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
有些人給孩子起名很隨意,比如筆者家一個親戚,都快臨盆了還去趕集,結果把娃娃生在路上,起名的時候,孩子他爹說,娃娃是生在路上的,就叫他“路娃兒”吧,全家人一致贊同。
如此隨意地給孩子起名,唐朝也發生過一次,所不同的是,那個娃娃是個女娃娃,她爹給她起的名字叫“裹兒”,又因姓李,便叫“李裹兒”。
更不同的是,那家人可不是一般人,與我家親戚相比,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李裹兒,唐朝著名的安樂公主,父親是唐中宗李顯,母親是韋皇后。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本無資格當太子,但當他哥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他頂替哥哥被立為太子。
后來,李顯也沒逃脫被廢的命運,而且那時,他都已經坐上龍椅了,被臨朝稱制的老媽武則天廢為廬陵王。
然后他就被趕出了長安,先是被軟禁于均州,后又被軟禁于房州,前后達十四年。
李顯被趕出長安時,陪伴他的只有妃子韋氏。
軟禁期間,李顯不但生活艱難,精神狀態更是一天比一天差,尤其是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開始大肆殺戮李唐宗室子弟后,李顯更是惶惶不可終日,晚上常從噩夢中驚醒,每當聽說武則天要派使臣來“找”他,就嚇得全身發抖。
這種日子真是生不如死,干脆死了算了。
每當他想死的時候,韋氏就勸他說,“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禍福并非一成不變,說不定哪一天,壞事就變成好事了呢,也許明天就雨過天晴了呢,你何必這么急著去死!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裹兒她媽生下了她。
當時他們正在赴房州途中,她媽生她時的情景,與我那親戚把孩子生在路上極為相似。
生下孩子后,李顯脫下衣服把孩子隨便一裹,繼續上路。
于是,她叫李裹兒。
韋氏當時是動了胎氣,提前生下了孩子,也就是說,李裹兒是個早產兒。
誰也沒想到,這個早產兒,十三歲的時候就出落成了一個大美女,不但姿色美艷,有唐朝第一美女之稱,而且聰明伶俐,深受父母喜愛。
仿佛是為了彌補女兒過去跟著他們受的苦,李顯夫婦對這個女兒的喜愛,從一開始就變成了溺愛,要什么給什么。
女兒的要求,無論多么離譜,在他們看來都是正當的,都應該得到滿足,所謂“聽其所欲,無不允許”。
父母無條件的溺愛,對她的要求有條件要滿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滿足,決定了李裹兒性格的養成,驕傲任性、蠻橫霸道,成了她的標配。
父母的溺愛,也是對她明顯的“暗示”: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只要你想,便沒有得不到的。
既然整個世界都是她的,那么她當然就可以為所欲為,所以,當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把武則天趕下臺、李顯重新登上帝位,“恃其寵愛”的安樂公主李裹兒,便大肆賣官鬻爵,經她手誕生的“斜封官”(也叫“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任命官員,是當時人們對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員的一種蔑視性稱呼)之多,仿佛茅廁里的蛆一樣,充滿了安樂公主府。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李顯重登帝位之后,竟然允許他的七個女兒開置府署,其中就包括安樂公主李裹兒,而她這個公主,府屬官員特別多,所謂“尤為浮濫”。
據《新唐書》,從安樂公主手中買官的人,不是屠夫,就是販夫走卒,所謂“皆出屠販”。
這些人當官后能干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工作干不了,但把買官花的錢加倍撈回來,還是做得到的。
李裹兒的胡作非為,自然不局限于大肆賣官鬻爵,她還曾自做詔書,把前面的內容蒙住,然后叫她爹畫押,她爹也不管被蒙住的內容是什么,來者不拒,統統“笑從之”。
為什么要把前面的內容蒙???因為她自己都覺得那些內容太過分,估計她爹不會同意,所以才要把它蒙住。
誰知道她爹根本不在乎,早知如此,何必費那個勁!
這個公主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有點毀三觀?
這算什么,比這更過分的事,她也干過呢——有一次,她竟然叫她爹立她為皇太女。
遭左仆射魏元忠勸諫后,李裹兒竟然當著她爹的面勃然大怒:“魏元忠這個老家伙懂個球,他不過是個既愚昧又頑固的山東佬而已,國家大事怎能與他商議?既然爹你能當皇帝,我本是皇帝之女,為毛不能?”
毫不掩飾當皇帝的野心!
當時的皇太子是李重俊,李顯第三子。
在李裹兒眼里,這個與她不是一個媽生的哥哥,當然不如她“貴重”,她和老公武崇訓(武三思之子)總是侮辱性地叫這個哥哥為“奴”。
她還認為這個哥哥不配當皇太子,將來更不配當皇帝,應該讓給她,在老公武崇訓慫恿下,多次請求他爹李顯將李重俊廢了。
這要求實在太過分,超出了李顯能夠容忍的底線,李顯才沒答應。
李裹兒對李重俊肆無忌憚的凌辱,和對皇太子地位的覬覦,把李重俊氣得七竅生煙,以至于失去冷靜,于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發動政變(史稱“景龍政變”),帶兵沖入武三思家,首先殺了武崇訓和他爹武三思,然后到處找李裹兒和她媽韋皇后。
可惜,關鍵時刻手下軍官王歡喜等人倒戈,殺了助他政變的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及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人,導致政變失敗,李重俊逃往終南山,在一個樹林休息時,被左右親信殺害。
“景龍政變”后,李顯仍未醒悟,對李裹兒等女兒的溺愛更是變本加厲,比如她和長寧公主、定安公主三家家丁一起搞壞事,搶掠平民子女做奴婢,落到左臺侍御史袁從義手里,安樂公主一告狀,李顯就命令袁從義全部釋放。
袁從義的骨頭也還算硬:“陛下包庇公主的錯誤,算什么以身作則?今后如何治理天下?臣知道放了那些狗奴才就會沒事,不然就會得罪公主,但我寧愿得罪公主倒霉,也不愿因違反陛下制定的法律而茍且偷生!”
然而,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何況在皇帝面前,一個小小的侍御史連胳膊都算不上,充其量算一根小指頭,在皇帝老兒的強大壓力下,袁從義不得不放了那些狗奴才。
景龍四年六月,唐中宗李顯終于嘗到了溺愛的滋味,被這個女兒和她媽韋皇后,合謀下毒害死,終年五十五歲。
與母親合謀毒死父親不久,李裹兒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當臨淄王李隆基得知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決定先下手為強,果斷發動政變(史稱“唐隆政變”),率領禁軍攻入宮中。
李隆基帶兵攻入宮中時,李裹兒正在對著鏡子畫眉,聞訊而逃的時候被追兵一刀砍了。
據《唐語林》載,一百多年后,唐宣宗還在拿李裹兒當反面教材教育子女:“上(唐宣宗)常誨曰:‘無輕待夫,無干預時事。又降御札勖勵,其末曰:‘茍違吾戒,當有太平、安樂之禍。汝其勉之!”
言下之意就是你們若不聽老子的告誡,太平公主和李裹兒就是你們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