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
一、我校地理科組《地球和地球儀》同課異構
2020年9月8日,我校地理科組組織陳天華、王建軍老師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球儀》進行同課異構活動。在課中兩位教師都組織學生制作了地球儀、經緯網定位器等自制教具,創新了地理學科課堂教學模式。
二、自制地理教具對提高教學效率的正確定位
自制教具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必須堅持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緊緊圍繞:(1)促進學生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習地理學科核心知識、發展學科學習能力;(2)促進學力成長,形成地理學科學科知識能力水平。(3)不能以自制教具代替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發展,造成簡單追求生動效果,而把課堂變成自制教具的活動室、展覽室,形成低效課堂。
三、合理、高效運用自制教具建構高效課堂
地理教學自制教具是依據地理學科特點和課堂教學要求需要,學生動手制作的課堂教學所需的教學器具,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要簡單、實用、可行、易行,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習成長特點實際等,并且要圍繞課堂教學要求與課程目標,提升課堂教育的生命張力。
(一)教具運用應當適時。1.堅持適時原則,強化教學組織的有序性,堅持自制教具展示恰如其時。例如,在陳老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二組第三排男生李X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時,教師就叫展示所制作的地球儀回答教師提問,提醒了該學生,吸引了有意注意,喚起了其他學生興趣,促進了整體學生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2.強化、引導教學重點與難點時運用。如本次同課異構過程中,陳老師講授對地球形狀理解,對七年級學生思維水平特點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比例理論也掌握不深,只是把地球想象成一個圓球,陳老師特地安排一個學生把一個白色的籃球制成的自制地球儀教具展示給其他學生,引導學生認識,安排制作者進行制作解釋、講述,教師進行補充講解與引導,結果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克服了地理學科要求學生較強想象的畏懼心理,并促進學生、思維、領悟。3.適時呈現和收回。我校地理教師胡新強在講東莞地理,講到我鎮的麒麟鄉土特色時,花費了1個月時間制作了一個麒麟形狀的頭飾到教室來放在講臺上,邊講邊展示,結果教師再好的講解遠沒有現時的麒麟頭像制作實物對學生吸引力強,學生更多的是一直把注視的目光放在了講臺上的麒麟舞頭,實屬有誤。原因是自制教具展示后沒有適時收回。所以,自制教具帶入課室后,有效展示,及時收回。
(二)教具運用要目標明確。在本次同課異構中,王老師由于教學疏忽,不少學生制作的地球儀五顏六色,按照世界地形圖上的標示有高山大海、有高原、盆地、平原并涂上不同色彩,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出來時,學生由于所制作的地球儀太過花哨仔細,找不到相應的經緯網,沒有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而與此鮮明對比的是,陳老師由于事前有引導,學生所制作的地球儀都是用碳素黑白畫作,簡單明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下子就掌握了經緯定位的方法,實現了高效教學的目的。因此,所選擇教具要重視其是否對課堂教學有促進作用,切忌搞形式、講花哨,明確教具是為教學服務的宗旨的意識。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時代特征優勢開發運用自制教具。在本次同課異構中,王老師上課709班吳X天在教學白板上展示了其用FLSHS軟件制的“地球儀及經緯定位”,其鮮明的色彩、靈動的畫面和恰切的聲音極大地吸引了師生的注意,但由于其缺乏科學性與嚴謹表述,不幸地被王老師當場批評否決。事后我們了解到該學生父親是婚紗影樓的視頻制作工程師,是在其父親幫助下制作,本想展示自己,結果“栽了”。經過反思,在科組活動會上我們也委婉地批評了王老師,并討論達共識,地理自制教具要極具時代教育語境,積極搭乘“互聯網+”的現代教育技術快車。我們目前自制教具,主要運用身邊材料制作,存在如制作材料不足、環保節能要求不達標等不少限制、困難,有時候甚至有的學生使用刀具時傷到手指等問題,運用電腦制作,則很好地克服這些限制、困難與問題。另一方面,使用電腦多媒體制作的地理教具,兼具圖像、聲音與動畫,對學生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牢固地掌握了這些抽象的概念與相關知識。更能將那些靜止的、孤立的地理事物、圖例活動起來,使學生比較容易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如地震、工農業發展與城市變遷等。
(四)地理自制教具運用要堅持簡易、環保、節能、安全、方便、經濟、適量、就地取材、重復利用的原則要求。在地理學科自制教具運用時要堅持簡單、容易的原則,便于學生制作,不要增加學生或家長負擔,能從學生身邊材料中選取,并要注意安全原則。
四、基于學科知識能力水平的地理課堂自制教具使用意義分析
長期以來,中學地理教學因其在高中招生考試中人分值較低,通常處于“邊緣學科”尷尬境地,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更多是“教教材”“講知識”,地理自制課堂教學教具是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表現。
(一)地理自制教具是地理新課程教育重要教學資源。通過自制地理教具并運用課堂教育,具體化課本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促進掌握。如本次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中的自制地球儀自制教具的運用,有效地證明了自制教具能促進學生動手、動腦,有效補充課程教育資源。
(二)自制教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領悟,并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就地取材,動手制成課堂教學教具,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地理學科課堂教學自制教具充分地把教材知識通過學生的學習領悟具體化,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化“被動”為“主動” 、化“動口”為“動手”,促進學生共享合作產品——自制教具。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