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張曉娟
(1.重慶市忠縣人民醫院,重慶 404300;2.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 400030)
非小細胞肺癌系臨床常見的肺癌病理類型,因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患者確診時多為晚期。化療為其主要治療方案[1],但化療因不良反應較多,易致患者出現癌因性疲乏,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就此狀況,臨床在出院時通常以床旁健康宣教的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及居家護理注意事項,以此達到相應的護理目的。但是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其身體機能下降,并且常規臨床宣教知識內容籠統,進一步降低患者依從性,導致護理干預效果不盡人意[2]。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是以斯金納強化理論為基礎,以互聯網為媒介進行護理干預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強調重復行為,幫助患者樹立良好行為;另一方面融合互聯網便捷、及時的特點,將上述護理干預方案用于該類患者可能會更有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0例,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納入標準:(1)符合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3];(2)腫瘤TNM分期為Ⅲb~Ⅳa期;(3)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案;(4)熟練使用智能手機;(5)預計生存時間大于3個月。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溝通;(2)伴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3)依從性差。對照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52~74歲,平均(61.27±4.38)歲;疾病類型:腺癌24例,鱗癌18例,腺鱗癌12例,其他6例;腫瘤分期:Ⅲb期42例,Ⅳa期1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53~71歲,平均(61.53±4.59)歲;疾病類型:腺癌23例,鱗癌17例,腺鱗癌13例,其他7例;腫瘤分期:Ⅲb期45例,Ⅳa期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癌癥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出院前予以用藥、休息、飲食、活動等常規的出院指導,為患者發放健康宣教手冊,指導患者根據該手冊開展康復訓練,出院后護士每半個月定期電話隨訪1次。
1.2.2觀察組 予以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1)組建團隊:由本科護士長和科主任擔任小組長,選取5名護師及以上職稱的護士、2名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專科醫生,以及2名心理咨詢師為小組成員。所有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外出學習等途徑,結合本院具體實情制定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案。小組長及心理咨詢師分別從疾病專業知識、方案內容對小組成員開展為期5個學時的培訓,培訓結束且所有成員考核均合格后方可實施方案,小組成員各司其職。(2)方案實施:小組成員聯合信息科一并建立“非小細胞肺癌延續干預”微信公眾號,在患者出院時通過一對一指導的方式,使患者了解并熟悉公眾號的組成、功能、使用方式。小組成員每天經微信公眾號,以錄制視頻、文字、圖文結合等方式及通俗易懂內容推送疾病相關知識(非小細胞肺癌發病原理、治療方案、術后干預等科普信息),推文不僅要減少專業性術語的使用,避免因消息晦澀難懂使患者產生抵觸情緒,而且嚴格控制每條推文閱讀時間為5 min左右。避免因學習時間過長產生厭煩情緒。另外在每條信息后設置反饋按鈕,若患者選擇“已明白”,系統發送表揚性話語;若患者選擇“未明白”,系統發送鼓勵性話語,并安排護士當天經微信主動與患者聯系,具體了解患者尚未明白的科普內容,并提供針對性講解,講解結束后請患者向護士反饋,護士通過微信視頻同患者進行一對一交談,對其所有疑難問題進行一一講解直至其完全掌握,對患者仍不明白的部分再次講解,確保每例患者全部掌握當天推送的科普內容。每天下午14:00-15:00,小組成員借助微信視頻聊天的方式就當天發送疾病知識進行在線解答,并且通過反向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結束后發送電子版試卷,囑患者作答,并提交結果。小組成員將所有試卷進行批改并統計共性問題,于第2天在線交流會議中集中講解,通過反復強調疾病知識,確保患者完全掌握疾病知識。(3)質控會議:每周星期天經微信舉行總結會,總結1周以來患者所學的疾病知識,以斯金納強化理論中的低錯誤率為主要原則,表揚態度積極、依從性好、表現突出的患者,發放小禮品,維持其正性情緒,最大限度激勵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實行同伴教育,選擇受表揚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交流居家康復經驗,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兩組患者均干預至患者出院后3個月。
1.2.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知識掌握度、癌因性疲乏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2.3.1疾病知識掌握度 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后,運用本院自制疾病知識掌握度量表評價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該量表由藥物知識、誘發因素、主要癥狀及預防措施4個維度組成,每個維度20分,分越高表明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越好。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8,效度系數為 0.852。
1.2.3.2癌因性疲乏[4]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后,運用疲乏自我評估修訂量表[5](PFS-R)評價癌因性疲乏程度,本量表分為行為(6個條目)、情感(5個條目)、軀體感知(5個條目)、認知疲乏(6個條目)4個維度,每個條目分值在1~10分,總分為21~210分,分值越高,疲乏程度越高。
1.2.3.3不良反應 干預期間觀察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的發生率。

2.1兩組患者知識掌握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藥物知識、誘發因素、主要癥狀及預防措施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后,兩組以上維度得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知識掌握度比較分)
2.2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比較 干預前,兩組行為、情感、軀體感知、認知疲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后,兩組以上維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比較分)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皮疹、疲乏、腹瀉、惡心嘔吐及食欲下降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種類肺癌的80%,約75%的患者確診時已發展至中晚期,化療為其主要治療手段[5]。因疾病知識缺乏、住院次數多、治療周期長、化療不良反應嚴重等,患者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預后受影響較大。故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度是提高患者依從性、做好系統性康復指導的關鍵。常規護理干預多以被動性的出院指導、健康宣教為主,無法及時接收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情況的反饋,導致患者對部分疾病知識及康復信息理解存在偏差,影響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及預后[6]。以斯金納強化理論[7]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關注非小細胞肺癌的疾病特性,通過斯金納強化理論來增強患者對積極行為的認同感,提高對疾病知識的知曉度,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護患間的實時有效互動,滿足患者從住院到居家的康復需求,將其用于該類患者的干預中可能會彌補傳統醫療服務的缺點。
本研究中,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藥物知識、誘發因素、主要癥狀及預防措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將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度。究其原因:首先,該方案以斯金納強化理論為基礎,聯合互聯網技術,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依托互聯網技術為醫療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突破空間的局限,方便患者在家接收豐富翔實的科普知識,即小組成員每天運用通俗易懂的內容向患者反復發送疾病知識,并且通過在線問答、隨堂檢測等方式逐步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其次,設立獎懲制度,可對患者予以監督,提高其依從性,另對枯燥的干預方案增加趣味性,調動患者積極性,使其可更好地遵循方案內容,進而提高疾病知識掌握度[8]。
癌因性疲乏是一種與癌癥或癌癥治療有關,痛苦的、持續的、主觀的、有關軀體、情感或認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憊感,且普遍存在于接受放、化療的患者中,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是妨礙癌癥患者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9]。本研究中,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行為、情感、軀體感知、認知疲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減輕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究其原因:首先,斯金納強化理論通過各種措施對個體的有益行為進行反復強化,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和心理的養成,在本次研究中小組成員借助微信群聊及公眾號向患者反復灌輸并講解疾病知識,使患者在長期疾病知識的宣教中掌握疾病發病原因、誘發因素、注意事項,以及化療后專科護理知識,樹立健康正確知識觀,改善對該疾病的消極認知,以一種更為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從而減輕多種不良情緒的影響,以此達到減輕癌因性疲乏的目的;另外該方案中小組成員每天均會和患者進行微信視頻聊天,不僅可增強其歸屬感,還可轉移其注意力,將消極情緒進行轉移,進一步降低對機體的影響,可更好地減輕癌因性疲乏[10]。
本研究中,觀察組皮疹、疲乏、腹瀉、惡心嘔吐及食欲下降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予以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究其原因: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度,且通過及時反饋、同伴教育等形式加強對患者積極行為的培養、塑造,幫助患者以愉快的心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信念,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11-12],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予以斯金納強化理論聯合互聯網技術為指導的延續性護理,可提高疾病知識掌握度,減輕癌因性疲乏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