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民
內容摘要: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歌創作把語言的追求與生死聯系起來。這種驚人之語在他的詩歌里,一方面體現在語言的傳神上,古人說“老杜煉神”,但是,這種傳神,又和詩句中的關鍵字離不開關系。另一方面,驚人之語體現在語言傳達情感感動人的巨大力量方面。
關鍵詞:杜甫 煉字 動詞 渾融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罢Z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歌創作把語言的追求與生死聯系起來。這種驚人之語在他的詩歌里,一方面體現在語言的傳神上,另一方面,驚人之語體現在語言傳達情感感動人的巨大力量方面。從杜甫詩歌煉字的角度窺探杜甫詩歌世界,許多關鍵字在抒情層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說,老杜煉神,杜詩中的煉字因為與全詩渾融無間,有時,看起來,所用之字似乎平淡無奇,所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詩歌很少有為人津津樂道的單獨的好字好句。其實,作為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從來沒有忽視對語言的創造性運用,正是杜詩煉字的渾融才讓他的詩歌往往如行山蔭道中,美不勝收,常常有驚人之語,天地獨大,耐人尋味。
一.動詞與詩句契合無間,渾然天成
動詞往往具有詩眼、句眼的功能。詩眼、句眼作為詩歌創作和詩歌欣賞方面非常重要的切入點,是宋人在賞析唐詩時發現的。通過抓詩眼就能夠找到理解詩歌的入口。詩眼在結構上具有聚焦作用,在情感上具有移情作用。擔任詩眼功能的動詞,因為最具活力,更能承擔詩人傳達內心深沉情感的任務。
杜詩的煉字往往不露痕跡,所煉之字與全詩融為一體又富于變化,增強了動詞的表達效果。這些動詞,能夠巧妙地將詩人的主觀情感轉移到所寫景物之中,讀者借助動詞進入語境,就能感受到景物之中作者豐富而幽微的心靈悸動?!督呅窃露住菲涠小敖罗o風纜,江星別霧船。雞鳴還曙色,鷺浴自晴川?!遍_頭的兩句,一般認為是句式發生了變化,應是詩人解開纜繩在夜風中辭別江上的星月,乘著船行在霧氣茫茫的江上。其實,這種對語序的調整弱化了“辭”與“別”二字字眼的情感力量。杜詩語序的變化,固然與平仄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移情有關。江月江星置于開頭,作為辭與別動作的施動者,原來的辭別方向發生了轉換,這樣就把倒影在江中的星月擬人化,轉變成江中星月辭別行船,意思是,雖然行人已經乘船行走,但江上的星月仍然依依不舍的跟在船邊,船行江上,星月倒影相隨,可愛之態頓生,難舍之意加深。這樣,星月通過“辭”和“別”就承擔了作者離開此地又要漂泊他鄉的心理感受,比人辭別星月更能傳遞出內心微妙的悸動和深沉的悲哀,行路迢迢,孤舟夜月,其寂寞之情也許只有星月陪伴理解。這正是杜甫通過語序的變化突出動詞的詩眼作用,如果按照單純語序變化來理解,這兩句不過是平常的別離,并無深意,而辭與別也不過是一般的動詞,只承擔了平常的任務,詩意減弱,讀之乏味。所以,理解杜甫詩中動詞的抒情作用,既要注意動詞的言外之意,更要品味特殊句式的深層含義,才能體味出杜甫詩歌深厚的韻味。這正是杜詩練字與他人練字的一大區別,其他詩人練字常常一目了然,格處突出。比如有名的“僧敲月下門”“紅杏枝頭春意鬧”,成為賞析練字常舉的例句。而杜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眳s很少有作為練字的例句為人記誦。練字藝術的渾然天成,動詞的深意又往往被人忽略。而通過動詞理解杜詩可以別開生面,峰回路轉。杜甫詩歌正是在這種渾融之中,蘊藉含蓄,深沉頓挫,通過對動詞句眼或詩眼的細品,才能深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歌追求,也才能發現杜甫詩歌語驚人的驚人之所在。
杜詩中有些動詞看似平常實則別有天地。杜詩中有些動詞,看起來似乎并無深意,只表現出一般動詞的意義,承擔描形摹態的任務。之所以不被讀者注意,是因為所用之字平常,與所寫之景畫面清晰,看起來一目了然。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種渾融天成正是杜詩練字的基本特點。杜詩的練字讓所用動詞與詩句渾然一體,契合無間,情味深長。比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边@首詩歌是作者晚年之作。從整體看,前兩聯寫江邊秋景,第三聯的“秋”字回扣前面景物的季節,悲”字又暗示前面秋景中詩人融入的情感,“悲秋“二字前扣后轉,到尾聯“艱難”二字既總結上一聯,又向深處開掘,并在點明末句“潦倒”的原因。全詩沉郁頓挫,悲壯哀愁。從動詞的巧妙運用角度來深入體味,頷聯出句“下”字,對句“來”字,描寫出夔州江邊江上的秋景,即樹葉從上面落下,江水從遠處流來。從深層理解,“下〞字“來”字這兩個字用的極重極有力,給人一種沉重的壓迫感,把詩人晚年多病漂泊的沉重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人生命意識在內心激蕩搏郁著,“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通過“下”和“來”兩字,給人壓迫的沉重感,似有萬鈞力量,從高處壓下來,從前面撲過來,這些動詞把詩人內心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兩個動詞,所蘊含的不只是秋天天地蕭瑟,時序遷移之感,更有生命個體所承受的沉重的壓迫與深重的苦難,詩人年老多病,漂泊無依,憂愁哀苦,時世多難,三年之后,于寒風勁烈之時,病逝于江湖扁舟之中。
二.同樣色彩,別樣天地
杜甫詩歌的色彩詞名句與印象派繪畫有點神似之處,都將色彩給人強烈刺激而引發的心理感受表現出來。杜甫1400多首詩歌中,顏色詞出現1400次,用的最多的是白色、青色、黃色。色彩詞在詩句中的位置靈活多樣。并且開創了首字和尾字設色彩詞的獨特用法。杜甫詩歌中色彩詞不但在繪景造境方面發揮作用,而且色彩詞上升到獨立承擔意義的地位,充分發掘出色彩詞的豐富意蘊,作者的情感貼切地轉移到色彩詞上,增加語言表現的張力,讓色彩詞似乎有了活性。
色彩詞在詩詞中本是常用詞,凡寫景,常常要寫景物的形聲色態,以及組合的畫面,繪圖摹景往往需要著彩染色。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在杜甫的詩歌中,色彩詞的創造性運用,讓普通的色彩詞有了活性,這種活性的產生不僅利用了色彩詞的基本義項而拓展它的詞性,而且讓色彩詞蘊著思想情感,激發了詩句的活力。所以,杜詩中色彩詞在詩歌中有更豐富的抒情作用,將作者的情感巧妙地契合在所寫景物之中,發揮了寫作的移情作用。
杜甫在詩句中色彩詞極為靈活多變。有句首、句中、句尾的,有單獨使用色彩詞,又有成對使用的,有詞性為名詞的,有活用為動詞的。位置靈活,詞性變化,運用自如,渲染白描中情味悠長。
色彩詞置于句首時,詞的意味也隨之變化,色彩詞讓人感到既陌生又新鮮,意蘊豐富。句首的色彩詞變成欣賞主體,顯得格外突出,色彩變得可感可觸,成為一個實體。比如“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一般認為,這是杜詩的語序變化,可以調整為“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币馑际秋L吹折了綠筍垂下來,雨足而潤澤的梅子紅艷喜人。意思也清楚,畫面也鮮明。其實,這里杜詩將色彩詞提到主語的位置上,是另有用意的,同樣色彩,別樣天地。沿著詩的順序來理解,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眼前綠色強烈而鮮明,從上面垂下來,仔細一看是筍太翠綠,因風而折;那紅色醒目肆意綻開,原來是因雨而肥的梅子燦爛一片。作者先寫色彩給人強烈的印象,這也符合觀物的一般規律,尤其是色彩極其鮮明的事物,是色彩刺激了對物的觀感。因為色彩鮮明醒目,才把色彩詞置于主語的位置,接著才有對物的分辨。這句詩從色彩的角度刻繪出物的生命狀態。“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更能寄托作者對雨中筍梅的情感,這些情感不只是色彩詞訴諸視覺,更是色彩詞訴諸心理,在強烈的激發下而產生對生命的體認和人生的感悟。而“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則詩味頓失,平淡無奇。
杜甫詩中的色彩詞的獨特作用一方面緣于他對詞語的敏銳體會,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學習前人,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功力?!斗畛昀疃级奖碚稍绱鹤鳌分杏小凹t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兩句,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認為,以前謝尚有“柳青桃復紅”,梁簡文帝有“水照柳初碧,煙含桃半紅”的詩句,都平淡無奇,而到杜甫手中,用“歸”“入”二字寫出景色之新嫩。謝尚和梁簡文帝寫柳與桃用青與紅,只展示所寫之物的直覺色彩,自己所寫別人也能寫出,并無新意。而杜詩“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紅”“青”置于主語位置上,緊承的“歸”、“入”兩字極具主動性,“紅”“青”便具有了動態特色,后面以“嫩”“新”呼應“紅”“青”,紅色漸漸進入桃花,桃花朵朵綻紅吐嫩,青色如有所歸回到楊柳片片細葉中,葉片與昨日比較,一派新顏。將對物態的微妙變化引發的心理感受傳遞出來?;降瓰樾迈r,化靜態成動態,變化多姿。
杜詩中色彩詞的詞性更加多樣,有名詞性,形容詞性,也有動詞性。詞性隨詩句而生,詩意并沒要因色彩詞的詞性的變化而造成理解的障礙,詞性的變化反而讓詩意更濃,更耐人尋味。色彩詞的動詞性,不僅呈現出一種色彩,而且將色彩的動感表現出來。正是這種多重呈現中更好地承擔了作者的心理變化,色彩詞活用的移情于物的作用也體現了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歌追求。
《泊松滋江亭》“沙帽隨鷗鳥,扁舟系此亭。江湖深更白,松竹遠微青。一柱全應近,高唐莫再經。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這首詩是作者漂泊途中在松滋江亭短暫停留,首句蘊藏難以言說的感慨,“江湖深更白,松竹遠微青”色彩詞運用巧妙,“江湖”泛著“白”色,而一“深”字與之搭配,水中之物茫然不見,唯余天光浮動,飄飄乎,茫茫然,故曰“白〞,色彩中蘊藏著對此地此身的微妙感受,一深一白,一重一輕,一沉一浮,此身若鷗之隨水,扁舟浮江伴殘生,盡在這一“深”一“白”之中。而遠處,淡淡青色的松竹既是視覺直感,更是心中松竹之精神的寫照,殘生之內心浮動的渴望皆托外物之中。杜甫詩中的色彩詞無論用在句首,還是句尾,都有很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杜甫在色彩詞的運用上敏銳地捕捉到與之相呼應的心理悸動,又有相照應的動詞與之契合無間,將生命歷程中的感受移于外物的描寫中。杜詩對色彩詞的運用出神入化,與整首詩歌形成渾融之美,而這種美只有通過對色得詞的準確理解中才能發現其中蘊含的驚人之所在,如果等閑視之,很可能忽略作者對語言的獨特創造之處。
三.虛詞的使用凸現線索和豐富了意蘊
實詞能夠成就詩的情韻風神,而虛詞則是詩歌的筋骨肌理,詩人很重視實詞的運用,而虛詞的巧妙運用也會讓詩歌別開生面。杜甫在虛詞的使用上開宋詩之先聲,學杜者往往將詩歌寫得骨力勁健。
虛詞在杜詩中與詩句相互配合,增強了情感的表現力。杜詩中有時使用一兩個虛詞而使抒情恰到好處,有時又不惜筆墨多處使用。而多處使用的虛詞既使行文思路清晰明朗,又巧妙地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
作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虛詞的使用上出神入化。多個虛詞的使用形成一條情感線索,與實詞的事件交相輝映,成就千古名篇?!皠ν夂鰝鞒鏊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灑,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薄昂觥⒊?、卻、漫,須、好、即、便”連用八個虛詞,加快了喜悅的節奏。將平定叛亂收復失地的驚喜融入字里行間。開頭“忽”字突出喜訊的突如其來,所以“初聞”便因喜悅至極而涕淚滿衣,國事好久未聞,太平期盼殷切,“卻”字一轉折,意在心中的喜悅當與人分享,“漫”字又回到因喜生狂的情態,“須”字突出喜后決心的堅定,而“好”字將未來行程的艱難拋之腦后,取而代之的是無限的喜悅,這是虛寫,“即”“便”兩字通過設想行程之快更將喜悅外移于回鄉的路上。實詞完成了事件的敘述,虛詞將作者的情感從全詩中凸現出來,情感脈絡清晰而強烈。虛詞將平定叛亂收復失地引發的心理波動承擔下來,增強全詩的表現力。多個虛詞的運用,讓詩歌形成兩個領域,兩個語意流,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杜詩在虛詞的運用中,能充盈強大的力量感,趙翼贊嘆“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兩句時說:“東西數千里,上下數百年,盡納入兩個虛詞中,此何等神力!”杜詩中虛詞運用靈活,有時候,杜甫會在句眼的位置大膽使用虛詞,讓虛詞處于動詞常處的位置,而從句意來看,虛詞承擔起動詞的功能,這種語言的創造運用,讓詩歌的詩味更濃。《春遠》中:“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惟鳥雀,春遠獨柴荊?!逼渲小拔?、“獨”字處于動詞位置,虛詞承擔了動詞的責任,虛詞成為句眼。“惟”有僅僅之意,又有唯余之意,感慨良深,“獨”既是一種狀態,而且又有關閉之意。兩個虛詞,渲染出院落冷寂荒涼的氛圍,暖陽日長,花紅柳綠,景色雖美,春意漸之遠,柴門獨閉,惟剩雀鳴,沉痛之至,“惟”字,“獨”字強烈而鮮明地傳達出作者流離漂泊,感時傷世之悲概。
“新詩吟罷自長改”,杜甫詩歌在語言上的創造性運用,豐富了詩歌語言,也開拓了漢字的表現空間。就杜詩而言,用詞的開拓增強詞的活性,讓杜甫詩歌更具表現力,形成自己沉郁頓挫的風格,“衣被詞人,非一代也?!?/p>
參考文獻
1.謝思煒.杜甫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06.01
2.馮至.杜甫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07.01
課題: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杜甫詩歌專題教學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20]GHB2819)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