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娥 韓海英
我校是一所離城區較近的農村小學,類似城鄉接合部。學生主要由外來務工人員、留守兒童、單親等家庭的孩子構成。家庭教育一直跟不上,許久以來僅靠學校單方面教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而學校教育只是第一教育的延續。一項調查分析指出,“中國的教育歸根結底是家庭的教育”。“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更凸顯出重要的作用。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增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源,通過多年的摸索,我總結出一套教學經驗。
一、課上為師 課下為友
課堂上做一位嚴格的教師,課下與學生們做親密無間的朋友,時刻用言傳身教影響他們。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做他們最有力的后盾,幫他們共同渡過難關。“親其師,則信其道”。
二、進行有效的家訪
教師進行家訪的目的就是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從而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成長,完善教學工作。然而,特殊家庭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多數父母要么直接留給家中老人管;要么只管孩子的吃喝穿、看病,對于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有效的入戶家訪是改變特殊家庭父母教育誤區的有效途徑。只有讓入戶家訪變為有效家訪,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校互動。
三、合理開辦家長學校
學校應定期邀請專家或教師給家長們上課,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與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相關的講座。針對如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挖掘學生的潛能、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等問題都可以進行專門的講座。家長其實是喜歡與學校打交道的,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能長大成才,因此,合理開辦家長學校是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
四、設立家長開放日
學校設立家長開放日可以讓家長親自參與到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中來,切身體驗學生一天中的各種狀態,同時,也為學校領導、教師向家長展示學校良好的管理模式、優秀的教學水平提供了機會。我校建校以來,每年都舉行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參與學生活動的同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思路,增長自身教育本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必須依靠家庭、社會力量,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我們通過學校開放日、家長會等方式把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量引進學校,廣泛參與,密切配合,調動家庭這一重要的教育力量,以更好地規范學生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當前“雙減”政策下,在小學生的學習領域內開展“家校合作,對于共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在農村小學家校互動中,引導、督促家長對學生進行高質量陪伴,與有效的學習指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勢必轉型。但轉型必須遵循科學的方法論,著力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亟待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通過家庭教育立法以及具有公共性的“外部機制”,引導家庭從父母權力走向教育能力,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把立德樹人貫串到家庭教育全過程,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雙減”政策下,以前學校推進的加強與家長們溝通聯系,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家長、老師的話題就會變得不一樣,老師和家長都會看到更豐富有內涵的孩子,仿佛就是一個“新”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家長們必然會加強學習,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與家長溝通,與老師溝通。此外,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安排好孩子的家庭生活,細心關注孩子的思想情緒變化,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朋友;指導孩子合理利用好在家的時間,督促孩子。同時,也會適度安排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加強體育鍛煉等。學會從孩子的個性愛好出發,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材料,統籌課內外資源等,合理規劃孩子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