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哲 趙小婷
【關鍵詞】? 中藥封包;艾灸療法;脾胃虛寒型;胃脘痛
中圖分類號? R573? ? 文獻標識碼? B?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07--03
胃脘痛實際上是指胃痛,本病以胃脘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特點,相當于西醫學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下垂、膽石癥等疾病。患者發病后癥狀多表現為疼痛,且容易忽視該病癥。臨床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該病癥發病率呈現出一定的增長趨勢,多見脾胃虛寒型,患者患病后可伴有明顯的反酸、燒心,有時可見惡心、嘔吐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及時治療,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中醫學角度認為該病癥發病機制在于情志內傷、飲食失衡、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造成人體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最終發病,需要加強重視力度,以保證患者病癥得到及時控制,及早恢復健康。傳統上治療該病癥通過西藥來控制,以達到治療目的,但該方式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癥,卻存在明顯的不良反應,如現階段的質子泵抑制劑,由于藥物的濫用導致治療效果降低,且長期應用不良反應嚴重,可能出現低鈣血癥而引起骨質疏松、胃黏膜萎縮等風險。患者停藥后癥狀容易反復,給患者帶來經濟和身體的雙重負擔,因此探索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達到強化整體治療效果,促使患者癥狀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1]。中藥封包與艾灸療法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新型方式,從中醫辨證論治角度分析病癥,從根源上治療,促使患者病癥得到及時控制,且整體安全性良好,患者不良反應較低,本文以1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使用中藥封包聯合艾灸療法進行治療的效果,通過臨床案例分析探索該病癥治療應用價值,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
1? 患者資料
患者,女,65歲,于2020年3月25日初次診療,主因:間斷中上腹疼痛5年,加重伴腹脹1周。現病史: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中上腹疼痛,進食冷食后尤甚,無向肩背部放射,偶燒心、反酸,無惡心、嘔吐,行胃鏡檢查提示慢行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予抑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治療后好轉,此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1周前飲食不慎后中上腹疼痛較前加重,性質同前,伴腹脹,偶燒心、反酸,無胸悶心悸,無寒戰發熱,無頭暈頭痛及一過性黑蒙,無尿頻、尿急、尿痛。既往史: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7年,高血壓3級10年余,血壓最高180/100mmHg,平素規律口服施慧達降壓,血壓控制尚可。
入院查體:體溫36.5℃,脈搏8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16/76mmHg。一般情況:體重60kg,身體發育正常,營養正常,體型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狀態差,表情痛苦,查體合作,語言清晰,對醫生答尚切題[2]。患者全身皮膚黏膜未見皮疹、出血點及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無肝掌、蜘蛛痣。頸軟,無抵抗,頸動脈博動正常,未聞及明顯血管雜音,氣管居中。雙肺呼吸音稍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心音正常,各瓣膜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中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墨菲氏征陰性,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入院診斷:脾胃虛寒型胃脘痛。
2 患者評估
患者2020年3月25日入院診斷,對患者開展各項常規檢查,記錄患者各項指標,患者治療前胃脘痛評分為4.68±0.26分,根據檢查結果與患者病癥特征確診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對患者開展治療。根據患者病癥情況制定治療方案,給予患者中藥封包治療與艾灸療法,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注意規律飲食,忌生冷油膩之品,提高治療依從性,以強化治療效果。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尤其是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對患者胃脘痛進行評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需要立即停止治療[3]。
3? 治療方法
治療前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開展檢查,觀察患者病癥情況,做好治療準備,開展治療。
3.1? 中藥封包
對患者開展中藥封包治療,中藥封包處方:柴胡15g、吳茱萸15g、法半夏15g、蓽菝15g、陳皮10g、丁香15g、甘松15g、肉桂15g、細辛5g,將藥物一同研末拌勻后分裝,每份450mg,將藥物裝入統一規格的棉布袋中,在布袋表面淋少量的清水,運用微波爐將其藥物進行加熱,加熱4min。患者取仰臥位,將加熱后的中藥布袋放置于患者腹部位置(病灶位置),此過程需要保證其溫度適中,避免出現燙傷情況,利用中藥封包的作用將藥物與病灶相關聯,直接在患病部位熱敷20min,促使藥物直達病灶,每日2次,連續治療15日。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以保證治療效果,降低外界因素產生的干擾[4]。
3.2? 艾灸療法
對患者開展艾灸治療,選擇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案例患者的穴位,包括足三里穴、內關穴,對穴位開展艾灸,將艾條點燃,放置于單孔艾灸盒子內[5]。將加熱后的中藥封包置于患者腹部,在患處熱敷20min,每日2次,連續治療15日。此過程需要保證中藥封包溫度適中,避免燙傷,通過熱敷使藥力直達病所。觀察患者治療情況,以避免出現燙傷情況,保證患者安全。
4? 護理干預措施
在治療期間,與患者及時溝通,向患者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了解相關的疾病知識,掌握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病癥情況,引導患者樹立治療自信心,主動配合治療[6-7]。對患者存在的疑惑進行解答,進行健康宣教,普及本病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消除自身的恐懼感,改善心理焦慮抑郁情緒,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來說,由于其病癥周期較長,病癥容易反復發作,長時間的患病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心理焦慮、抑郁情緒,不利于患者治療與康復,通過合理的溝通與護理干預來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可以通過治療成功案例來引導患者,引導患者保持愉悅的情緒,強化自我護理意識、自我約束,注重病情控制,以促使患者治療效果提升[8-9]。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制定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出現暴飲暴食情況,患者應盡量以易于消化的高蛋白食物為主,保證患者可以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保證身體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患者應禁忌生冷辛辣食物,禁煙禁酒,在進食過程中避免飲水,細嚼慢咽,遵循少食多餐原則,控制進食量以及進食時間,逐漸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有效地控制病癥,促使患者及早康復[10]。在日常治療中,指導患者開展健康鍛煉,保證患者身體免疫能力提升,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以促使患者病癥得到控制,及早恢復健康。
5? 結論
近年來,由于人們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導致人們經常暴飲暴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病癥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也逐漸年輕化,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較為明顯,患者初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病癥逐漸加重,可見明顯的疼痛、反酸、惡心、嘔吐等情況,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產生的影響較為顯著。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多見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因素發病,經過不斷的發展呈現脾胃虛弱,脾陽不足,最終形成虛寒胃痛情況。從中醫角度分析,該病癥為寒涼之邪造成脾胃陽氣受損,出現疼痛情況,因而在治療過程中通常以驅寒、溫陽、通絡、理氣入手,疏經通絡,理氣止痛,祛除體內寒氣,達到溫腎助陽之功效。中藥封包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新手段,該技術也被稱為熱敷法,利用細辛驅風散寒止痛,運用法半夏進行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丁香則降逆散寒,甘松理氣止痛,開胃,健脾,調節體內燥濕,通過諸藥聯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癥,發揮出藥物之間的協調作用,散寒理氣,利用經脈促使藥物直達病灶部位,溫陽益氣,達到通竅活血之功效。艾灸也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常見藥物,通過人體的穴位艾灸來達到刺激的作用,利用艾條的溫中、除濕、逐寒藥性來進行治療,改善人體機能,促使經脈達到通暢目的。通過兩種治療方式聯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癥,強化患者治療效果,以本研究中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為案例,患者病癥得到明顯的改善,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疼痛感降低,整體安全性良好,患者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且整體治療較為簡單便捷。
6? 參考文獻
[1] 藍玉萍,劉顯潔,黃冬香.神闕穴隔鹽艾灸結合中藥湯劑辨證施護脾胃虛寒型胃脘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20):163-165,190.
[2] 蔣麗琴,楊夢凡.中藥封包聯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對患者疼痛的改善效果[J].名醫,2021(13):74-75.
[3] 余金鐘,李波.艾灸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胃脘痛脾胃虛寒證160例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 26(15):62-63.
[4] 于敏.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9):286-287.
[5] 姜凌,熊萍香,林智平.中藥封包聯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17(6):83-85.
[6] 史亞瓊,金瑜,周桂玲.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護理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5(8):85.
[7] 梁艷妮,梁秋明,陳曉玲.艾灸配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療效觀察與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2017,30(7):126-128.
[8] 張媛媛,文躍蓮,陸玉霞.艾灸聯合穴位注射緩解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3):62-64.
[9] 何瑩瑩,王紅霞,劉曉輝.中醫外治對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鎮痛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6): 52-54.
[10] 陳靜,趙娟.艾灸聯合穴位注射緩解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Z1):196-197.
[2022-01-2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