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 Teradata的轉型實際上是一場對自己的徹底顛覆和再造。這對很多公司來講,不僅難以想象,更是很難真正實現的。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可能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我認為Teradata很成功地實現了這次轉型最初的目標:提升核心能力,適配未來發展,并且完全再造了一個全新的企業。”王波,Teradata天睿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清楚地記得自己加入公司的時間,在過去的兩年八個月的時間里,親歷了Teradata這場堪稱“驚心動魄”的自我轉型、自我革命的全過程,成為轉型的參與者,推動者,創造者。
Teradata在市場上是一個低調的存在,如果不是IT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那一定是為一個最高端、最頂級的企業工作——這就是Teradata曾經的市場定位:隱身在眾多眼花繚亂的軟件背后,專注于數據技術,專門服務高端用戶。
追溯了解Teradata的歷史,有點兒像回顧一部IT行業技術和應用發展的演進史。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計算機作為一種新型工具開始被一些行業采用,被用于處理與事務相關的日常工作,于是與數據相關的基礎理論就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并且出現了關系數據處理模型,以及關系型數據庫。然而隨著用戶對于計算機要求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同樣類似的問題:當時的系統不足以存儲和處理大規模的數據,同時,面對復雜的數據結構,企業難以實現有效的組織、存儲、管理好企業的數據庫。
1979年,加州理工學院和花旗銀行技術團隊也在討論同樣的問題,最終,他們得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他們認為微處理器處理負載,就像馬拉車,應該讓馬來協同工作,而不是依靠一匹馬來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真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模型,通過平均將處理負載分布于并行處理的計算節點上來獲得高性能,同時賦予系統高可靠性。
這就是Teradata這家公司的技術起點,Tera的含義是10的12次方,Teradata的含義最初就是要一個能夠處理TB量級數據的系統;而這種解決問題的邏輯,最終演進成為Teradata的MPP(大規模并行處理)架構的最初雛形。4年之后,1983年,Teradata擁有了第一個beta用戶Wells Fargo Bank(富國銀行),當時Teradata的產品也實現了其最初成立時的承諾,能夠幫助用戶處理高達1TB的數據——在計算機硬盤只有幾MB的年代,這當然是異常先進的。
此時有關“數據倉庫”的討論,還僅僅是基于理論和概念層面。直到1988年“業務數據倉庫”這個概念才真正出現,數據庫才開始有OLTP和OLAP的區分。而此刻,Teradata已經成為數據倉庫領域事實上的技術領導者。
“創立至今40多年,一說起Teradata,很多人對Teradata的印象是一家傳統老派的硬件公司。甚至在我加入以前,也是保持著同樣的偏見印象中Teradata就是大型服務器,就是封閉系統,就是貴。”王波說。
從商業邏輯上講,當市場上對一家企業開始出現固有的刻板印象,一方面說明其的確在某個領域獲得了絕對的市場領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其需要做一些具有開創性的事情,在打破市場刻板印象的同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尋求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機會。Teradata在數據倉庫領域取得的成績,既是其本次尋求業務轉型的起點,也是其本次業務轉型的難點。而從2000年左右迅速影響整個IT行業的云計算,是促成本次Teradata自身業務轉型的“導火索”。
眾所周知,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IT技術對于整個IT領域最深刻的影響,是其徹底改變了企業IT基礎架構的理論和邏輯:其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架構,以及無限算力、無限存儲空間的無限探索愿景,使得原本循規蹈矩的IT基礎架構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眾多的IT領域,都涌現出了更多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的“顛覆者”,甚至在傳統優勢廠商與新晉挑戰者之間,儼然有一條用云計算技術刻下的時代分界線:PC時代和云計算時代。
在Teradata所處的領域也不例外:在互聯網、云計算、容器、開源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鼓勵下,在數據倉庫領域也開始出現眾多的挑戰者。而這些基于云原生的解決方案,以其更貼近用戶對未來IT基礎架構想法的優勢,獲得了更多新興產業用戶的關注和喜愛。雖然,連續多年的數據統計都顯示,該領域中出現的挑戰者雖然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喝彩,但都沒有對Teradata已經獲得的市場地位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在認清了云計算即將成為一種既定的趨勢時,Teradata決定對自己做一次深刻的業務轉型。
“Teradata從2019年開始進行轉型,從傳統意義上的硬件公司轉變成以云為中心的軟件公司,甚至于未來會變成一家提供云上解決方案的公司。甚至最終軟件的概念都逐漸淡化,從而演變成完全的云服務。”在逐步將產品和業務模式調整為軟硬件分離,軟件訂閱,云端服務SaaS模式后,最終,Teradata決定做得更徹底一些。“這個轉型是一場巨變,不只是產品或服務形態的一個升級,不是將一個大型主機變成了一些通用服務器,也不是單純把軟件從過去的大型主機里面抽取出來部署到云端——而是架構一個面向所有數據應用、面向所有基礎設施、面向所有分析需求的完整平臺,在這個面向未來設計的平臺上,各種業務用例可以以服務的形式靈活彈性的使用資源,而客戶將不必困擾于各種紛繁復雜的數據管理和分析技術、方法,也不必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各種異構系統,基礎設施帶來的復雜性。使得企業可以把數據管理的重點回歸業務分析和解決業務問題,而不是解決數據問題。從大型數據倉庫主機到云化的完整數據管理分析平臺,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事實上,Teradata在產品技術層面潛移默化的改變是從2018年開始:2018年10月,Teradata宣布面向所有客戶推出下一代分析平臺Teradata Vantage,表示Vantage將提供包括描述性、預測性與指示性分析、自主性決策、機器學習、可視化工具等廣泛功能,且該平臺可部署在公有云、本地環境、優化型或通用基礎設施,或以“即服務”方式提供。
到了第二年,2019年10月,在Teradata的年度大會上,Teradata宣布已經統一了云端的分析、數據湖和數據倉庫,并正式宣布與Google合作,將旗艦的Vantage分析工具包引入Google的云平臺,而未來,“將很快擴大其公有云產品,Teradata的服務功能將在三大全球公有云提供商中可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loud。”從此,Teradata憑借Vantage邁入“云計算時代”。
“從Teradata整體看,今天我們對自己的價值定位,是提供完整的、多云互聯的企業級智能數據平臺(VantageCloud)。”王波是在2020年1月加盟Teradata,在他看來,如今在Teradata提供的解決方案中,傳統積累了40多年的數據倉庫核心依然還在,已經從專有硬件中移植到了云上,但是對于Teradata而言,其解決方案已經遠遠不只限于數據倉庫。
“今天,我們在任何場合,都不會說Teradata是一家數倉公司,我們說自己是數據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說自己提供的是管理系統——數倉在目前Teradata的整個產品框架里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王波反復強調: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在VantageCloud這個平臺里,”大部分額外的能力都是Teradata在最近這兩三年間重新研發出來的,這部分的能力是云原生的,是面向未來架構的。”

在王波看來,在Teradata提供的數據平臺(VantageCloud)上,企業用戶不需要去關心其到底要用怎樣的技術去支撐業務。“比如說:用戶需要的是數倉嗎?還是需要一個數據庫?或者數據湖、湖倉一體?還是要支持簡單作業的文件系統?用戶已經不需要操心這個了。用戶需要關心的是:Teradata這個平臺帶給他的能力——因為,VantageCloud能支持他需要的、幾乎一切數據存儲、管理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內置的分析工具和能力。”
事實上,所有的IT進步都是為了滿足終端用戶的使用需求。對于Teradata來講,做出如此大的動作完成自己的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轉型,同樣也是為了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個真正有效的挖掘數據價值的工具。
“今天,我們都知道:光靠數倉解決不了現在企業面臨的更多,更新和更復雜的需求和業務問題。因為數倉實際上解決的是相對單一的問題,通俗一點說,就是把數據加工好,目標是展現,為的是高效地讓管理者看到過去的結果。但是今天,市場上面臨的最多的需求都是前瞻性的,這實際上是數據分析的部分。分析跟過去數倉的應用相比,不能說二者完全不同,但是它們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在王波看來,轉型后的Teradata之所以不再堅持“數據倉庫”的定位,很大的一個理由,是希望能夠借由此次技術、產品、市場和生態等的全面轉型,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與數據分析相關的能力:“數據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分析應用,當企業用戶需要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內的各種各樣新的、高階的分析算法時,Teradata便需要推出新的、不同的解決方案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的Teradata已經從單純的解決傳統商業智能的一家公司,轉變為一家能夠為企業用戶提供面向未來的更復雜、更高階的分析應用的數據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
王波強調,為了真正滿足企業對數據應用場景的復雜需求,Teradata認為一個數據平臺必須兼顧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即所有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分析應用,都能夠在同一個平臺中完成,不再需要費時費力的數據搬移。與此同時,Teradata又認為這樣一個平臺必須是開放的,“對于數據來源、數據格式以及對底層平臺的依賴性是完全開放的,用戶不需要把數據應用捆綁在某一個特定的基礎架構抑或某一朵云上,Teradata現在倡導的是,開放的數據平臺面向多云、混合云,兼容不同的基礎架構,無論客戶希望運行在亞馬遜還是谷歌、微軟,還是本地云。”與此同時,對于數據分析的算法、函數以及開源生態也必須是開放的。
在以往的采訪中,王波曾經說過,之所以將VantageCloud稱為數據平臺,很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體系架構,能夠去無縫地融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更多的數據分析的方法,并且通過擴展其API應用,可以讓開發者更加廣泛地使用語言和工具,利用大量開源的算法和工具。
“Teradata Vantage做到了計算和存儲的分離,能夠按照實際的需求、使用情況,獨立和動態地調整計算和存儲的資源,并且可以跟其他的存儲資源整合——比如像Hadoop或者是對象存儲;同時,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也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語言進行開發和建模,然后放在Vantage中無縫地運行,加上我們在Vantage平臺中預置了大量的分析算法和函數,就可以方便地讓用戶能夠直接在數據庫里面運行它。”
因此把VantageCloud稱為數據平臺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只是在數據和應用之間的一個層次,上下溝通,且對兩者皆呈現出開放的姿態。
如果把技術和產品架構的改變,看成是Teradata在此次自身轉型過程中“勇敢”的部分,那么對于商業模式的改變,就可以看成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冒險”。
在以往Teradata的商業模式中:其通過向最頂尖的頭部企業用戶提供軟件硬件一體化的設備,來完成自己商業化的過程。因此Teradata自己不僅是軟件提供商、硬件服務商,也是系統集成商,幾乎所有的服務交付都由Teradata自身完成。但是在本輪業務轉型過程中,Teradata的目標是從“硬件廠商變成軟件廠商,進而成為云服務提供商”,且基于VantageCloud開放平臺,顯然需要從頭建立一個涵蓋范圍龐大且豐富的生態體系,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
“實際上銷售硬件帶來的好處,是客戶在硬件產品生命周期中不會輕易流失。客戶黏性對于很多硬件為主、或者軟硬一體的公司來講,都是一個誘惑。雖然到今天為止,還是有很多客戶鐘愛Teradata的軟硬一體產品(Intelliflex系列),而且我們也還在持續發展和銷售這個產品系列、,但是我們可能不會再將其作為重點推薦給客戶。”王波認為,Teradata之所以如此義無反顧地做出這樣的轉型決定,是因為 “Teradata的認識是:在云時代,客戶黏性一定只會來自于一點,那就是客戶真心認可我們在幫助它形成它自己的價值,幫助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王波也承認,要基于現在的產品架構重新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商業機制,是一個“長線任務”。
三年前,王波剛剛加入Teradata時面臨的一項重大工作,就是從零開始,建設Teradata的合作伙伴生態。
如今在Teradata的合作伙伴體系中,包括系統集成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經銷商三大類。“很多傳統意義上的系統集成商,現在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在幫助Teradata一起完成基于Teradata服務的交付工作。在數據應用領域,系統集成商更了解和熟悉行業和客戶的實際情況和數據基礎,在數據治理和分析建模中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所以這部分工作我們盡可能地會交給SI合作伙伴,由他們來完成。”王波之前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詳細介紹過三類合作伙伴在Teradata生態體系中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對于解決方案提供商,王波認為其價值在于能夠基于Teradata的平臺,架構更豐富多彩的行業應用,,而“只有當更多的方案提供商愿意把自己的方案架構在Teradata之上時,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聯合起來給客戶提供更多的業務價值”。
除了建立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Teradata另外一個商業邏輯的改變,是從以往主要面向最大型的企業用戶改變為對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用戶同樣重視——或者說,也是由于有了足夠數量的合作伙伴、以及開放的平臺性產品,Teradata開始有能力關注和覆蓋到更廣泛領域內的不同用戶市場了。
“以往,Teradata的客戶基本上集中在電信、金融兩個行業,而現在,我們的用戶范圍拓展到了制造業、零售行業和更多的新興行業。”王波說起最近三年Teradata面對市場的改變:“從客戶的規模來講,過去Teradata基本集中于服務頭部客戶。但是現在因為我們推出了軟件,還有基于云化的產品(VantageCloud Lake),所以哪怕面對用戶的一個部門級的應用,或者哪怕是幾個人的小團隊想要在數據湖上做簡單的探索性的分析,Teradata都可以幫助他們通過很低的成本馬上部署。”王波強調,這種改變“既是被動,又是主動”,但是歸根結底,是一個“好的改變”。
面對依然需要不斷開拓的市場,王波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特別堅定的姿態,一定要把Teradata的能力和愿景非常堅定地傳遞給客戶:Teradata不僅感知適應技術的變化,更是引領技術的變化,以更強大的能力陪伴我們的客戶一起探索未來。”
無論什么時候采訪王波,都是一場非常有收獲的對話。
在王波看來,Teradata此次全面轉型的目的,并不是在追趕云計算的腳步。“Teradata過去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所以在面對云的時候,實際上考慮的并非是追趕云,而是在想要怎樣超越基礎架構的束縛,超越未來。我們認為,對于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而言,其本身就不需要去適配某一種基礎架構,而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多元化:不管是單一云也好,還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Teradata需要完全適配,并且能夠超越基礎架構或軟件的限制。”
筆者采訪王波之前,6月20日,Teradata天睿公司基于阿里云VMware發布Vantage on Alibaba Cloud解決方案。到筆者采訪王波后的第二天,9 月 6 日Teradata在Possible年度大會上正式宣布推出 VantageCloud Lake——Teradata首款基于全新下一代云原生架構的產品。
Teradata的所有轉型還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一切還都僅僅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