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康 郭 勇 吳建國 顧擁軍 尹律平
跟骨骨刺綜合征(Heel spur syndrome,HSS)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多發疾病,臨床癥狀以足跟部疼痛為主。足跟痛常見于中老年人,在長距離行走及長時間站立后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1]。HSS是目前公認的病程漫長,易于反復,較難治愈的疾病[2]。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物、跖筋膜部分切斷術、內窺鏡手術、局部封閉術、鉆孔減壓術等[3]。但是因藥物不良反應、手術創傷、住院、費用高等原因,在臨床上無法廣泛開展,患者接受程度較低。中醫學常見療法有:口服中藥、外敷中藥、針灸理療等。其中作為外治法的中藥熏洗因具有操作方便、花費小、無需住院、無創傷等優點,而廣泛應用于臨床。中醫學將本病歸屬于“骨痹”范疇,認為年老機體衰退、長期慢性損傷等原因,加之時有風寒濕等外邪入侵而導致。如梁紅艷[4]將跟痛癥分為濕熱阻滯型、濕邪重著型、氣血虧虛型、肝腎陰虛型、痰瘀阻滯型,但是病程日久,最終常為痰瘀阻滯型。與中醫學中“久病多痰瘀”的思想吻合,亦與宜興市中醫醫院骨傷科臨床經驗相吻合。科室的特色制劑“骨刺腫痛散”,起初常用于治療病程日久的膝關節炎[5-7],且臨床療效滿意。分析到HSS與膝關節炎的發病原因、病程、機制等相似,遂將具有破痰瘀、利關節、行氣滯、止痹痛的“骨刺腫痛散”用于治療HSS。臨床使用研究后發現“骨刺腫痛散”熏洗法治療HSS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自2018年8月1日—2019年8月1日宜興市中醫醫院骨科門診診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HSS跟痛癥患者共6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共31例,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60.3±6.64)歲;病程為6~22個月,平均病程為(12.26±4.16)個月。治療組患者共31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49~70歲,平均年齡(62.0±6.95)歲;病程為6~22個月,平均病程為(13.19±4.39)個月。2組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足踝外科學》[8]中跟痛癥的診斷標準:①跟骨跖面疼痛,尤其是在休息較長時間或者起床后下地的前1、2步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足跟疼痛可緩解,但是長時間站立行走等活動再次加重;②查體跖腱膜止點跟骨結節處常有明顯壓痛;③X線可見跟骨結節跖側骨刺,常呈“鳥嘴樣”骨刺。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骨傷科學》[9]足跟痛擬定:①起病緩慢,多為一側發病,可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②常常因睡覺后或者久坐后剛下地行走時疼痛劇烈,行走片刻后疼痛有所減輕,但是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再次加重;③跟骨外觀一般無明顯腫脹、瘀紫等,查體常伴有跟骨的跖側面和/或側面壓痛;④輔助跟骨側位X 線顯示有跟骨骨刺生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在40~70周歲者;均為一側足跟疼痛者;均自愿自覺配合完成相關治療及療效評定者;均無相關藥品過敏情況者;足部皮膚無破損、無皮膚病者;無跟骨骨折、腫瘤、結核等疾病者;無消化道潰瘍及相關病史者。排除標準:無法配合診治及相應評估者,自愿退出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口服塞來昔布方案。塞來昔布(0.2 g×6片/盒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40072)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10 d為一個療程。若出現消化道潰瘍等情況時,立即停藥專科就診。治療期間,告知患者勿劇烈活動或者長久站立、行走等。治療組:以“骨刺腫痛散”煎水先熏蒸后洗治療方案。“骨刺腫痛散”為科室特色制劑,曾獲得宜興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藥物組成:生膽南星、生半夏、白芥子、桃仁、紅花、生大黃、血竭、木香各適量(具體配比保密)。將上述藥物混合均勻后打碎,每次取約100 g藥量,裝于小布袋內封口,以適量水煎煮約30 min,先熏蒸足部,待溫度降至可忍受后行擦洗療法,另熏洗前加入陳醋約50 g。總需水量以雙足置于泡腳桶后液面可以達踝部5 cm以上為宜。熏洗法每日1次。10 d為一個療程。若出現用藥部位皮疹、瘙癢等情況,及時停藥并專科就診。
1.5 觀察指標
1.5.1 VAS評分2組均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1個月后隨訪,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法)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臨床診療目的是讓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本研究中VAS評分時采取綜合評分的辦法:既不是剛下地行走頭幾步的疼痛值,也不是休息時疼痛值,而是患者結合1 d的日常活動后所做出的綜合評分。
1.5.2 足部功能評分參照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表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其中疼痛項評分占45分;功能項評分占40分,包括行走距離、穿鞋要求等,外觀占10分,活動度占5分。但是本研究中為跟骨骨刺引起足跟疼痛患者,均無踝關節等活動異常及踝關節腫脹情況,遂剔除外觀及活動度評分。
1.5.3 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治愈:足跟部疼痛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足跟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長時間站立、行走后時有疼痛;好轉:足跟部疼痛癥狀有所緩解,但是日常仍有足跟部疼痛癥狀;無效:足跟部疼痛癥狀較治療前無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VAS評分治療前2組VAS評分經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療程后2組VAS評分均下降,2組VAS評分組內比較,經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治療均有止痛效果;2組治療1個療程后VAS評分組間比較,經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止痛作用強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2.2 足部功能評分組內比較:治療前與治療1個療程后足部功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2組患者治療均有改善足部功能的作用。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足部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療程后2組足部功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治療組改善足部功能作用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足部功能評分比較 (例,
2.3 臨床療效2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更好。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HSS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多發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中,常以跟痛癥為表現。據報道,臨床上因足部不適到醫院就診者,其中約15%的人是因為足跟痛,而其中超過70%的患者是HSS導致的[11]。雖然目前西醫學對于跟骨骨刺的病因、生長形態、速度等方面,暫時沒有明確的統一結論[12]。但是國內外均有研究顯示跟骨骨刺的發生與足底筋膜炎等疾病有相關聯系[13],并認為跟骨骨刺和足底筋膜炎是臨床上足跟痛的常見原因[14]。西醫對于此病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局部封閉、開放手術、內窺鏡下手術等治療。但是均有藥物、手術等相關不良反應及損傷等缺點,不能為大部分患者接受[15]。
中醫學中雖沒有專屬病名,但是可以將其歸屬于“痹證”范疇進行論治。認為隨著年齡增大,人體機能逐漸衰弱,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正氣內虛,風、寒、濕趁機侵犯,日久筋脈不暢,痰瘀化生,筋脈不通,而致疼痛[16]。宜興市中醫醫院骨傷科臨證時發現此病病程較久,遷延難愈,局部疼痛,易于復發,遂從痰瘀阻滯角度進行治療。即所謂“久病多有痰作祟”“久病多瘀”。《丹溪心法》亦有:“痰加瘀血,遂成窠囊”。遂將具有化痰通絡、軟堅散結、舒筋活血、理氣止痛的“骨刺腫痛散”應用于HSS的臨床治療。經研究結果顯示:此法操作簡單,效果顯著,患者易于接受。方中白芥子為辛熱之品,善于利氣、豁痰、散積、消腫,能夠有效消除盤踞病所的痰邪;生半夏、生膽南星可以化痰、除濕、止痛;大黃、血竭、桃仁、紅花共有通絡活血、散瘀止痛之效;木香辛溫通散之功,可以增加行氣、止痛之效。全方可達破痰瘀、利關節、行氣滯、止痹痛之效。
據臨床研究顯示熏洗法具有借助熱力改善足跟部微循環,促進局部炎性反應吸收,加快炎癥消退等作用[17、18]。因此,本研究在遵循以往治療原則的基礎上以熏洗的熱量增加藥物吸收及作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另外本研究中 “骨刺腫痛散”的使用方法較以往稍有不同,增加陳醋。因為考慮足跟部位皮膚較厚,加入陳醋促進藥物吸收、增加藥物作用。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陳醋,性味酸溫,具有促進局部毛孔與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聯合熏洗法,同時發揮熱與藥的雙重作用,具有加速血液、淋巴循環,加速中藥吸收,鎮痛、活絡關節、松弛肌肉組織,迅速緩解疼痛[19]。
總體而言,“骨刺腫痛散”加用陳醋以熏洗法治療HSS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起效迅速、操作方便、花費少、無創傷、無毒副反應等優點。另在本臨床研究回訪中發現,有的患者將供1次治療的藥物反復使用2 d,但是效果仍舊明顯,對于臨床降低患者治療費用有一定指導意義。
當然,本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只是納入有跟骨骨刺的足痛癥患者。但是臨床上經常發現,無跟骨骨刺的亦有可能發生跟痛癥。臨床報道中亦有相似發現,如嚴培軍等[20]和Zhou等[13]臨床研究發現臨床表現和X片表現不符合,即有骨刺者可無臨床癥狀,有臨床癥狀者可無骨刺。但是宜興市中醫醫院門診經驗發現,采用相同治療亦有一定臨床療效,具體原因及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