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春
“雅樂”視域下的語文“智慧”課堂必須融洽感情,講究方法,激發興趣。同時,語文“智慧”課堂應該是“詩性”課堂,能讓學生好之、樂之,教師能充分發揮“教育智慧”,達到人、情、景的“和合”。
一、知之,好之,樂之,生成智慧課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雅樂”視域下的語文“智慧”課堂倡導在傳播思想,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營造愉快的育人環境。
(一)知而好。首先,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是“知而好”的階段:引導學生走進語文,品嘗語文的甘霖。“知之”是是理智層面的認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逐漸過渡到感性層面,這是對于語文“學習”這件事的興趣愛好、情感傾向。這個培養過程叫“好之”。“知而好”讓學生從初識語文的不反感逐漸到用心投入語文學習中。這個時候的學生為了能得到語文的甘甜不放棄,期待能欣賞語文的漫天光彩。
(二)好而樂。1.以情勵學,以趣激學。語文課堂應該傳遞人性、喚醒心中“情”:文本之情,體驗之情。語文教學應當雅而不俗,情“趣”盎然:學習的興趣、實踐的樂趣。通過愉悅的課堂氣氛、快樂的方式陶冶美好的情操,培養核心素養。2.以樂喚樂,以樂導學。課前是快樂陣地。我們的課前三分鐘的目標“課前快樂三分,課中開心三十分”。課堂是快樂舞臺。我們希望課堂能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精彩紛呈的快樂舞臺,它可以用快樂喚起快樂,塑造快樂。
二、詩性、詩境、詩心,開辟智慧課堂
1.詩性智慧。維柯在《新科學》分析“詩人智慧”:“詩人”在古希臘文是“創造者”,“詩”即創造。所以“詩性”的本意是“創造性”。“智慧”是指人們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的一種思維能力。我們希望能巧妙地運用“詩性智慧”:“以己度物”的認知方式去學習語文。“以己度物”的核心是創造性的想象,通過對文本的感受和體驗,并創造出自我的全新世界。我校的“詩性智慧”模式就是如此,讓學生積極挖掘文本中的具有真善美的情感、詩情畫意的韻味、抵達心靈的才情,在整個過程中不知不覺表達了愿望,滿足了情感,培養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會“詩”境、悟“詩”意、現“詩”心。對語文教師而言,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刻苦鉆研,用語文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探索出語文教育教學的本真途徑,通過一個個教學細節掙脫牢籠,釀造“詩”境;以詩人的敏感捕捉文本的情感,直抵“詩”意。通過鮮活的課堂和審美追求,呼喚深層課堂文化意識,涵育學生們的“詩”心。對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需要一顆“詩”心,以“詩”心進行“詩性閱讀”。(如經典誦讀)歷經閱讀、思考、反思、沉淀、迸發……追求“詩性”“詩意”“詩境”合三為一。
三、靈動、活力、和合,碰撞智慧課堂
(一)靈動之美,因“讓”而彰
新課程標準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靈動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1.“讓學”課堂,順學而導——個性靈動之美。“讓學”,就是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盡可能讓給學生的學習,體現在語文課堂中就是應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主動、自主、深入地學習。
(1)“讓時間”:讀、思、議、寫。“讓時間”就要擺脫“授予”的觀念,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首先讓學生有時間自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釋疑、議創思,寫創意。正如沈大安所說“語文訓練是語文學科的個性”。鮮明的個性在思考中碰撞,在研討中觸類旁通,在寫作中迸發。《落花生》的小練筆中,要求寫一種事物。小威的思維靈動迸發:“她輕輕地一吹,田野盡綠;她溫柔地一吹,萬物復蘇;她輕快地一吹,百花競放;她悄悄地一吹,細雨潤物……”學生在經歷“讀-叩問”“思、議-體驗”“寫-發現”等過程中,始終有股氣韻在貫通著,這股氣韻是個性自主。氣韻通了,課堂就有了靈氣。
(2)“讓理解”:體驗情感、受到熏陶。“讓學”的最終目的是“讓理解”,在理解中體驗文本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看法肯定也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每個人從文本的“道”里發現的、理解的不單單只有“仁愛”,更希望每個人得到的是屬于自我的獨一無二的“智慧”!
2.求新求變,智慧機變——思維靈動之美。智慧課堂教“識”,更要教“智”。要使智慧課堂增添靈動,需要智慧機變,求新求變。語文大師王崧舟的《孔子游春》,環節設計精妙,卻又無法可循。他將看到的和想到的對應起來,甚至將文章改編成一篇詩歌。
(二)和合智慧,因“美”而現
“和合”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其中“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文化理念便是“和合教育”的指導思想。我們的“雅樂教育”正遙遙呼應了此理念:追求教育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讓每個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1.和合共生體現和合之美。所謂“和合共生”指和諧共進、相互促進。這特指教育的主體及相關要素和諧共生,共同成長。教育資源要“和合共生”。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創造性開發個性的、靈動的,包容的教學資源,形成優秀課例。教育方法要“和道共生”。教學要得“道”,“道”指教育規律和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貴在遵循教育科學發展規律中融合教學各要素,探尋適合學生快樂學習的教學方法。教育觀念要“和態共生”。“態”指教育大環境形態。教育的環境形態緊跟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我們的教育觀念也要因勢而變,和態共生。
2.師生互動體現和合之真。“互動”指師生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的課堂互動。教師在互動中的精彩點評更會塑造無限的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形成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于老師《翠鳥》教學片段—
師:(點評)看!這只翠鳥正在叫呢,鳴聲清脆,同學們畫的這么好,可不能浪費了,誰能來介紹介紹這些翠鳥?
師:(指名)你來,下面這些同學都是來參觀的。
生:這只翠鳥……
師:停!你看,同學們坐得這么好在聽你的介紹,你應該先說些什么話呢?
生:(笑了一下,想一想)同學們好,你們看,這只翠鳥……
師:嗯,聲音真好聽,翠鳥們,你們的嗓子那么好,不知道會不會唱我們人類的歌曲?
這是以賞識、愉快的語言構建的“和合”課堂,學生充分發表自我見解,展示、釋放、碰撞、融合,課堂更精彩、靈動、和諧,孩子們更快樂、自由。在這“樂學善思、惟實求真”的學習氛圍中,真正實現文化引領與文化育人。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