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在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意識是價值取向。”基于《課標》精神,文化意識的培養,落實到英語教學中,就是學生在語言學習活動中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同時,掌握充分的中外多元文化知識,認同優秀文化,以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一、文化意識培養在讀后續寫教學中的嘗試
(一)語篇解讀
讀后續寫語篇常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展開。人與自我通常涉及自我感悟、成長、提升,人與社會通常涉及對他人的尊重與幫助,人與自然通常涉及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危險。隨著接觸的讀后續寫語篇越來越多,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理解、分析、討論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并及時做好歸類。
(二)共情引發
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對于材料中的角色,學生往往難以深入解讀,未能準確把握其性格特征,故而教師在這方面的引導尤為重要。對此,在續寫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共情意識:盡量引導學生站在續寫材料主要人物角色的立場看問題,想該角色之所想,思該角色之所思,急該角色之所急,才能解該角色之愁,最終覓得對策,有效解決問題沖突,恰當揭示主題。
其次,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語境:利用課前或課余時間,播放一些跟西方國家社會文化相關的英語電臺節目、紀錄片、影視片段或英語原聲歌曲,領略西方文化的風采,加強對學生的西方文化熏陶;此外也可以將一些優秀影視作品引入課堂,在帶領學生觀看的同時,對影片的主題、內容結構、情節發展、人物的性格特點等進行分析,并分享觀影的收獲,接受心靈的洗禮。
總之,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的智慧,感悟人間的真善美,學生才能準確把握角色品質,與角色產生共鳴,寫出打動人心的文章。學生的共情性一旦得到啟發和提升,其文化意識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三)情境操練
針對語篇中出現的西方國家主要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等,教師需向學生提供背景資料或推薦相關的專題閱讀材料,設計相關情境進行鞏固性、交際性操練。以下是筆者的一次嘗試。
有一篇講圣誕節的精神內核的文章,故事的內容大致梳理如下。
背景:圣誕節即將來臨;
起因:8歲讀二年級的作者聽到他姐姐說這世上根本就沒有圣誕老人存在,很抓狂,就跑去問奶奶;
經過:奶奶跟作者解釋這是謠言,不可信,然后給了作者10美金,讓他獨自去購買禮物送給有需要的人士,作者最終決定幫他同學Bobby Decker買一件冬天穿的大衣;
續寫給的兩個首句分別是:
①That evening,Grandma helped me wrap the coat in Christmas paper.
②Grandma and I waited breathlessly for Bobby Decker’s front door to open and finally it opened.
為了了解戲劇表演的方式是否能讓學生更到位地理解文章并設計合理的結局,作為對比,筆者給兩個班交代了不同的任務:A班的學生就是常規地在課堂完成寫作,然后上交老師批閱,批閱后發現較多學生的結局設計為作者幫助Bobby Decker之后很開心,Bobby Decker很感動,以后決定幫助更多人,未能借助圣誕節的精神內核點題升華;B班則提前下發材料,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設計故事結局,并將故事以戲劇的方式完整地表演出來,時長15分鐘左右,一節課請兩個小組表演,然后大家對比各自結局的設計,發現較多小組都能聯系到圣誕精神的內核進行升華,能理解圣誕是一個大家分享彼此對于家人、朋友甚至對他人的愛與關懷的日子。
通過此次嘗試,筆者驚喜地發現,戲劇表演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從而更好地感悟文章包含的文化內涵、價值取向以及人物的性格特點,而這與戲劇表演的基本要求密切相關。戲劇表演要打動人,就需要表演者入戲、走心,表演者要入戲就需要對角色進行解讀,而準確的解讀又需要表演者提前搜索了解相關背景資料,如圣誕節的由來、傳說、習俗、意義等。一次小小的表演是需要提前做足很多功課的,而正因如此,同學們才收獲了更到位的語篇解讀體驗以及更棒的表演課堂體驗。
其實,情境的操練方式除了戲劇表演以外,還可以有很多種,如開展主題演講、文化專題作文比賽、英語詩歌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英語歌唱等活動。筆者相信,有了更為豐富多元活動的融入,讀后續寫的課堂一定會變得更加生動立體。
(四)得體踐行
《課標》在文化知識內容要求中提到,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與融通,在跨文化交際中初步體現交際的得體性和有效性。而在讀后續寫中,交際的得體性就包括了言語和行為的得體性,其實就是要求學生的對話描寫和動作描寫要得體。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首先,學生要準確把握人物的特點,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點往往決定了該人物的交際特點。其次,學生在接觸了一定量的語篇后,可以嘗試找出語篇中體現得體性的對話和動作描寫,歸納其共性,然后積累起來。
其實,備考過程中,考生們接觸到的語篇多為原汁原味的、與西方國家社會文化生活相關的地道語篇,中國考生要更到位地演繹語篇中的西方人物,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有時就不能太含蓄內斂,而應適當地奔放一些,像家人之間可以大大方方地說“I love you”,像母親對兒子可以“gave a soft kiss on his forehead”。在想幫助陌生人但又要保護對方自尊的時候,有時就不能太大大咧咧,而應委婉細膩,比如成功人士幫助了貧民窟的小男孩,想問對方的姓名時,“May I have your name?”就比“What’s your name?”更禮貌得體。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