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江紅
原發性痛經是女性常見的功能性痛經,發生率約占痛經的60%,以月經期下腹痛呈痙攣性的劇烈疼痛為典型表現,部分患者或伴有頭昏厥逆等癥狀,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1,2]。西醫針對本病常以口服鎮痛藥治療為主,但治標不治本,無法滿足治療需求,且長期服用存在一定不良作用[3]。中醫認為本病與“滯”“瘀”“虛”關系密切,應以補血活血、溫經散寒、調經止痛為治療原則。針灸是中醫特有的療法,歷史悠久,療效肯定,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諸病治療。本研究選擇平陸縣人民醫院接診的88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分析艾灸神闕穴結合溫針灸治療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2月—2020年10月就診于平陸縣人民醫院的原發性痛經8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參考組,各42例。干預組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31.21±1.11)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3.42±0.21)年。參考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30.91±1.23)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3.45±0.19)年。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符合《婦產科學》[4]中診斷標準:經期或經期前1 d 患者出現持續、強烈的腹痛,呈痙攣性,持續2~3 d后逐漸緩解,嚴重者會出現冷汗、頭暈、腹瀉、嘔吐、乏力等癥狀,甚至伴有面色蒼白等情況,經B超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月經周期規律;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分。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病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入組前30 d內服鎮痛藥物;造血系統異常;繼發性痛經;皮膚破潰。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考組行常規西醫治療:于痛經之前、月經來潮后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協和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3 g,國藥準字H20023191),1次/d,1片/次,痛感強烈者,2次/d,2片/次,連續服用2~3 d。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干預組聯合使用艾灸神闕穴結合溫針灸治療:①溫針灸。取仰臥位,以雙側三陰交穴、關元穴作為主穴,并按照患者辨證分型輔以配穴,如氣滯血瘀型加血海穴、次髎穴;寒濕凝滯型加陰陵泉穴、地機穴;氣血虛弱型加氣海穴、足三里穴;肝腎虧損型加肝俞穴、腎俞穴。酒精棉球消毒后,將穿刺針迅速刺入,深度為15~25 mm,捻轉得氣后改平補平瀉法運針,時間為2~3 min。將點燃后艾條(長2.5 cm)插入針柄,將隔離物墊于下方,避免燙傷,每個穴位3壯,以患者主訴皮膚溫熱且無疼痛為宜。所有穴位均留針30 min。②艾灸神闕穴。溫針灸實施同時,針刺神闕穴,得氣后將點燃的艾條(長2.5 cm)插入針柄,以患者主訴皮膚溫熱且無疼痛為宜,每次30 min。2組均治療3個月經周期。
1.4.2 觀察指標①痛經程度:無痛0分;輕度疼痛為1分;中度疼痛,尚能忍受,睡眠受到影響為3分;疼痛清冽,影響食欲、睡眠為5分。②伴隨癥狀:惡心嘔吐、腹痛明顯、腰部酸痛、肛門墜脹、面色蒼白均為0.5分;休克2分;腹痛難忍、臥床休息、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均為1分;疼痛0.5分,多1 d則增加0.5分??偡衷礁哒咛弁闯潭仍絿乐亍"圩訉m微循環:使用彩超檢查2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的經期第1天時子宮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Vs)、子宮動脈舒張期血流速度(Vd)、平均速度(Vm)。
1.4.3 療效判斷標準腹痛明顯減輕,痛經積分與治療前相比降低>50%,其他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腹痛減輕,痛經積分與治療前相比降低20%~50%,其他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病情無改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5]。

2.1 臨床療效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痛經積分治療前2組痛經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痛經積分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痛經積分對比 (例,
2.3 子宮微循環治療前2組子宮微循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Vd、Vs、Vm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微循環指標對比 (例,
目前尚不清楚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與原因,多認為與生活習慣、神經異常、內分泌、遺傳等因素有關,長期痛經可導致皮膚干燥、面色灰暗、色斑等情況[6,7]。西醫針對原發性痛經多使用藥物治療,其中布洛芬緩釋片為常用藥物,能夠對環氧化酶(COX)釋放形成抑制,避免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轉化,實現止痛作用[8]。但上述抑制作用可停藥后便會消失,無法根治,長期使用還易出現消化道出血、惡心等諸多不良反應,并會減弱子宮活性,無法滿足患者臨床治療需求。
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屬“經行腹痛”范疇,以肝腎虧損為本,寒凝血瘀為標。按照其疼痛性質、發生時間、疼痛程度和部位,結合經血顏色、經量、月經周期、素體、舌脈,實施辨證分型與對癥治療,可發揮標本兼治效果,還能防止出現長期口服西藥所致的藥物依賴性、不良反應等。本研究中,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Vd、Vs、Vm高于參考組,痛經積分低于參考組,提示艾灸神闕穴結合溫針灸治療可更好地改善子宮微循環狀態,緩解痛經癥狀。神闕穴負責聯絡全身經脈,與五臟六腑相連接,為周身經絡的總樞,在機體中具有交通心腎、調理脾胃、溫補脾腎、調和氣血、熄風開竅、溫經通絡等多種作用。艾灸神闕穴能夠調節臟腑氣血運行、氣機升降,也能正向調節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狀態,提高免疫應答、淋巴細胞活性。對該穴位不斷刺激還可促進臍部神經末梢快速進入活動狀態,有助于機體體液、神經功能持續改善,使血液循環加快,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達到無病強身、有病治病作用[9,10]。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患者多存在血瘀、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等情況,溫針灸針刺三陰交穴、關元穴能夠實現疏肝健脾、溫經通絡、調理氣血運行等作用。溫針灸的溫熱效應能夠經體表皮膚抵達深部,驅除經絡中寒邪之氣,發揮散瘀祛寒、溫補脾腎作用,此時陽氣被充分激發,隨血液循環遍布全身,發揮固陽營衛作用。溫針灸與艾灸神闕穴聯合治療可實現優勢互補作用,達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溫補腎陽作用,為徹底治愈本病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在原發性痛經患者中采用艾灸神闕穴結合溫針灸治療,可更好改善子宮微循環狀態,緩解痛經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