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如果說2000年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新時代,那么2010年可以說是我國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因為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時間點的出海業務慢慢由傳統外貿演變成了當今主流的應用出海、能力出海以及業務出海三個新的突破方向,并迅速實現了規模經營。這三個方向時間線的發展基本并行,并且已有相互促進之勢,甚至在海外某些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主的華人出海創業的生態。
首先以應用出海為例,據AppsFlyer發布的《2022中國應用全球化趨勢洞察報告》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國出海應用的總安裝量同比上漲9%。以Android側為例,自然安裝總量同比上漲8%,非自然安裝總量則同比上漲7%。“中國應用出海也在區域探索方面可圈可點。從歐美到非洲,中國應用出海在全球市場遍地開花。” 《報告》中的前言寫道:“當前,東南亞、歐洲和北美依然是中國應用出海的首選目的地。同時,拉美、非洲和中東等新興市場正成為中國應用出海的‘新藍海’。”

相較于應用出海,能力出海雖然出道較晚,但也隨著數字化的變革迎來新的機遇,且逐漸成為出海的新熱點。其中,部分原本面向B端的出海企業,甚至開始向C端客戶導入自身的能力服務,并協助客戶開發B端的新服務,拓展B端的業務。具體來看,這一賽道出海方向包括企業資源、客戶關系、協同辦公、法務財務等細分領域,還包括垂直行業的具體服務,比如針對跨境電商、游戲行業提供精準營銷服務,以及IT運維、數據庫、大數據分析。
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商用市場事業部總經理李曉芒描述了企服行業的出海路徑,“有些企業是隨客戶出海而一起出海,甚至專門針對出海企業所需來打造服務,還有一部分直接瞄準海外,服務于國外和全球企業。”
最后,早在幾年前就經歷了超強的繁榮和“黑天鵝”下快速調整的跨境電商,一路也誕生了很多標志性的公司。這個行業空間很大,大到產生了千億營收的公司。在這同時,變化也很快,“龍頭”大哥也一直在變。譬如,2021年11月初,字節跳動宣布組織架構的調整,TikTok單獨成為六大板塊業務之一,將海外電商也劃入組織架構內;2021年12月初,阿里也宣布了組織架構的調整,戴珊和蔣凡分別負責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其中“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包括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
由這三個領域的發展以及趨勢來看,帶著中國基因出海的行業正漸漸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產品”走向“品牌”,從“性價比”走向“品質”。那么在出海的這條必選“賽道”中,三大領域中的佼佼者是如何適應陌生環境,并且持續生存或有所增長的?

AppsFlyer 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瑋博士總結道:“中國從不缺好的出海產品,關鍵是如何通過科學營銷決策讓產品觸及更多潛在用戶群體,釋放品牌更大的潛力,這也是多數出海企業能否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性因素。”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中國出海企業對目標市場應保持耐心與信心,如果出海企業如果能快速擁抱變化,抓住增長機會,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全球頭部應用。
相應的,作為能力出海的一部分,企業服務所面臨的是技術的應用以及創新的能力。在這個領域更加強調技術經驗的積累,同樣也要向下兼容本土創新的規則。企業服務廠商所面臨的更多的是安全合規、全球基礎設施覆蓋、云計算技術的豐富性和領先性、以及合作伙伴解決方案的豐富性等要求。阿里云國際業務負責人袁千曾在采訪中表示:“面對海外市場,國內云廠商需要傾聽更多本地客戶所需的技術和能力。”
而在業務出海中,有人提出跨境電商的到來,意味著“品牌出海”時代的到來,因為有許多品牌以不同的出海做法打出了自身的獨特性。比如某些品牌會選擇以有關注度、有自主產權的產品作為拓展的方向,重點布局獨立的營銷場景;除此之外,會有品牌選擇以品質的形式面向特定的消費群體,然后通過本土化的運營,來解決部分用戶的痛點。諸如此類的品牌發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建立技術堡壘、清晰品牌的差異價值,然后豐富渠道的建設。所以,對于跨境電商來說,營銷邏輯、技術能力以及創新方向都是擴展海外市場的重點,而如何抓住其中的機遇,就要看品牌出海的探索者的“嗅覺”是否能夠跟的上。
面對全球的三大突破方向的成功的本質,在于中國積累的能力要素勢能。而未來中國的出海創業,大概會延續以往的發展路徑,進而以某個地域為中點,開始向周邊生態蔓延。要知道在互聯網出海浪潮機遇之下,從行業巨頭到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從ToB到ToC的產業互聯網,無論哪個領域,都在研究本地、尊重本地、服務本地,這是不同行業的共識,亦是切入更高階的競爭賽道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