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拓, 沈躍良, 李德波, 周杰聯, 成明濤, 鐘 俊, 馮永新, 廖宏楷
(南方電網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 510080)
在電站燃煤鍋爐的運行中,原煤斗堵煤時有發生,導致處于穩定運行的磨煤機給煤突然中斷,造成磨煤機內部溫度急劇上升引起爆燃,對電廠的安全經濟運行造成重大影響[1-2]。斷煤的發生打破了處于穩定運行狀態的磨煤機的熱平衡狀態,由近似穩態過程變為非穩態過程[3]。給煤量減少、原煤吸熱量減少,而由熱一次風帶入系統的熱量來不及減少,導致磨煤機內煤粉溫度快速上升。磨煤機出口溫度測點由于裝有防磨套管,對溫度的變化響應一般會有延遲[4],不能及時反映磨煤機內部溫度的升高。因此,有必要對斷煤發生后磨煤機內部溫度的變化特性進行研究。
國內研究者開展了燃煤電廠鍋爐數值模擬、現場優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數值模擬優化方面,李德波等[5]對300 MW循環流化床(CFB)氣固流動及燃燒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及工程應用研究,基于計算顆粒流體動力學(CPFD)數值模擬方法,對CFB鍋爐內的氣固流動特性、溫度場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在現場優化方面,沈躍良等[6]進行了提高HP983型中速磨煤機出口溫度對鍋爐運行的影響的現場試驗研究,在某電廠2號機組660 MW鍋爐上進行了試驗,分析了磨制煙煤及印尼煤時,煤粉氣流中CO、CO2和O2的濃度,結果表明:磨煤機磨制煙煤時將磨煤機出口溫度提高到82~100 ℃,磨煤機磨制印尼煤時將磨煤機出口溫度提高到75 ℃,可以保證制粉系統及燃燒器噴口安全穩定運行;隨著磨煤機出口溫度的升高,煤粉會稍微變粗,CO排放濃度會升高,磨煤機功率會明顯下降,機組運行的經濟性得到提高。呂洪坤等[7]進行了提升1 000 MW機組磨煤機進出口溫度措施的研究,研究典型混煤及印尼煤熱重-紅外特性、中速磨煤機內溫度分布、可燃氣體析出及爆燃問題。李文華等[8]進行了提高中速磨煤機出口溫度對鍋爐運行的影響研究,利用熱重-紅外聯用技術對富動24煤進行分析;在試驗室研究基礎上開展了提高某300 MW機組磨煤機出口溫度的試驗,將磨煤機出口溫度由75 ℃提高到95 ℃時,磨煤機進口熱風溫度升高到261.4 ℃;磨煤機出口煤粉氣流中沒有CO,通過采用提高磨煤機出口溫度的技術措施,排煙溫度下降7 K左右,鍋爐效率提高0.37%,發電標準煤耗下降1.17 g/(kW·h)。
筆者針對磨煤機非穩態過程的熱平衡計算進行研究,以某電廠一次由斷煤導致的磨煤機爆燃事件為例,將理論計算結合現場試驗分析,提出簡潔有效的磨煤機非穩態過程的熱平衡計算方法,通過計算得到斷煤后磨煤機內部的溫度變化特性曲線,提出了防止斷煤爆燃的措施,為電廠磨煤機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參考。
斷煤事件發生時的相關參數見圖1。給煤質量流量由52 t/h降到5 t/h繼續,繼續運行60 s后降到0 t/h,70 s后給煤恢復并發生爆燃。這一過程中,由于設備故障原因,給煤質量流量降為5 t/h時并沒有觸發斷煤開關,并且由于磨煤機出口溫度測點的響應嚴重延遲(經檢查,磨煤機出口溫度熱電偶未與套管接觸,留有較大間隙),斷煤后60 s內磨煤機出口溫度僅從70.6 ℃上升至73.9 ℃。斷煤發生后,雖然熱風門反饋值迅速并持續減小,但是一次風量并沒有減小的趨勢,原因為熱風門存在空行程,就地執行機構并沒有動作;由于熱風門爆燃沖擊變形后已經檢修恢復,因此未對此結論進行實證。由于磨煤機內部溫度的上升沒有及時得到反映,運行人員沒有得到及時的危險警示,錯過了主動干預的時機,這是這次爆燃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1 磨煤機運行參數曲線
為了分析磨煤機斷煤造成溫度上升從而引起煤粉爆燃,需要對磨煤機進行非穩態的熱平衡計算[9-11]。
磨煤機斷煤后,系統處于非穩態傳熱過程時,由于過程變量很多,計算復雜,因此要對相關參數進行合理的假設,簡化計算[12]。
磨煤機風量信號由壓差信號轉換而來,相對可靠,而且事故后的檢查表明磨煤機風量可信。由于斷煤發生后風量穩定,且冷風門開度在斷煤后變化緩慢,因此可以認為磨煤機進口溫度相對穩定,磨煤機進口風溫運行歷史數據可信。
圖2、圖3分別為在斷煤發生(抽空時間τ=0 s)開始到爆燃發生前磨煤機進口風量和溫度的運行歷史數據。

圖2 斷煤后磨煤機進口風量

圖3 斷煤后磨煤機入口溫度
磨煤機功率隨磨煤機抽空時間的變化曲線見圖4。

圖4 磨煤機功率隨抽空時間的變化曲線
由圖4可得,磨煤機功率P(τ)與抽空時間存在二次多項式關系:
P(τ)=fτ2+gτ+h
(1)
式中:f、g、h均為常數。
假設磨煤機功率與磨煤機內存煤量Gcm(τ)存在一次函數關系,即
P(τ)=dGcm(τ)+e
(2)
式中:d、e均為常數。推導得到磨煤機內存煤量與抽空時間存在二次多項式關系:
Gcm(τ)=aτ2+bτ+c
(3)
式中:a、b、c均為常數。
存煤的減少速率qm,cm(τ)等于煤粉質量流量qm,mf(τ),可以得出在磨煤機抽粉過程中,煤粉質量流量是線性遞減的,即
qm,mf(τ)=qm,cm(τ)=2aτ+b
(4)
對斷煤后的功率曲線和磨煤機停磨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磨煤機斷煤后存煤的抽空時間約為210 s。假設斷煤時τ=0 s,此時qm,mf(0)=44.27 t/h(見式7);τ=210 s時qm,mf(210)=0 t/h;解得2a=-0.210 8,b=44.27,可得煤粉質量流量曲線(見圖5)。

圖5 煤粉質量流量曲線
為了掌握事故發生時燃用煤種的水分析出特性,對該煤種取樣進行熱重分析,得到煤樣在熱重分析工藝燃燒條件下的失重(TG)曲線、失重變化率(DTG)曲線和差示掃描量熱(DSC)曲線,結果見圖6。根據TG曲線,煤粉在常溫加熱到100 ℃時失重較快,此階段為水分析出階段[13],溫差為100~300 ℃時煤與空氣中的氧結合使煤的質量增加。由于磨煤機進口溫度為300 ℃左右,隨著斷煤后磨煤機內部溫度的升高,可以假設煤粉水分含量不變。

圖6 燃用煤樣熱重分析曲線
為了計算磨煤機穩態被打破后的非穩態過程,首先要獲得斷煤前磨煤機所處的穩定狀態參數,因此先對磨煤機斷煤前的穩態過程進行計算。
根據磨煤機風粉的熱平衡方程[14],忽略制粉系統漏風、輸入功率轉化的熱量、制粉系統的散熱等次要因素的影響,可得熱一次風放出的熱量Q1[15-16],即
Q1=qm,f(cin×Tin-cout×Tout)
(5)
式中:qm,f為一次風質量流量,t/h;cin、cout分別為磨煤機進口一次風溫度Tin和磨煤機出口溫度Tout下的熱空氣比熱容,kJ/(kg·K)。由于cin和cout在30~300 ℃時相差不大,可用Tin和Tout平均溫度的熱空氣比熱容cf代替,可得:
Q1=qm,f×cf×(Tin-Tout)
(6)
原煤吸收的熱量包括四個部分[15-16]:煤的干燥基吸收的熱量、煤粉中水分吸收的熱量、原煤水分蒸發吸收的熱量、密封風吸收的熱量,即
1.884Tout-4.19Tl)+qm,sf×csf(Tout-Tl)
(7)
式中:Q2為原煤吸收的熱量,kJ;Mar、Mmf分別為原煤和煤粉水分質量分數,%;Tl為環境溫度,℃;cc,d為煤的干燥基比熱容,kJ/(kg·K);qm,sf為密封風質量流量,t/h;csf為密封風的比熱容,kJ/(kg·K);qm為原煤質量流量,t/h。
由Q1=Q2,可求得煤粉水分質量分數。根據斷煤前的運行數據和煤質數據(見表1)求得煤粉水分質量分數為5.45%,由此可得斷煤時(τ=0 s)的qm,mf(0)=44.27 t/h。

表1 斷煤前相關參數
根據前述條件,斷煤時磨煤機內存煤量Gcm(0)可由式(1)煤粉出力曲線積分求得,Gcm(0)=1.29 t。根據給煤量的歷史數據,斷煤后磨煤機內的非穩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為0~60 s,給煤質量流量為5.3 t/h;第二階段為60~70 s,給煤質量流量為 0 t/h;第三階段為給煤恢復,發生爆燃。筆者研究的是前兩個階段的過程。

(8)
計算可得斷煤后、爆燃發生前存煤量的變化曲線(見圖7)。

圖7 磨煤機存煤量變化曲線
由于煤粉質量流量分為兩部分,吸熱量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原煤吸收的熱量,第τ秒原煤吸收的熱量為:
(9)
式中:Mmf(τ)為第τ秒時煤粉水分質量分數,%;T(τ)為第τ秒的煤粉溫度,℃。
另一部分為存煤吸收的熱量,包括煤的干燥基吸熱量、煤粉中水分吸熱量、煤粉水分蒸發吸熱量[17],即


(10)
一次風每秒的放熱量為:
q1(τ)=Q1/3 600=qm,f(τ)×cf×
[Tin(τ)-T(τ)]
(11)
將q1(τ)=q2(τ)+q3(τ)代入前述進口溫度、進口風量、煤粉水分質量分數和煤粉質量流量的條件參數,可得到斷煤后、爆燃發生前磨煤機出口溫度曲線(見圖8)。計算得到斷煤后70 s時(爆燃發生前)磨煤機出口溫度已達230.78 ℃。該溫度遠超磨煤機的安全運行溫度[18],極易發生爆燃。

圖8 磨煤機出口溫度變化曲線
斷煤發生后,熱風門反饋值迅速減至63%,隨后在持續減小至40%的過程中,磨煤機進口的風量及溫度均沒有明顯減小。熱風門的工作異常也是爆燃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假設熱風門工作正常,計算磨煤機出口溫度的變化。
斷煤發生前,冷熱風混合過程為等焓過程[19],可得過程方程式為:
Tc×ccf×qm,cf×Th×chf×qm,hf=
Tmix×cmix×qm,mix
(12)
式中:qm,cf為冷一次風質量流量,t/h;qm,hf為熱一次風質量流量,t/h;qm,mix為磨煤機出口風質量流量,t/h;ccf、chf、cmix分別為冷一次風溫度Tc、熱一次風溫度Th和混合后一次風溫度Tmix下的熱空氣比熱容,kJ/(kg·K)。

TC×qm,cf+Th×qm,hf=Tmix×qm,mix
(13)
聯立方程qm,mix=qm,cf+qm,hf,并代入運行數據Tmix=300 ℃、qm,mix=94 t/h、Tc=35 ℃、Th=320 ℃,可得qm,cf=6.6 t/h、qm,hf=87.4 t/h。
根據熱風門特性曲線(見圖9),可計算40%和63%開度時的熱風質量流量分別為32.2 t/h和65.4 t/h;由于冷風門開度基本維持不變,因此冷風量不變。根據式(13)可求得40%和63%開度時,混合后一次風溫度分別為271.54 ℃、293.88 ℃,磨煤機出口風質量流量分別為38.79 t/h、72 t/h。

圖9 風門特性曲線
根據熱風門的歷史運行數據,熱風門開度在迅速減至63%(對應總風質量流量72 t/h)后持續下降至40%(對應總風質量流量38.79 t/h)。可得進口風量和風溫的變化曲線(見圖10、圖11)。

圖10 進口風量變化曲線

圖11 進口溫度變化曲線
將進口溫度和風量曲線代入前述計算公式,可得70 s時磨煤機出口溫度為166.53 ℃,并得到磨煤機出口溫度變化曲線(見圖12)。

圖12 磨煤機出口溫度變化曲線
由圖12可見:熱風門正常工作可有效控制磨煤機出口溫度,降低爆燃的風險。但由于磨煤機出口溫度響應嚴重滯后,導致抽粉過程中,冷風門開度基本不變,使得磨煤機出口溫度仍偏高,爆燃風險依然存在。
(1) 磨煤機進出口溫度熱電偶應與套管可靠
接觸,以使熱電偶能快速反映磨煤機內溫度的變化。
(2) 熱風門開度指令反饋值與就地熱風門開度指示應校核一致,且保證正常調節的要求。
(3) 完善磨煤機跳閘條件,確保磨煤機跳閘邏輯運行正常。增加給煤量異常報警,并且盡快搶修恢復供煤,防止給煤機斷煤。
(1) 對磨煤機非穩態過程的熱平衡計算得出在斷煤發生后的70 s內磨煤機內部溫度迅速上升,70 s時已接近230 ℃的高溫,對于干燥的風煤混合物而言極易發生爆燃。驗證了磨煤機出口溫度測點缺陷,溫度測點響應滯后嚴重,不能及時反映磨煤機內部溫升情況,從而導致爆燃發生。
(2) 若熱風調門正常工作,70 s內可將磨煤機出口溫度控制在166.5 ℃,可以降低爆燃發生的風險。
(3) 保證斷煤開關動作正常、磨煤機溫度測點及時響應和冷熱風門調節正常,是防止磨煤機斷煤后發生爆燃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