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飛龍
隨著生活節奏、飲食習慣及人口結構的變化,腦血管疾病在我國發病率不斷上升,腦梗死為腦血管疾病主要病種之一,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痊愈率低等特點,其發病多是大腦動脈粥樣化病變,血流不暢,造成腦組織缺血壞死,進而對腦神經造成損害,影響患者獨立生活能力,會給患者健康及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負擔[1]。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為風、火、痰、氣、血等因素引發,會造成臟腑失調、氣血瘀滯,進而上犯于腦導致中風,氣虛與血瘀在病證中發揮重要作用,故治療中要以補氣、活血、化瘀為主。補陽還五湯為《醫林改錯》名方,組成藥物在補氣、活血、通絡方面療效顯著。本研究擇取2017—2020年在滑縣中醫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60例,隨機分組并分別采取常規西藥治療和聯合使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對比分析補陽還五湯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于2017—2020年來滑縣中醫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9~65歲,平均(57.6±5.3)歲。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7~66歲,平均(58.2±5.1)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腦梗死標準;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中風標準;③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有精神疾病者;③合并有嚴重殘疾影響正常生活者。
1.3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血壓、顱壓,酌情給予吸氧、營養支持等。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d,辛伐他汀片(山東鑫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20)20 mg/d,晚間服用,治療20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藥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黃芪120 g,當歸20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10 g,地龍5 g。每日1劑,用水煎煮至200 ml,早晚分服,治療20 d。
1.4 觀察指標2組入院時及治療20 d后腦梗死病情程度(NIHSS量表評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估),治療總有效率,中醫證候療效。
1.5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4]制定,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對患者病殘程度進行分級,依據治療前后評分變化及病殘分級情況進行判定。基本痊愈:評分下降≥91%、0級病殘;顯效:評分下降46%~90%、1~3級病殘;有效:評分下降18%~45%;無效:評分下降≤17%;惡化:評分增加。
1.6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標準制定,對患者各病類程度進行評分,按總積分變化進行判定:基本恢復:積分6分以下且較之前減少≥81%;顯著進步:積分減少56%~80%;進步:積分減少11%~55%;無進步:積分減少<11%;惡化:積分增加。

2.1 腦梗死病情程度NIHSS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內比較均明顯降低(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腦梗死患者NIHSS量表評分對比 (例,
2.2 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治療前,組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內比較均明顯增高(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腦梗死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對比 (例,
2.3 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腦梗死患者療效對比 (例,%)
2.4 中醫證候療效觀察組中醫證候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腦梗死患者中醫證候療效對比 (例,%)
腦梗死的發病與年齡、吸煙、飲酒、情緒波動等多種因素有關,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癥等疾病也會對腦血管及血液黏稠度造成影響,提高腦梗死發病幾率,我國正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同時人民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都有諸多變化,腦梗死危險因素增多,發病群體數量不斷增加。腦梗死發病后會導致大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神經元壞死,患者會出現運動、吞咽、言語等各類功能性障礙,對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當前臨床上對腦梗死的治療原則主要是在對癥處理基礎上,積極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支持等,雖能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但治療效果仍不理想,患者神經功能康復不佳,殘疾率、病死率仍然較高。探索新的治療方式,促進腦梗死患者康復,提高治療效果一直是當前臨床上的努力方向。
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認為腦梗死發病是受“風、火、痰、氣、血”等因素影響,再疊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臟腑虛損等原因,使得體內陰陽失調、經絡不通、氣虛血瘀。《醫林改錯》中提出“虧損元氣,是其本源”“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則血瘀,故治療要補氣破瘀,氣通則血行,血運而氣旺。補陽還五湯為中醫治療中風代表性方劑,藥物組成有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其中黃芪為主藥,可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益血的功效;當歸有活血行血之效;川芎有活血行氣之效;桃仁有活血化瘀之效;紅花有活血、通經、散瘀之效;赤芍可滋陰散瘀;地龍可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具有補氣行氣、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在藥理研究中,補陽還五湯的藥物成分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等作用,武傳德[5]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死患者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促進患者康復。侯治強等[6]也通過研究指出補陽還五湯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可以緩解患者病情程度,降低神經功能缺失狀況;而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也提示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更好,生活自理能力更強。對比2組療效,觀察組在治療總有效率及中醫證候療效方面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補陽還五湯對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中藥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死可緩解患者病情,降低神經功能缺失情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療效確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