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整本書閱讀在語文學科當中有著較為悠久的教學歷史,最初由葉圣陶先生于1941年提出,整本書閱讀提倡全篇、全文閱讀,而不只是截取其中的部分章節或段落,這樣的閱讀理念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尤為重要。筆者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發現,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所收編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經過刪減截取的,這樣當然利于小學生的理解與閱讀,但是要想讓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深度再上一個臺階,就需要教師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思維導圖法是筆者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接下來,本文將從積極意義和措施策略兩個方面展開討論思維導圖法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應用。
一、思維導圖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作品
與節選類文本相比,整本書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完整地領略作品的思想宗旨,提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充分感受經典著作對視野的開拓,進而構建深厚的人文素養。但在實踐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排除過度的應試主義思想作祟和主觀畏難情緒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整本書閱讀的難度更大,學生在品讀作品時會遇到很多客觀困難,從而削弱其閱讀的興趣。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構建思維導圖為任務驅動的整本書閱讀,能調動多感官參與到閱讀過程之中,將隱性的大腦活動過程顯性化,進而提高閱讀的效率。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領悟作品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具收獲感,從而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三)有助于訓練與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最突出的教育特點便是結構清晰、框架完善、邏輯分明,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層級概念和邏輯關系一目了然,應用在整本書閱讀中,最明顯的教學益處在于能厘清文本中的人物關系、故事發展脈絡,以及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等。除此之外,學生所做的思維導圖反映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教師可以將其視為評價學生的一項標準并進行個性化的針對性指導。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思考與啟發
(一)應多注重實際效益,少關注外在形式
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首先要明確思維導圖的繪制目的,確定思維導圖繪制線索,選擇關鍵字,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思路清晰。教師在給學生布置思維導圖繪制任務前,自己一定要提前分析作品的主題內容、中心思想和具體結構等,在導讀環節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自行繪制思維導圖,教師不應限制學生的繪制方式,而應讓其自行發揮,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然后再對學生繪制的導圖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開展針對性指導。
(二)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但不可“越俎代庖”
在使用思維導圖時要結合閱讀文本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制定導圖繪制任務,不可教條主義。教師在布置思維導圖繪制任務后,如果學生由于經驗和能力不足而難以完成,教師則可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導圖繪制,進而使學生盡快熟悉思維導圖的相關概念和制作流程,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完成繪制任務。
(三)要恰當地使用導圖,不能僵化與教條
教師應根據作品的體裁和風格特點來確定思維導圖的繪制任務。例如,情節性強的名著小說閱讀可以以故事情節為思維導圖繪制線索,學生通過梳理人物和事件層次關系,實現對整本書內容整體上的把握。同時也可選取人物形象或情感話題為線索繪制思維導圖,實現對作品的多角度辨析和重構,達成對整本書思想內涵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整本書包含的內容過多,一張思維導圖繪制過于復雜,則可適當將作品分解為多張思維導圖。
總的來說,將思維導圖引入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助益良多。思維導圖讓閱讀變得有趣,能讓小學生真正愛上閱讀。更好地發揮思維導圖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我們仍需在實踐中反復探索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