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洋燕
語文作為初中生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應當成為德育滲透的重要課程。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具有系統性、主題性、綜合性的特點,它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使得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在新的教學方向的引領下,要將德育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在實踐中探索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收獲知識能力時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一、深挖教材,找準德育滲透點
筆者在教學《鄧稼先》(作者:楊振寧)時,先挖掘文本的德育滲透點,作為新中國最杰出的科學家,讓學生了解鄧稼先有著默默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有著獻身祖國的強烈愛國情感。在實施過程中,第一,布置任務讓學生主動搜集兩彈元勛科學家的材料,對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科學家群像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文本講述過程中,讓學生剖析人物在文中的具體行為細節時,認識到人物的崇高精神;第三,聯系本單元其他篇目《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回憶魯迅先生》(作者:蕭紅),引出本單元的德育重點為“向杰出人物學習”,既要學習這些偉大人物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又要學習他們在生活細節中寬容有愛的高貴品質;第四,讓學生選取本單元的一個人物,說出自己要學習的精神,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踐行的,并把它寫下來。通過以上四個步驟,以學生為主位設計教學活動,德育滲透注重單元組群文章的引導,精心挖掘德育滲透點,讓學生走近杰出人物,了解學習他們的同時,落實到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讓德育滲透行之有效。
二、滲透課堂,走近文本的精神內涵
課堂中滲透德育,其中“滲透”二字最考驗教師的教學技巧。(1)強調主次。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依然是開展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德育教學是穿插在其中的支線任務。明確兩者的關系,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便能明白語文課堂是主體,語文教學是德育教學的載體。教師要把語文課講好,才能同時把德育講入學生心中。(2)有機結合。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的結合,渠道和方式很重要,機械拼湊起來的課堂只能是“兩不像”。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聯系起來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便是文本。從文本教學入手,讓學生體察文本的主旨與情感,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當中的精神內涵。如筆者在進行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文章的教學中,以單元主題“家國情懷”為引領,以《最后一課》為重點教學篇目,在剖析作者流露出的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在特殊歷史背景之下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與動人,還可遷移至學生在今天的生活中應該以什么的方式愛國,達到內化效果。
三、開展活動,德育滲透形式多樣化
在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應當使安靜課堂與活躍課堂相結合,利用多樣的活動開展語文教學。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德育,也應當與多樣課堂活動相結合。(1)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如七上第二單元“親情之愛” 和七下第四單元的“修身正己”主題都是可以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學過的課文和生活實際通過小組交流分享思考、內化、提升。(2)開展多樣語文活動。
四、加強交流,強化德育滲透效果
作業是語文教師能了解學生的一條重要渠道。筆者在實踐中通過生活札記、隨筆、讀書筆記、摘抄等課后作業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感認知及時疏通與引導。學生一般怯于與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而心底話更是難以和老師分享。而當他們利用文字的形式,往往更能表達出自身的困惑與想法。筆者發現,青春期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苦惱和困惑,教師們要關跟進關注。在他們面臨道德抉擇時,適當幫助權衡利弊;在他們面對挫折困苦時,稍微加以鼓勵;在他們有了情感的困惑,可以作為心靈導師談談情感。教師可以通過作業評語或者面談等形式與學生展開交流。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