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琳
膝骨關節炎(KOA),臨床上常見骨科疾病之一,是一種以骨質增生為特點的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為主。臨床上常表現出膝關節反復腫痛、畸形、僵硬,肌肉萎縮,關節軟骨變形或破壞,行動不便等[1]。據調查結果顯示,KOA患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2]。西醫對KOA的治療以抗炎、激素類藥物為主,但長期使用具有嚴重不良反應。中醫學認為KOA屬于“痹證”的范疇,其治療以宣痹止痛、散邪通絡為主要原則[3]。近些年,大量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緩解西藥對KOA帶來的不適,呈現出一定的治療優勢。故本研究在中醫藥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對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沈陽市骨科醫院確診的34例脾腎陽虛型KOA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并觀察該法的有效性及對相關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沈陽市骨科醫院確診為脾腎陽虛型KOA患者6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醫治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2.88±1.96)歲;病程1.0~7.6年,平均病程5.91年。醫治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3.99±2.47)歲;病程0.7~6.2年,平均病程6.11年。2組各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可比。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4]關于KOA的診斷標準擬定。①在最近一個月內大部分時間呈現膝關節疼痛;②X線顯示關節邊緣骨贅;③關節液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多;④年齡≥38歲;⑤晨僵≤30 min;⑥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或骨響音。以上滿足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者即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脾腎陽虛中醫癥狀為:面色無華,神疲懶言,腰膝酸軟,氣短少力,肢體冰冷,遇寒加重,小便頻數,舌淡胖苔薄,脈沉細弱。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脾腎陽虛型及西醫KOA診斷標準;②年齡<75歲,性別不限;③近1個月未口服影響治療效果的藥物或其他相關物理治療;④患者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心、肺、脾、腎及其他系統疾病嚴重危及生命者;③具有精神疾病者;④孕婦或哺乳期患者;⑤具有影響到關節的并發癥,如骨結核、膝關節急外傷、牛皮癬等。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每天2次,每次 100 mg,連續治療8周。醫治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沈陽市骨科醫院自擬方進行治療,藥方組成為:黃芪25 g,丹參15 g,茯苓15 g,骨碎補12 g,淫羊藿12 g,續斷12 g,女貞子12 g,炒杜仲12 g,熟地黃12 g,炒白芍 12 g,葛根 12 g,補骨脂12 g,當歸 10 g,川芎10 g,桂枝10 g,防風9 g,炙甘草 6 g。水煎,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治療8周。
1.6 觀察指標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所有患者治療前、治療后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10 分,無痛則記 0分,劇痛為10 分,分值高低代表疼痛程度的輕重,分值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輕。②在治療前后用 WOMAC評價所有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主要評價患者疼痛程度、生理功能及關節僵硬程度,得分越高代表膝關節功能越低。③實驗室指標:在同一檢驗人員的操作下收集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進行檢驗,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IL-1β、IL-17、ESR 和 CRP 水平,并進行比較。
1.7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中醫癥狀和臨床體征基本恢復正常,患者關節僵痛、腫脹等癥狀改善 85% 以上,偶見或無摩擦音,可獨立正常活動,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5%以上;有效:中醫癥狀和臨床體征改善明顯,治療后患者關節僵痛、腫脹等癥狀改善30%~84.99%,摩擦聲減少,活動功能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以上,且小于 75%;無效:中醫癥狀和臨床體征無明顯改變或發生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以下[6]。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臨床療效比較療程結束后醫治組患者的治療顯效率及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膝關節 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膝關節 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醫治組的膝關節V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 VAS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膝關節 WOMAC 評分比較療程結束后,醫治組疼痛程度、生理功能及關節僵硬程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其中醫治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 WOMAC 評分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 IL-1β、IL-17、ESR和CRP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的 IL-1β、IL-17、ESR 和 CRP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但與對照組相比,醫治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 IL-1β、IL-17、ESR和CRP 水平比較 (例,
KOA屬于中老年人多發疾病之一,較難治愈。研究表明KOA的流行率約為8.1%,且與年齡呈現一定相關性[7]。目前西醫治療此病大多采取藥物或手術方式治療,但對患者影響較大。中醫認為KOA具有多種證型,其臨床治療應辨證論治,從而達到有效醫治的目的。脾腎陽虛型KOA多由于脾腎不足,氣血虧損,致使血脈受阻,或又遇風寒濕邪,導致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本次研究采用自擬中藥方聯合塞來昔布膠囊治療脾腎陽虛型KOA患者,療效滿意。本研究自擬方中黃芪與茯苓可以補益中氣、祛濕濁、健脾胃;丹參具有化瘀行散、祛瘀生新的作用;淫羊藿、骨碎補可益腎助陽、續傷止痛;續斷、杜仲增強益腎助陽之功、調血脈;熟地黃、女貞子可養陰滋腎、益髓填精;川芎、白芍、當歸發揮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作用;補骨脂具有益腎助陽、納氣固精之功;桂枝有溫通血脈、助陽利水之效;防風具有解表祛風、止痛勝濕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諸藥共奏補氣血、益腎健脾、健骨生髓、溫陽行氣、化瘀通絡功效。本研究表明醫治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29%,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醫治組的VAS、WOMAC評分均較對照組下降得更明顯(P<0.05)。說明沈陽市骨科醫院自擬中藥方聯合塞來昔布膠囊可有效改善脾腎陽虛型KOA患者的病情,緩解其臨床癥狀。研究發現炎性反應一直在KOA整個病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8],而IL-1β、IL-17、ESR 和 CRP為比較常見的反映炎癥的指標,其在KOA患者體內含量較高,影響較大[9,10]。本研究結果顯示醫治組的IL-1β、IL-17、ESR、CRP水平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說明此法可以通過有效控制炎性反應,提高脾腎陽虛型KOA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沈陽市骨科醫院自擬中藥方聯合西藥對脾腎陽虛型KOA患者膝關節臨床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并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能力,并明顯降低體內IL-1β、IL-17、ESR和CRP的水平,效果甚佳,患者滿意。但本試驗存在樣本量較小、隨訪不足等問題,需要接下來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