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冬玲
亳州市巖土勘測設計院限公司 安徽 亳州 236000
對于GPS高程測量而言,主要是通過GPS技術,對地面某一點進行測量,獲取到該點的WGS84 三維坐標—大地經緯度以及大地高,其并不具備實際的物理意義,并且,日常使用的均為正常高,因此需要將大地高向正常高進行轉換,因為正常高是以擬大地水準面為基礎,由于擬大地水準面并不規則,無法通過坐標轉化的方式獲得正常高,由可以得出,若想獲得正常高,需要得出高程的異常值,所以通過GPS得到大地高后,進行正常高的計算,實質上就是進行高程差異值的求取。現階段,雖然存在較多的高程轉化方法,不過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繪制等值線法以及解析法應用時,要求已知點需要有較高的精度;重力法應用過程中,需要有準確、充足的重力測量資料等。
第一,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環節,對于控制點精度存在一定的要求,在測量規范中提出,控制點高程誤差不可超過1/20等高程,選擇0.5m等高距時,不可超過1/10等高距。GPS測量規程中提出,一級點與二級點的高程精度分別為±0.10m、±0.20m。第二,測量規范中對各工程點精度有明確的要求,如表1所示。GPS測量規程中提出,地質調查中的各類觀測點,定位測量精度如表2所示。
表1 工程點精度指標
表2 GPS測點定位測量精度指標
一般而言,基本上所有的地質勘察均為野外作業,利用GPS高程測量進行野外測量時,為保證實際的測量效果,需要充分地進行前提準備工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全面進行工程相關信息及資料的收集與整理[1],將其作為后期測量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其次,通過具體考察的方式,對測量位置處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以免做好平面控制工作;最后,將獲取到的數據作為主要基礎,詳細分析并探討控制點坐標,確定出具體的控制點,能夠有效提升測量數據的準確度以及精準度。前期準備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科學設定流動站與基準站的實時參數,通常基準站數據采樣頻率范圍是4至5s,流動站數據采樣頻率范圍是1至2秒,兩者的截止頻率一般是10度。
選擇衛星定位測量的方式,進行首級控制網控制測量,與設計要求及勘探區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勘探區進行E 級GPS網的一次性布設,將現有的3個D級GPS點作為起算點,將8個E 級GPS點均勻布設在勘探區,平均距離為2km,獲得良好的GPS網形結構。首先,選點與埋石。在選點工作上,第一,選擇點位時,應選擇易于放置儀器、易于觀測、能夠安全作業、易于長期保存并且地基穩定的位置。第二,點位不可在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附近,兩者間的距離應超過200m,還應遠離微波信號傳輸通道以及高壓輸電線,距離需要在50m以上,防止信號受到電磁場的不良影響。第三,點位周圍不可存在大面積的水域,并且,不可存在能夠對信號接收產生嚴重影響的物體,以免干擾信號傳輸。第四,在GE前面加上1,2,3,4…,作為點名。在埋石工作上,主要為預制水泥樁,高為60cm,上端長寬均為20cm,下端長寬均為40cm。在視野開闊的位置處進行標石的埋設,保證周圍土體具備較強的密實性,便于保存,標石埋深保持在5至8cm,用紅漆進行編號。其次,觀測。野外觀測過程中,選擇邊點混連式的GPS網圖,不僅會獲得可靠性的指標,保證網的幾何強度,還能夠有效降低外業作業量,減少支出成本,屬于一種較為理想的布網方式。第一,選擇5臺靜態GPS接收機,根據E級GPS網要求開展實際作業。按照星歷預報,進行觀測時段的選擇,選擇信號良好的時段,實施同步觀測。第二,天線的定向標志,需要指向磁北,保證定向誤差不超過5°。第三,儀器架設過程中,需要距離地面1米以上。分別量取觀測前以及觀測后的接收機天線高度,誤差不可超過3mm,將兩個高度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天線高度,將其數值詳細記錄下來,觀測記錄應清晰、準確,不可涂改。第四,外業觀測環節,需要滿足表3中的技術指標[2]。
表3 技術指標
地質勘探控制測量環節,需要根據合同中的要求開展平面測量工作,利用測區各級點,嚴格加密圖根控制點,確保控制網具備較強的安全性能。所有GPS網都應與技術要求相符合。布置控制網時,相鄰點之間的極限最小距離,需要達到平均距離的1/3,而在最大距離上,應在平均距離的3倍以內。若為一級GPS網絡,邊長不可超過200m,邊長誤差應低于±20mm,經過實際計算,獲得各等級控制網的相鄰點基線精度。通過點聯以及線聯的方式,觀測GPS控制網,得到獨立觀測環構網絡,存在較多組的多邊形或三角形,不過邊數應在技術標準規定范圍內。與以往地質勘察不同,以往是將國際等級控制點作為基礎,開展控制測量工作,通過GPS定位技術,基于各控制點高差下,合理劃分整個測量區域的高程控制點,獲得更高的高程擬合精度。
開展地質勘查工作時,在詳查階段應繪制出大比例的地形圖,從而保證勘探線孔位布設等工作的良好開展。根據以往的測量方式,需要加密首級控制點,再進行圖根點布設,通過全站儀,采集碎步數據。利用GPS技術可實現在已知控制點上直接架設基準站,通過流動站進行碎步測量。如果存在充足的流動站,多個流動站可同時開展相應工作,進一步提升測量工作效率。
工程測量環節,應布設好勘探測線與基線。通過GPS動態測量技術,布設出測區的勘探線。具體的勘探時間,最好選在樹葉較少的時期,從而獲得良好的實時監測效果。GPS定位技術應用環節,可在衛星定位下,準確獲取整個區域的地質環境信息,將相應勘探數據手動輸入其中,進行流動站與基準站的聯合使用,良好的進行信號傳遞,保證獲取到準確的地質信息。當發現存在錯誤的數據時,可手動將其刪除,降低測量誤差,保證基線的精確性。
第一,進行GPS接收設備安裝,做出實際調試后,設備會進行勘測地點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儲存;第二,GPS傳輸系統[3],會對儲存的所有信息進行分類,并且向相關工作人員的端口進行發送;第三,相關工作人員獲取到相關數據后,會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分類所有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將無用的信息排除,形成最終的數據文件,該文件的操作性較強,同時,具備統一的文件格式。開展數據的預處理工作,主要的原因是對測量值予以凈化,使測量準確率更高。實施基線數據解算時,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將解算工作完成。第四,完成基線解算后,經過GPS網平差后,進而獲得最終的測量結果,主要目的是將測量誤差消除,以免出現GPS網幾何方向斷層及破碎帶情況,實際工程中,應嚴格控制較大破碎帶及斷層的產狀及斷層距離。
第一,進行GPS網狀結構的科學設計。通常情況下,GPS網狀結構會直接影響到高程精度,構建合理的網狀結構,可有效提升高程精度,若為面狀測區,可以選擇三角網狀結構,適當穿插多邊環。若為線狀測區,可進行鏈式三邊網布設,從而提升點位平面以及高程的精度。第二,保證相位整周數的正確性。對于相位整周數解算而言,其是否具備較高的準確性,會對點位三維坐標產生直接的影響,但計算相位整周時,通常會出現一些錯誤,為防止錯誤的出現,應進行重復觀測。第三,保證星歷以及參考坐標質量。三維坐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星歷以及參考坐標的影響,不過,某些區域進行參考位置獲取時卻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為進一步提升GPS測量精度,還應將重點放在星歷及參考坐標質量的保證上。第四,降低多路徑效應的不良影響。在多路徑效應影響上,有直接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影響,同時,可以對三維坐標帶來dm級影響[4]。對于間接影響而言,主要是會對求解整周模糊度產生影響,所以需要通過進行站點的科學選擇,降低多路徑效應。第五,降低電離層的影響。三維坐標會受到電離層的影響,特別是在地磁赤道附近與地極處,產生的影響會更大,同時,會在太陽周期變化下,發生改變,這種情況下,在某個時間的某些地區,會存在較大的電離層影響問題,因此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觀測,實現高程測量,從而獲得更加精準的測量數據。第六,降低潮汐作用的不良影響。當發生潮汐現象時,會影響到GPS測高,不過因為影響較小,可通過相應軟件將其消除。第七,正確量取天線高。如果未能準確地測量出天線高,會出現較大的測量誤差,若使用三腳架,高度會經常發生變化,因此,室外作業過程中,應保證天線高測量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地質勘探工程測量工作不僅較為復雜,并且還具備系統性的特點,實際工作面較廣,不僅需要進行工程測量,還應進行相應的地質測量。同時,工作的環境較為惡劣,工作難度較大。將GPS高程測量技術應用于地質勘察中,與傳統方式相比,獲得的數據更加精準,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測量過程。不過為保證實際的測量精度,還應積極探究提升GPS測量精度的策略,進而充分發揮出GPS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