的產品。
在產品設計的矛盾體系構建活動中,矛盾的體現既會因產品本身的特定類型、用途特性及功效性能等諸多因素產生顯著差異,亦會因其設計者、用戶的偏好與工作環境等諸要素特征的細微差距而彼此大相徑庭,但上述矛盾的層出疊現、時時刻刻存在著變化卻是事實。現階段學術界能夠大致達成的共識是:矛盾始終是一個產品的設計過程無法完全回避得且永遠不可或缺的存在,是驅動日常工作過程的常態化運轉的重要動力。對一個產品在設計流程中的內部矛盾進行正確認知能夠有效化解矛盾的發生。這既是當前一項極具有實踐價值的基本理論課題,也是動態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領域方向和體系。只有設計師不斷地深入、拓展、理解相關的矛盾概念,并能夠依托于大量豐富的設計實踐來檢驗,才能始終確保設計矛盾的化解方案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