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劉健
摘 要: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中國農村正逐步回歸人們的視野。藝術家通過在地實踐開展鄉村藝術實踐活動推動鄉村發展,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藝術介入鄉村議題由來已久,藝術家與鄉村的情緣并非偶然。分析當前鄉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從藝術家的鄉村藝術實踐角度出發,研究其在鄉村產業、文化、人才和生態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鄉村藝術實踐;鄉村建設;鄉村振興
當前,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莊規劃工作加快推進,鄉村風貌得到極大改善,公共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但這種城市建設模式缺乏對鄉村文化發展原動力與美感方面的挖掘以及對地域風俗文化的保護和藝術指導,使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多為追求外觀層面的整潔美觀和現代化。這種缺乏深度的鄉村“美容”方式帶來的更多的是曇花一現的效果,風光過后便顯出原形。鄉村一直是藝術家的熱門創作場所,中國的藝術家群體也一直關注著鄉村建設。藝術家的參與不僅可以彌補當前鄉村建設的不足,還在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產業發展等方面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通過文化創新深入挖掘鄉村特色,發揚鄉村文化,與村民一同參與這場鄉村變革,探索中國鄉村發展的全新路徑,由內向外地帶動鄉村各方面的發展。
一、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的背景及含義
(一)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背景
鄉村是中國文明的起源地。然而我國鄉村文化卻在當下的現代化過程中被消解。許多農村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中被機械所取代,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進而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文化與經濟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鄉村文化的沒落究其原因是現今鄉村經濟薄弱。進城務工的農村居民在返鄉過程中不斷將城市文化帶入鄉村,最終導致鄉村文化在農村人口流失與城市文化沖擊中走向沒落。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什么樣的路徑更加適合中國鄉村發展、如何高效解決現今鄉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成為人們討論的重點。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成為藝術振興鄉村樣本后,中國近些年的藝術介入鄉村實踐的實驗也正在不斷增多。通過藝術家在地實踐,一大批相對成熟的藝術鄉村建設案例涌現出來,如“碧山計劃”“許村計劃”“羊蹬藝術合作社”和“臺南市土溝社區營造”等實踐項目都以自身發展證明了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可行性。藝術家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工匠中的一個群體,而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他們很難在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潛心創作。中國的藝術家群體一直在關注著鄉村建設。鄉村作為重要的創作場所,吸引著眾多藝術家的目光,使一些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作熱情的藝術家投入鄉村振興建設浪潮。藝術介入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一種創新模式,正在中國的鄉村建設中持續散發活力。
(二)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的含義
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是藝術介入鄉村的一種實踐形式,指藝術家通過在地實踐在鄉村地區進行藝術活動,參與鄉村建設。在地實踐(Practicing Locally),又稱地方實踐或本土實踐,是一個基于“此人、此地、此時”的實踐,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對“地”的應答和對“時”的呈現。藝術家鄉村在地實踐,即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探索,運用藝術手段實現對鄉村的修復,以藝術介入重建城鄉之間的關聯。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的焦點不是藝術本身,而是通過重振鄉村文化激發出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鄉情。
二、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的主要形式
(一)“持續”式的在地實踐
“持續”式的藝術家在地實踐主要表現為藝術家長期的鄉村駐留,其形式主要為搬至鄉村生活或在鄉村創辦工作室,這種形式能夠使藝術家深度融入村莊與村民的日常生活,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同時還可以為藝術家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幫助其拓展人脈,不斷探索世界。藝術家可以在鄉村獲得創作靈感,并通過藝術改變鄉村空間,為鄉村帶來獨特的文化氛圍,將當地民情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呈現獨具匠心的藝術表達,帶動產業發展,以藝術致敬鄉間大地,幫助人們親近大地和自然。藝術家長期的駐留能讓文化、創意產業在鄉村發展起來,村民可從中得到更多的經濟收益,村莊環境氛圍也能得到一定改變。
(二)“斷續”式的在地實踐
“斷續”式的在地實踐分為兩種,一種是藝術家舉辦或參與鄉村藝術節,另外一種是藝術家短期駐留。中國鄉村的大地上已經出現了“關中忙罷藝術節”“桐廬大地藝術節”“四川省鄉村藝術節”等眾多鄉村藝術節,這些鄉村藝術節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吸引著大眾的目光。鄉村藝術節是一種誕生于鄉村的藝術表現形式。原始的鄉村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元素與全新的創作空間。為期幾周或幾個月的村莊駐地創作活動,具有藝術家類別多元、活動內容豐富、輸出效果較佳等特點。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藝術家短期駐留帶來的活力與創造力是鄉村面臨的問題。藝術家雖然已經離開,但由其留下的各種藝術作品組成的創意集群也會為鄉村帶來發展。
三、藝術家鄉村藝術實踐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
(一)助力鄉村人才匯聚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使鄉村對于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長。人員流失成為鄉村實現振興的難題。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向城鎮加速了鄉村發展要素的流失,導致鄉村社會進一步衰落。相比之下,藝術家更愿意下鄉、留鄉。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源自藝術家的鄉村在地實踐,其本質是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中國農村地域廣闊,有著獨特的創作環境和較低的消費水平,這些因素吸引著藝術家的到來。藝術家的鄉土情結和創作熱情,促使他們以外來人才的身份被引進村莊,并通過駐留、創辦工作室等方式融入鄉村,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參與鄉村建設。這種以藝術家群體為主的人才引進方式,正成為當前鄉村人才引進和人才隊伍建設的一種新模式。鄉村的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本土農業人才的培養更是困難重重,而藝術家在農村農業專業知識培訓和宣傳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藝術家可以將藝術創作與農業知識相結合,形成更加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的培訓內容,引導農民學習農業知識,幫助農村培養出更多農業專業人才,提高農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除此之外,藝術家在鄉村地區的活躍,會不斷提升鄉村自身吸引力與村民的認知水平,促進農村人才匯聚,確保鄉村人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
(二)助力鄉村文化傳承創新
鄉村文化振興以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藝術家對于繁榮農村傳統文化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藝術家可通過共同生活、舉辦藝術節或創辦工作室的方式介入村民日常生活,為農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振興農村文化。這有利于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效果與農民的整體素質,有益于展現鄉村文化自信,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在繁榮農村傳統文化方面,藝術家能夠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創新以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通過公共藝術實踐,以地域文化為立足點,做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藝術普惠大眾,使村民逐漸樹立文化保護意識。由于鄉村的農業風俗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早已融入村民生活,在“習以為常”的意識下這些文化很難被當地村民所意識到。藝術家對文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與村民共同生活過程中可以發現并記錄這些被忽略的農耕文化,用其富有創造性的思維進行傳承與創新。這種由傳統鄉村文化衍生出的新藝術形態,因保留著原有的文化韻味而更容易被村民所接受。傳統村落中的老房子承載著古建筑文化與農耕文明,藝術家可在此創辦工作室,對老屋進行修繕保護,為傳統村落保護注入新的活力。在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方面,藝術家可以環境設計優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可舉辦農民藝術節、豐收節等文化活動,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產品和自我表達的平臺,更新農民思想觀念,提振其精神風貌,打造城鄉居民共享的鄉村文化旅游品牌。
(三)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發展
區域發展需要依靠產業帶動。目前我國農村產業仍面臨著結構單一的問題,而鄉村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近年來,有關鄉村藝術家駐留的項目日漸流行,一些成熟的鄉村藝術家駐留項目逐漸形成藝術產業,為中國鄉村的發展賦能。文化藝術產業緊密聯系著現在的經濟市場,具有高產出、低能耗和無污染的特點,這同鄉村綠色發展目標不謀而合。藝術家本身就具有文化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服務產業特征,其參與和進駐使鄉村以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成為可能。藝術家是文化內容的制造者,是文化核心競爭力的生產者。我國許多村莊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農產品,這些特色農產品是村莊主要的經濟來源,但由于缺少對產品的包裝而處于發展瓶頸期。藝術家可憑借自身敏銳的文化嗅覺與較強的創作能力,為農產品提供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方案,為農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提供新思路,助力鄉村農業發展。藝術家在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鄉村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因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可參與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能夠給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藝術的融入能夠優化傳統鄉村旅游業態,充實鄉村文化旅游項目,使其各有特色,不再千篇一律,持續吸引城鎮游客下鄉游玩消費,為民宿發展提供有機土壤,全面促進農村消費,振興鄉村經濟。文化產業的形成會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結構,增加當地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村民收入,全面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另外,還能夠深入發掘農村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價值,推動農業、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在鄉村形成農業全產業鏈,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其中。
(四)助力鄉村生態宜居建設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開展,中國農村逐漸擺脫了“臟、亂、差”,其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得到改善,農村垃圾處理方式不斷得到創新,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也都在不斷增強,鄉村整體風貌逐步改善,并達到外觀整潔的標準。但美麗鄉村建設不應只局限于外觀上的整潔統一,而應追求由內而外的整體美。藝術家善于發現美的要素,若深入鄉村可以發現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充分挖掘特色鄉村元素,以尊重原始自然風貌為前提改善鄉村環境,在優化鄉村環境的同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同時,可用藝術手段改善村容村貌,通過公共藝術的在地性,就地取材,將各式各樣的文化符號帶入村莊環境,豐富鄉村意境。其中,墻繪藝術在當前鄉村中較為常見。墻繪藝術對環境有著美化作用。藝術家可用顏料為村社、民居增添色彩,使之成為鄉村中美麗的風景線,從而打造良好的宜居環境。鄉村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如何正確處理其生態資源價值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是相關研究人員一直討論的話題。藝術家的駐留可為鄉村生態宜居發展不斷積累要素,為美麗鄉村建設從“村容整潔”轉變為“生態宜居”創造有利條件。藝術家可以藝術視角進行創作設計,建造出符合當地鄉村風貌的景觀,不斷美化鄉村公共空間環境,提升鄉村觀賞價值,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藝術家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助力村落發展的角色,堅持因地制宜開展鄉村藝術實踐活動,將村莊與村民置于中心位置,充分尊重鄉村歷史文化。這種以村落發展為主、藝術家在地實踐為輔的鄉村建設路徑,正成為中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主要模式。互惠互利是此模式最大的特點。藝術家通過切身感受鄉村魅力,推動藝術多元化發展,鄉村也因藝術改造與修復而獲得重生。該模式從村莊實際出發,幫助鄉村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消費,對鄉村產業、文化、人才和生態方面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春榮.論賈平凹鄉土小說中對鄉村文化沒落的關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呂連濤.淺析“藝術生產”中的合作與跨界[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3]李秀萍.農村文化建設中藝術村模式分析[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4]葉相君.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藝術對當代鄉村公共藝術的啟示[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6.
[5]侯夢瑤,渠巖.渠巖的藝術鄉建之路:從鄉村價值到文明復興:訪當代藝術家、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所長渠巖[J].建筑技藝,2020(12):22-30.
[6]趙喚.中國宋莊畫家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之探討[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3.
[7]謝晉宇,李忠鵬.藝術家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成長及管理特點初探[J].中華文化論壇,2013(8):112-116.
[8]王迪.旅游產業導向下的鄉村空間藝術創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9]孫婉瑩.藝術介入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9.
[10]沈慧敏.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墻繪藝術表現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0.
作者簡介:
王慧,碩士,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
劉健,西安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工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