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志啟 吳立冰
本文基于當前我國物流業內部供給要素、物流業內部需求要素、物流業發展經濟潛力三個層面,綜合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了一個指數框架,從而對2010年-2019年黃河流域沿線9省的物流業耦合協調程度進行剖析。結果表明:(1)黃河流域10年間整體物流業發展水平及相互聯動狀態與耦合協調程度保持一致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但是各省份之間差異明顯。(2)目前9省物流業需求因素綜合評價指數已經超過物流業供給因素綜合評價指數。
物流業協調發展乃至高質量發展問題成為重要議題,2019年文件《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被提出,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貿易地帶受到國家高度重視,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總之推進有關黃河流域物流業協調等方面的研究意義重大。
最近幾年,國內外的學者針對物流業協調發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角度:一是物流業和外部因子間的相互協調問題,通過將物流業與金融業、城鎮化以及制造業等因子結合,分析兩者甚至是三者之間的耦合協調問題,例如、舒輝和胡毅[1]、儲雪儉和錢賽楠[2]等學者;二是基于物流業內部因子的耦合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從虛擬化的應急性物流協同層面、供需關聯耦合協調層面,對物流行業內部因子之間的關聯性問題進行研究,例如陳恒等[3]、曾倩琳[4]等學者。研究發現目前國內缺少針對黃河流域省際物流的研究,因此,本文遵循“評價指數構建-評價模型構建-數據來源與處理過程-數據處理結果與分析-結論與管理啟示”的研究思路,實證分析黃河流域物流業發展水平、物流業耦合協調度,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本文在歸納閆軍[5]前期文獻基礎上,從物流業需求因素、物流業供給因素、物流業發展經濟潛力三個方面入手,選取了13個二級指標來構建黃河流域物流業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具體的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1.熵值法模型構建


2.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
β、γ是待定系數,本文認為物流業需求因素、物流業供給因素、物流業發展經濟潛力這三個系統重要程度相當,故取值均為0.33;④確定耦合協調度的分類標準:本文主要參照穆曉央等[7]等學者的研究,采用均勻分布函數法進行耦合程度判定,具體的等級劃分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
數據來源:2010-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各個地區《統計年鑒》、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
數據處理:本文采用歸一化方法克服指標量綱差異,計算公式為是原始統計數據經過歸一化后得到的標準值。
通過模型計算出2010-2019年黃河流域物流業發展水平,計算結果見圖1。

圖1 黃河流域物流業發展水平
從圖1物流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數一欄可以看出,黃河流域整體物流業發展水平呈逐漸提高的趨勢,從2010年的0.057到2019年的0.169,增長率達到1.97倍。
具體地:物流業需求評價指數由0.017上升到0.072,增速為323.53%,2015年以后增速顯著提高,回溯指標發現這主要源于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興起,衍生了強勁的物流需求,致使郵電業務總量指標增長迅速;物流業供給影響因素綜合評估指數由0.016提高到0.047,增速為193.75%,追溯指標發現,該指數的上漲是各項指數整體提升的結果,尤其是人力資源投入及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等指標;物流業發展經濟環境指數由0.024上升至0.05,增幅為108.33%,整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是2015年卻出現低谷,主要因為2015年前后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等省份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不理想造成,但是2015年以后該指標的迅速回升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
結合圖2以及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到表4所示的黃河流域物流業耦合協調測度結果。

表4 黃河流域9省區物流業耦合協調測度結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黃河流域有4個省份目前處于低級協調級別、4個省份處于初級協調級別、1個省份處于中級協調級別,整體的耦合和協調水平不高,且地區差距明顯。從區域分布來看,黃河上游除了四川達到初級耦合協調外,其他三個省份均處于低級耦合水平,中游地區除了內蒙古自治區處于低級協調,另外的陜西省和山西省都處于初級協調階段,其中陜西省的耦合協調程度已經達到了0.482,接近0.5的中級協調指標;下游地區的河南省、山東省整體耦合協調水平較高,特別是山東省目前已經實現了初級協調且與高級協調臨界值0.8差距不遠,未來可能相比其他省份率先達到高級協調。
本文從影響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需求因素、供給因素和市場經濟潛力三個角度構建了物流內部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框架,并運用熵權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耦合協調程度進行判定,最終得到以下結論:
(1)當前黃河流域物流業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地域差異。整體來看,黃河上游地區物流行業市場競爭力較弱,中游較高、下游最高,該趨勢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一致。(2)當前黃河流域物流系統耦合協調層次不高,具體呈現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發展態勢,區域物流綜合評估結果與其耦合協調程度具有高度相關性。(3)2019年黃河流域物流業需求評價指數已經超過供給評價指數,因此未來發展尤其需要關注物流業產業結構,物流業運行效率以及物流人才培養問題。
基于以上結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首先,依托5G、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智慧物流形成數據物流產業,利用電子商務、現代化零售端等方式推動物流產業升級、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其次,目前黃河流域物流系統內部發展失衡,需要省份之間互聯互通、打破壁壘、發揮聯動作用,以自身發展帶動整體發展;最后各省需要找準各自物流滯后指標,發揮優勢、突破瓶頸、補齊短板,抓住“高質量發展”契機實現物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