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特征為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胃黏膜上皮受損害萎縮變薄,發病緩慢,病因繁復、病情遷延難愈、易反復發作,治療較為棘手[1,2]。CAG癌變率較高,盡早治療對改善預后意義重大。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雖可改善臨床癥狀,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且長期治療會出現一定不良反應。中醫中藥辨證論治在治療CAG上有優特的優勢,可在辨證分型指導下實施針對性治療,緩解病情,甚至可促進胃黏膜萎縮、腸化逆轉。本研究分析健脾通絡湯對脾胃虛寒型CAG患者中醫癥狀及病理組織積分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方式制定提供參考。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就診于南陽市中醫院的60例CAG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3.78±4.21)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21±1.05)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3.85±4.15)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18±1.16)年。對比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中CAG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4]中脾胃虛寒型辨證標準:主癥:胃部喜按或喜暖,胃脘脹滿或隱痛;次癥:大便稀溏,食少納呆,氣短懶言,倦怠乏力,食后脘悶,脈細弱,舌質淡。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經病理、胃鏡檢查確診;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病歷資料完整;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胃黏膜病理顯示中度異型增生;精神疾患;合并艾滋病、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嚴重消化道潰瘍;認知障礙;過敏體質。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口服多潘立酮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80,規格:10 mg),3次/d,1片/次;口服硫糖鋁咀嚼片(中峘本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077,規格:0.25 g),4次/d,4片/次。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加用健脾通絡湯治療,方藥組成:黨參30 g,丹參、茯苓各20 g,炒白芍、炒枳殼、干姜各15 g,大棗、法半夏各10 g,蜜甘草、炙甘草各6 g,砂仁、黃連各5 g。辨證加減:噯氣加旋覆花15 g,生赭石20 g;口干加烏梅15 g,天冬20 g;腹脹明顯加香櫞10 g,佛手15 g;食欲差加雞內金15 g,山楂15 g。上述藥物加水泡30 min后,煎煮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2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治療期間忌食肥厚、生冷、辛辣等食物。
1.4.2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中醫癥狀積分。將主癥按重度、中度、輕度、無分別計為9分、6分、3分、0分,將次癥按重度、中度、輕度、無分別計為3分、2分、1分、0分,舌脈不計分,分值越高者,病情越嚴重[5]。②病理組織積分。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胃鏡下分別取2組患者胃體小彎、胃竇小曲、胃體大彎、胃竇大彎、胃角等5個位置胃黏膜實施病理檢查,觀察胃黏膜腺體萎縮、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程度和活動性、慢性炎癥病理變化,按照重度、中度、輕度、無計分,其中活動性、慢性炎癥分別計3分、2分、1分、0分,其余各項分別計9分、6分、3分、0分。③對比2組治療期間惡心、眩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3 療效判斷標準胃鏡征象與病理組織檢查恢復正常,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為痊愈;胃鏡征象與病理組織檢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為顯效;胃鏡征象與病理組織檢查有所好轉,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為有效;胃鏡征象與病理組織檢查無變化,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中醫癥狀積分 病理組織積分2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對比 (例,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其中惡心1例,眩暈1例,嘔吐1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1/30),惡心1例。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8,P=0.301)。
CAG發生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濫用非甾體抗炎藥、不良飲食習慣、十二指腸液與膽汁反流等因素密切相關,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反酸等,嚴重則可出現貧血、消瘦、全身臟器功能紊亂或營養不良,甚至誘發癌變[6,7]。藥物是治療CAG的重要手段,西醫多使用多潘立酮片等藥物治療本病,能直接作用于胃腸壁,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出現皮疹、口干等不良反應。
中醫并無CAG病名,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將其歸屬于“胃脘痛”“痞證”“腹脹”“痞滿”等范疇,多因疲勞過度、飲食不節、情志失和、外邪犯胃所致,病性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脾胃虛弱乃病機關鍵,濕熱、氣滯、血瘀等致病因素由氣分入血,胃絡受損,終致胃絡瘀阻乃發病之因。健脾通絡湯可通絡化瘀、驅散寒邪、健脾溫中,讓胃部經絡瘀血運行,氣機調暢,邪去正安。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2組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中醫癥狀積分、病理組織積分低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健脾通絡湯治療脾胃虛寒型CAG患者安全性較高,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組織病理積分。健脾通絡湯方中炙甘草、黨參、干姜可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茯苓利濕滲水、溫補脾胃;法半夏和胃止嘔、燥濕化痰;砂仁健脾溫中、和胃化濕;白芍長于健脾和胃、養血和肝;大棗養陰緩急;黃連能瀉心胃之火;炒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止痛;丹參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炙甘草清熱利濕。全方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有健脾益氣、溫中止痛、和胃化濕、活血化瘀、通絡益氣之功效。健脾通絡湯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胃腸蠕動,調節體內胃蛋白酶與胃泌素分泌量,并可增加細胞保護因子,提高胃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再生能力、修復能力,也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胃黏膜對有害因子的防御清除能力提高[8,9]。健脾通絡湯還能減輕或阻斷血清脂質過氧化物反應,調節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胃黏膜血流,促進胃黏膜修復與再生,改善病情[10]。
綜上所述,在脾胃虛寒型CAG患者中加用健脾通絡湯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臨床癥狀,降低組織病理積分,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