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健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但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應該是通過長期的訓練和堅持才能形成。因此,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就要從小學生表現出來的細節抓起,從細微之處著手,以各種有效的訓練方式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讓這些還未“定型”的孩子“塑造”出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認為,對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可以從注重“三性”即科學性、實踐性、互動性上下功夫:
一、注重科學性
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要求學校在確定養成目標時必須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學生具體情況,恰切地提出養成的要求及目標。如學校可以結合整體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對學生養成教育過程中,采取層級化、滲透化,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實施不同程度的養成教育。層級化即是對低年級學生重在基礎培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傳遞教育的最新信息,著力加強學生的儀容儀表、衛生習慣、文明禮儀、校紀校規等的教育,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中、高年級則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理想,促進學生成長為優秀的人才。如我在相應年級擔任班主任時,結合年級要求,大力開展 “手拉手幫扶”“獻愛心”等活動,引導學生懂得感恩、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各個年級分階段有差別地進行教育,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滲透化即是遵循立體育人、環境塑人的思想,將養成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使養成教育充滿校園各個角落,營造習慣養成的良好氛圍,讓校園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扇墻壁、每一棵樹木都成為養成教育的隱性課程。如我校在校園宣傳欄和樓道過道里展示著學生的書畫作品,建設了鑄有名人格言和養成良好習慣用語的文化墻,在廣場和過道樹立文明言行的宣傳牌,對學生無時無處進行品德教育。同時,養成教育必須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訓練,要有一個長期抓、堅持抓、抓反復的過程。所以說,養成良好習慣需要時間,需要教師的耐心。
二、注重實踐性
在引導學生懂得了養成良好習慣的知識后,就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現、去鍛煉,去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師發現有學生隨手亂丟廢紙廢物后,應馬上教育學生,糾正此一做法。在學習生活中,學生對《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幾乎都是較為熟悉的,但還是有學生會有隨地吐痰、隨手亂扔果皮紙屑等不良行為;有的學生經常參加在學校及社會上舉辦的一些學雷鋒活動,但回到家里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白天和黑夜判若兩人。所以說,養成教育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從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點滴小事抓起,比如教師要教育學生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放進垃圾桶、在校園內不要大聲喧嘩、見到老師真誠主動問好、上學衣著要整齊并佩戴好紅領巾等等,這些看似非常平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三、注重互動性
養成教育也要注重互動性,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當然還要同學之間的互相監督,以此達到每一位學生都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如學校可以通過設置校長信箱、學生違紀舉報箱、學生作品投稿箱、學生心語信箱等方式,拓寬學生直接與學校的信息聯系通道,便于學校收集和分析學生所反映的信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學校管理工作。學校還可以建立學生值日管理小組,積極創設學生直接參與學校日常紀律管理的平臺,由學生來管理和督促同學們的儀容儀表、衛生習慣、行為規范等,在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時,使他們在管理活動中感受并體會到學校管理的目的及意義。這有利于學生對學校日常管理產生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從而養成學生良好習慣。如我在班里就比較注重這種互動性,使學生能在同學們中進行互相監督,達到學有榜樣、做有楷模的目的,讓班上所有的學生在行為習慣上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效果良好。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