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墨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225009)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學前教育法草案》)發布,我國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確提出學前兒童享有“游戲權利”。兒童游戲權利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59年《兒童權利宣言》中,后在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得以確立。我國作為締約國,先后出臺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文件,《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1]。雖然這句話在學前教育界已成為共識,但從踐行效果來看,多半還停留在理論和口號層面。《學前教育法草案》的發布,使“兒童游戲權利”與“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一起,成為學前教育的法律基礎和行為規范。學前兒童的游戲權利是在其享有受教育權的背景下提出的,游戲權利把兒童游戲看成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一所幼兒園都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琢磨兒童的心理,理解兒童的視角,尊重兒童的方式,努力為兒童創設各種探究性的游戲環境。
要使兒童成為游戲的主人,必須讓兒童自主。自主有兩個尺度:一是相對于客觀狀況、生活環境等外部強迫和外部控制的獨立、自由、自決以及自主支配活動的權利與可能;二是相對于客觀現實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的目標,堅忍不拔,有進取心。[2]具體來說,兒童自主游戲是指兒童能自己決定進行何種游戲,而不是教師規定兒童玩什么,包括在何地游戲、與何人游戲、游戲多長時間、如何進行游戲等。兒童參與的游戲“以非線性和非片面”的方式進行,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兒童產生感受、行為和思考的可能性,并保持開放性和可塑性,而不是以固定的方式反映。因此,成人無法為游戲中的兒童建立游戲模式,判斷兒童接下來會說什么、做什么、使用什么材料等。當然,游戲自主也不是無限制的、放任的,需要教師適當、適時地進行干預。
兒童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雖然他們的身心還很稚嫩,令他們不可避免地顯示出依賴性與被動性,但這并不阻礙他們對參與生活、表達個人見解的渴求。兒童的游戲參與權是指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有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表明自己態度的自由。一方面,教師要了解兒童參與游戲的方式,合理進行干預。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兒童創設安全而豐富的環境。在幼兒園中,教師應該把游戲看作兒童參與一日生活的基本方式,保護兒童的游戲參與權就是鼓勵兒童以游戲的形式參與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兒童游戲的過程是一個占用和制造空間的過程,游戲環境(包括物質、社會和文化)的質量影響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的質量。因此,為了給兒童更多的游戲參與權,幼兒園要特別注重環境的創設,能夠提供安全的且支持兒童探究的環境,鼓勵兒童自己創造游戲的空間。
游戲提供權不僅意味著要提供游戲設施,還要求更廣泛地考慮兒童權利以確保社會和物理環境有能夠支持兒童游戲的能力。如果兒童在一個非支持性的環境中游戲,可能會在游戲過程中受傷,或可能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兒童的游戲能力會對他們的健康、發展和幸福產生影響。可見,教師在意識到兒童自主游戲和參與游戲的重要性的同時,還應該思考什么樣的環境能夠支持兒童游戲。兒童的游戲需要在一定的空間內,借助一定的游戲材料進行。因此,環境和材料是兒童開展游戲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現有的游戲環境創設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兒童有要求幼兒園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游戲環境的權利。
在幼兒園學習環境中,游戲蘊含著探究。這意味著在一個高度重視游戲的環境中,探究已經存在,且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機會。技能可以在探究活動中產生和得到改進。兒童對如何使用材料、如何應對挑戰、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沒有預設,他們只是沉浸在游戲中,不斷嘗試自己的想法。當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支持性環境時,他們可以興趣盎然地進行探索。
兒童的探究活動有可能是雜亂無章的,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在摸索環境和動手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思考如何使用空間和如何擺弄材料,不斷試錯,不斷回顧,反復嘗試。探究活動就像捉迷藏游戲,“捉”與“藏”反映了同一個人在同一游戲的兩個不同階段的兩個角色,“捉”“迷”“藏”三個字包含角色互換、復雜場景、故事性、自我控制等內容,這就意味著兒童要思考如何找到絕好的躲藏位置,如何在捕捉者快要發現時,不動聲色地轉移至下一個藏匿點,如何延長游戲的時間等。在探究活動中,兒童要探索材料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有什么效果,如何與其他材料組合等。例如,像樹枝這樣的低結構化材料,可以與其他材料組合使用,產生不同的效果。探究的過程需要兒童回顧過去的經歷。當兒童嘗試新游戲時,回顧過去的游戲經歷或活動照片對兒童來說很有幫助。這樣,兒童可以了解當時發生了什么,什么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什么是令人感到沮喪的,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在回顧游戲時,兒童與教師的交流總結,可以引發兒童更深入的思考,從而獲得新的發現和想法。
以游戲為途徑的兒童探究性學習有兩種類型:主題開放式的游戲和主題預設式的游戲。
在主題開放式的游戲中,探究的問題可以是兒童自發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是在教師引導下形成的問題,探索問題的空間環境可以是在室內也可以在戶外。主題預設式的游戲是教師根據課程或教學計劃創設可以激發兒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問題情境。這種游戲的問題雖然來自成人,但兒童的探究是開放的,仍然表現為讓兒童進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以游戲為基本途徑的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從游戲到探究,再到游戲和探究的循環過程,游戲的過程是兒童不斷發現問題,探究、討論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知識不斷建構和完善,探究的能力不斷豐富和擴展(圖1)。

圖1 以游戲為途徑的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以游戲為途徑的兒童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經驗建構,以兒童的自主探索學習為基礎,注重兒童真實的感受與體驗,關注兒童在探索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興趣、注意力、觀察、思考、想象、推理以及合作能力等的表現與發展,把兒童看作“完整的人”,關注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主體性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相信游戲可以促進兒童的學習,并且為兒童的游戲投放多樣化的材料,為兒童創設物質豐富且心理安全的環境。
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將幼兒學習環境劃分為空間與設施、個人日常照料、語言—推理、活動、互動、課程結構、家長與教師7個子項目。[3]有學者提出,學習環境屬于幼兒園教育質量范疇,幼兒園教育質量通常包括結構性質量和過程性質量。[4]過程性質量主要包括物質層面的空間設施、設備材料等,心理層面是指教師和幼兒、幼兒之間的關系等。[5]有學者提出,要精心規劃物理環境以引導合宜行為,具有可變化的彈性,幼兒園環境要開放且與各層環境互動。[6]兒童探究性學習依賴環境的創設,有學者從多措并舉引發問題、營造寬松心理環境、提供有效物質保障和給予多種經驗支持四個方面,闡述兒童探究性學習環境的創設策略。[7]美國學者Susan Stacey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探究性環境創設新理念:以引導教師反思自身為切入點,以案例的方式闡明教師支持兒童的探究活動的方法。[8]由此可見,物質的空間環境的創設和游戲材料的利用是支持兒童通過游戲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兩個重要因素。
1.室內使用真實的自然物
真實的環境對兒童來說是最重要的,“生活即教育”的基礎就是兒童的真實生活。兒童的生活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各種關系連接的總和,而自然物是促成兒童各種關系連接發生和發展的媒介,是教師以及教師依據學習目標預設在環境中的物體。環境中的預設物應該是真實的,教師不需要刻意體現突兀的造型、光線、色彩和聲音。幼兒園應該盡可能使用自然物或者自然物制品,如室內多使用木材、石材、竹材、亞麻、棉花等,室內用品多使用木質、竹質、瓷質的物品等。這些材質維持自然生態狀態,不過度工業化,不過分防護和潔凈。另外,教師應考慮使用特別材質,增強兒童的探索興趣,實現“師—幼—物”的互動。例如,可以用馬槽作為洗手池,以利用其粗糙的觸感;空間隔斷可使用幔,利用其形成的半透明、半遮擋的空間;教室的地面可以增加木斜坡,利用其高差形成障礙。
2.室內增加有趣的空間
有趣的環境能夠引發兒童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探究的源頭。幼兒園環境要整體呈現出有趣味的氛圍,能夠吸引兒童關注、激發興趣、引起好奇心、促進探究。室內增加有趣的空間要做到:一方面,增加室內活動室的連接,以及室內和戶外的連接,擴大兒童自由探索的范圍;另一方面,增加私密空間,私密的空間可以給兒童帶來更溫馨的體驗,也可用來躲藏。躲藏是兒童之間以及兒童與環境之間互動的一種獨特的游戲方式,這對空間環境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在躲藏游戲中,兒童可以逐漸對身邊的環境、人和物進行了解,不斷熟悉,從而獲得安全感、探索的樂趣以及認識自己。
3.戶外保留豐富的自然環境
豐富的環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重要作用。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將小鼠放進一個復雜的新環境里,讓它們自己探索,一段時間后,這些小老鼠的海馬體中,神經細胞的數量比普通小老鼠高出四萬倍,海馬體的體積也增加了15%左右。這說明豐富的環境對兒童大腦的發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幼兒園尤其要重視創設豐富的戶外自然環境。自然游戲環境是一個為促進兒童游戲和自主探索而有意創設的空間,旨在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戲機會并培養他們對自然界的理解和欣賞能力。精心設計的戶外自然環境應該有土壤、石頭、沙子、水、植物等,而且要保證這些是兒童隨時可以接觸的。戶外環境的濕度、溫度和光線等一直在不斷變化,這能夠激發兒童產生新的想法和視角,更廣泛地支持兒童的探究性學習。兒童可以在此與環境直接接觸,如赤腳走在泥土、草地或沙子上,玩水、玩沙、玩泥巴,爬樹、爬土坡等。自然游戲環境具有高度的多感官性,在視覺、質地、氣味、溫度、聲音和運動等方面為兒童提供豐富的體驗。
4.環境具有可變化的彈性
幼兒園要適度留白以增加環境使用的潛能。隨著兒童探究活動的持續進行,幼兒園環境也要隨之變化。環境記錄著兒童的成長痕跡,幼兒園環境要有可變化的彈性。在創設環境之初,教師不要將環境布置做滿、做足,要留白,要為兒童未來成長過程中的探索和創造性行為留可能性。教室內的區域間隔要盡量使用可移動的矮柜、隔板、簾幕等,方便以后變化或增設不同類型的興趣區域。兒童是環境中最有力量的參與者,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賦予環境新的內容,不斷增強環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1.開放性材料
開放性材料是指在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所有東西,包括自然材料,如沙子、泥土、木板、樹葉等,再生材料,如紙箱、繩子、織物、水管等。開放性材料甚至包括玩耍的一些光影、聲音、語言等。開放性材料自由開放、可移動,有無限種可能的玩法,它適合任何水平的任何游戲,可以讓兒童開展大量表征性游戲或象征性游戲。
2.吸引兒童積極操作的材料
吸引兒童積極操作的材料可以是反映兒童生活和文化的材料,如室內墻壁上的照片,戶外活動場地上的竹簍、石磨、船,或是收集來的民俗用具等。吸引兒童積極操作的材料也可以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游戲材料”,根據游戲材料能夠維持兒童注意力的強弱程度,將其劃分為簡單的單元、復雜的單元和超級單元,一個簡單的單元包括一種操作材料,一個復雜的單元包括兩種不同的材料,一個超級單元包括三種不同的材料。[8]這一研究給教師帶來的啟發是,需要思考一種材料供多類型游戲使用,以及一種材料的繼續游戲和深入探究使用。例如,一堆積木是一個簡單的單元,加上一些樹枝就是一個復雜的單元,再加上膠帶或者線,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單元。這種復雜度的提高不僅可以豐富兒童的游戲,還可以維持兒童對特定游戲區域的興趣。
3.刺激材料
刺激材料可以支持和擴展兒童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對兒童游戲的觀察或者兒童游戲中的對話提供一個刺激物,以便了解兒童是否需要進一步支持或開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動。刺激物一般是更富有挑戰性的材料,即不同尋常的、發人深思的或令人費解的材料。值得關注的是,教師也需要具有好奇心的品質。對一個游戲活動,問題是讓師幼之間真正建立聯系的橋梁,當兒童游戲和探究時,教師應該與兒童共同實踐。如果教師希望兒童成為探究者,希望兒童提出問題并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那么教師必須為兒童樹立榜樣。
兒童游戲權利的提出促使新的教育理念生發,兒童游戲的權利也是兒童擁有的“試錯”權利,探究活動可以賦予兒童和教師試錯的權利,讓他們可以一起學習和改變,共同構建和合作,以及一起探究世界。探究活動可以解放兒童和教師,兒童不再需要通過標準化的練習得到答案,教師可以擺脫僵化思想的束縛和過時的教育模式。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尋找信息和探究,對兒童和教師都至關重要。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適宜的環境,和兒童一起活動,產生好奇、提出疑問、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