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君
代幣制作為一個行為改變系統,其原理是正強化。研究和實踐均表明,代幣制在矯正學生問題行為方面頗有成效。
1.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分類和功能分析,選擇適合的代幣
矯正的前提是區分問題行為,以便能夠對“癥”下藥。當學生有多種問題行為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比較突出的行為進行矯正,也可以選擇多個行為同時進行矯正。
確定問題行為后,還要進行功能分析,以便能找出問題行為發生背后的關鍵原因。比如,是為了獲得想要的實物,還是為了獲得老師、同學或者家長的關注。
接下來就要選擇適合的代幣。在教學中,代幣形式的選擇應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貼紙、玩具硬幣、教學用錢幣、代幣卡或代幣券等。
2.確定后援強化物清單,建立代幣和強化物的兌換比率
后援強化物是學生在積攢一定數量的代幣后,可用來兌換的“獎品”。“獎品”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活動、“特權”。對學生而言,代幣制中的后援強化物是自己被認可非常重要的標志,是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要的物品。教師在確定后援強化物時,需要對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偏好進行評估,評估以日常觀察和直接評估兩種方式進行。直接評估需要預先準備多種備選偏好物,讓學生自行選擇2-3種作為后援強化物,在課程結束時進行兌換。
由于不同學生對代幣的認知情況不同,為了更好地實現育人效果,需要建立代幣和強化物的兌換比率。比如,對于認知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可進行1:1的強化,即得到1個代幣就可以獎勵1次強化物。然后逐漸將1:1過渡為1:5,即完成5次任務才能夠進行強化物的獎勵。最后,當學生接受班級內的代幣系統時,教師可將學生每節課所得的代幣進行儲存,在一天結束或者一周結束時再集中進行兌換。
3.建立兌換程序,用好代幣撤除的時機
在最初的代幣建立階段,學生在每個能夠獲得代幣的時段或者每節課結束時,都可以兌換強化物,但到了后期,教師可以將兌換頻率逐漸延長為1天兌換1次甚至1周兌換1次。兌換程序的改變視學生對于代幣的認知和理解程度而定。
要用好代幣撤除計劃的時機。因為,不論什么干預策略,最終是希望學生能夠獨立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所以,在學生完全理解了代幣并且能夠通過代幣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后,教師可以逐步延長代幣交換的時效,直至撤除代幣,并引入行為契約。
在代幣的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尤其注意保持干預策略的一致性,因為每個干預方案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所有參與人方向一致、協同發力。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