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任何技術的成熟度曲線都是這樣的:一開始是無人知曉,然后慢慢通過市場推廣讓更多人發現,這個技術是能夠解決一些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解決會讓市場有很大的反響。那么這項技術就會逐漸走到一個高點。但是慢慢地,市場和用戶就會注意到該技術本身也存在一些挑戰,注意到該技術本身的“用換力”不足以支撐用戶未來的遠景想法,那么技術就會慢慢落到低處。最后,當市場和用戶開始接受技術正反兩方面的特質,理性認識到該技術對于一些場景的真實價值,那么該技術才會逐漸變得成熟。”2022年8月,Gartner發布了《2022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Gartner研究副總裁季新蘇將技術成熟度區劃分成了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破滅破裂低谷期、穩步爬升復蘇期和生產成熟期,五個階段。在接受采訪時,季新蘇強調:不是所有技術或者所有新興技術,都能經歷這樣一個完整的曲線變得成熟,“有超過50%的技術,其實是到某一個點,就會走到終結”。
事實上,對于剛剛經歷了一場從云計算、5G開始的席卷整個IT產業的技術大爆發階段后,面對眾多的新興IT技術和各種全新的IT應用理論,企業用戶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其中找到風險最小、最具有價值的IT技術,并從中獲得更大的技術支持。在季新蘇看來,面對同樣一個技術成熟曲線:技術提供者關注的是在技術萌芽期和期望膨脹期,因為這更容易讓技術提供者獲得競爭優勢;而對于用戶而言,在技術曲線開始下落直到后走向成熟的階段,即破滅破裂低谷期、穩步爬升復蘇期和生產成熟期,才是關注的最佳階段,因為只有此刻關注的重點才是技術的實現,而非創新,因此才是最有可能讓技術真正發揮作用,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力提升的階段。
筆者注意到,在此次Gartner發布的《2022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中,處在技術萌芽期的技術,包括最近非常火熱的元宇宙技術,以及增強數據和分析、云安全、自動駕駛等;處于期望膨脹期的技術,包括自動駕駛汽車、數據庫管理系統、多云、隱私保護、云原生計算、安全訪問服務邊緣、低代碼平臺、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和5G技術等;泡沫破裂低谷期的技術,包括機器人流程自動化、API全生命周期管理、人工智能運維平臺、數據中臺、超融合基礎設施等;在穩步發生復蘇器的技術,為軟件定義廣域網。“我們今年推出的技術成熟曲線與往年不同,我們從原來數據中心負責人的角度變成企業CIO、IT負責人的視角,又從關注技術的維度調整為更關注業務轉型的維度。”季新蘇說。而通過這樣一個曲線,則能夠讓更多企業用戶通過這樣一個中國本土當前ICT技術的成熟度曲線,了解企業數字化技術的走向和趨勢,從而更有的放矢地制定更具成長性的數字化轉型規劃。
結合此次發布的《2022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季新蘇重點談到了基于技術成熟曲線Gartner得到的四個觀點:通過賦能數字業務發現新的機會、利用可組合架構獲得以業務為導向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提高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以及通過對應用和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來提高業務敏捷性。

“可能未來兩三年,企業將會面臨的情況是:一方面,企業擁有很多的傳統架構或者傳統應用,企業不可能立刻做系統的切換;另一方面,企業的現實業務又要快速迭代、快速交付,而原有的單體架構已經不太能夠匹配整個業務的發展了。此刻,企業就需要尋找一些新的方法和工具,同時滿足對系統敏捷性和業務穩定性的需求。因此,可組合架構將為企業的業務提供更多的支持。”在季新蘇看來,“可組合架構”將成為企業用戶未來一段時間應用IT技術的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模式。
季新蘇認為,對于企業用戶而言,強調未來業務本身的彈性,就需要首先將企業的業務行為進行模塊化,從而在企業中,形成一個“可組合的業務模型”——能夠根據用戶和市場的變化,隨時通過搭配、調整、優化和組合各種業務模塊生成新的業務模式的模型。而“可組合架構”就是以這種“可組合的業務行為”為依據,在“單體架構”的資源基礎上,通過構建一個由原有單體架構、中間件、API層構建起來的分層結構,以API和事件驅動,來調動數據、資環和能力,最終形成針對各種不同業務場景、業務渠道的IT能力。
“以往企業的單體架構的構建,是按照業務場景來做的:企業會對應某一個業務渠道,構建一套系統。”季新蘇強調,“在這樣的一個分層的可組合架構中,用一個標準化的API作為隔離層為業務和IT做解耦,保證業務的靈活需求和IT的穩定可靠:越向上越接近業務的部分,就會越敏捷;越向下越接近IT工具的部分就會越穩定。”這樣才能保證業務和IT基礎設施的解耦,從而保證兩者都能真正具有充分的彈性。
季新蘇認為“云原生”就是這樣一種“可組合架構”的典型場景:“云原生狀態最大的核心,是在業務和應用系統做了一次解耦的基礎上,再在應用系統中,對應用和基礎設施再做了一次充分解耦。這樣企業的每一個應用場景和業務場景,不一定要完全構建一個完整的應用系統,企業可能會用一些應用系統拼接出一個全新的應用系統。這樣的話,只要企業拼裝的速度足夠快,那么就能夠應對更多的新的業務場景,效率就會越高且穩定——因為很多模塊都是驗證過的。”
事實上,相對于復雜的技術實踐路徑而言,對于企業用戶而言,“可組合架構”背后的邏輯就是,盡最大可能利用一個相對加靈活的架構,對業務和IT進行松耦合處理,從而既能消解IT與業務綁定所帶來的系統和業務的僵化,為兩者帶來更大的靈活度;同時,也能讓企業的整體IT架構能夠容納、吸收和采用更多的新興IT技術,而不必考慮新引入技術對于整體架構和現實業務的影響,從而為企業應用新興技術帶來更大的安全度。
所有新興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經歷現實應用的驗證,而越來越多新興技術的涌現,也需要企業及時調整更新自身的技術應用理論和邏輯:不僅僅是為了追隨技術進步,更多是為保障自身的業務始終處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IT進階軌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