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
小兒慢性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在兒科臨床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大便質地稀薄、排便次數增多,并伴有腹痛、嘔吐、低熱等癥狀[1,2]。小兒慢性腹瀉若得不到及時有效干預,隨著病程發展,則嚴重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如發育遲緩、營養不良、認知障礙等[3,4]。由于該病病因復雜、反復發作,大大增加了治愈難度。目前臨床上多用西藥治療,但長期用藥毒副作用較大,對患兒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藥在兒科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分別采用單一西藥、中西藥聯合治療進行分析,對比其療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2~6歲,平均為(3.51±0.64)歲;病程2~5個月,平均為(3.09±0.45)個月;其中,稀便10例、水樣便25例、蛋花樣便15例。觀察組50例,女25例,男25例;年齡2~6.5歲,平均為(3.48±0.76)歲;病程2~6個月,平均為(3.12±0.58)個月;其中,水樣便30例、稀便10例、蛋花樣便10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排便次數每天超過3次,糞質稀薄,病程>2個月,反復發作。②符合中醫診斷標準,大便水樣,瀉下急迫,次頻量多,味臭,或伴腹痛、嘔吐、發熱煩躁,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等。③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重度營養不良者。②重度脫水者。③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嚴重感染者。⑤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者。
1.3 方法給予所有患兒補液、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等常規治療,再給予對照組布拉氏酵母菌散(批準文號:S20100086 生產企業:法國百科達制藥廠)治療,每次0.25 g,2次/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再給予芩連止瀉湯治療。組方為:黃芩8 g,黃連5 g,山藥 8 g,陳皮10 g,茯苓6 g,白術10 g,車前子6 g,甘草 3 g。并行辨證加減治療,口渴、便少者,加人參8 g,烏梅5 g;納呆面黃、形體消瘦者,加雞內金3 g,砂仁8 g;腹痛發冷者,加炮姜5 g,吳茱萸5 g。中藥均由醫院藥房進行煎煮,每天1劑,早晚飯后服用,100 ml/次。所有患者均持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分別觀察2組患兒腹瀉停止時間、腹脹腹痛消失時間、大便質地恢復正常時間、臨床療效、生活質量等。生活質量:隨訪1個月,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測評,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療效評價:治愈: 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次數、質地均正常。有效: 癥狀明顯好轉,大便次數減少、質地成型。無效:與治療前無異,甚至有加重趨勢。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1 治療后癥狀消失時間治療后,觀察組的腹脹腹痛消失時間、腹瀉停止時間等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例,
2.2 治療效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觀察組為94%,觀察組療效更顯著,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2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82.62±4.93)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0.62±3.1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中醫認為,小兒慢性腹瀉是全身性疾病,屬于“泄瀉”范疇,為外感邪氣、脾胃虛寒、飲食內傷所致[5-7]。脾胃虛弱常被視為小兒腹瀉首要內因,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則健運失職,當飲食入胃后水谷不化,形成濕滯,下趨而成泄瀉,故治宜燥濕健脾、止瀉澀腸、散寒溫中[8-10]。《景岳全書·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證實小兒腹瀉發生是由于小兒感受外邪與濕熱、脾胃虛弱所致,表現為食少神差、舌苔黃膩、口干而苦、小便短黃等癥狀。馬曉鵬等[11]研究發現,由于小兒慢性腹瀉的病因復雜,單一西藥或單一中藥均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中西醫聯合治療,可顯著提高療效。本研究分別采用單一西藥(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芩連止瀉湯加減、布拉氏酵母菌散聯合治療,結果提示,中西藥聯合治療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更短,療效更顯著,生活質量評分更高。結果證實,中西藥聯合治療,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等優勢,更具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中所用的芩連止瀉湯組方中,黃芩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功效;黃連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山藥具有健脾作用;陳皮有理氣和中功效;白術具有燥濕利水、健脾益氣的作用;茯苓有健脾利濕功效;甘草具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則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滲濕止瀉的功效,可快速恢復患兒大腸功能。雷菊芳等[12]研究證實,小兒慢性腹瀉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認為中西醫結合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與本研究具有一致性。
而西醫認為,小兒慢性腹瀉是感染、腸道菌群失調所致。臨床上主要采用調節腸道菌群的微生類藥物進行治療,通過提高患兒自身免疫能力,達到治療的目的。有報道稱,益生菌能夠改善腸內菌群,從而有效減少腹瀉患者的排便次數,縮短腹瀉持續時間,改變大便性狀,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金莉[13]研究證實,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急性腹瀉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等優勢,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但目前臨床上單獨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的相關研究比較少,藥代動力學證實,布拉氏酵母菌并不被胃腸道所吸收,在糞便中,布拉氏酵母菌半衰期為3~9 h,3~5 d后達到穩態濃度,停止用藥后,糞便中的活布拉氏酵母菌數迅速降低,5 d后無法在糞便中檢測到布拉氏酵母菌。有學者認為,布拉氏酵母菌散可直接抑制腸道致病菌,提高小腸黏膜對營養物質的轉運,從而對胃腸道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因此,布拉氏醇母菌散治療慢性腹瀉也具有臨床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中西藥聯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可快速緩解腹瀉癥狀,具有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優勢,有效提高患兒自身免疫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相比于單一治療,聯合治療更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