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春
陰道分娩是一種胎兒分娩方式,指經陰道將胎兒娩出,該分娩方式可鍛煉胎兒肺腑,對其身體健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且母體產后恢復較快。但由于該方式常伴有劇烈疼痛,加之產婦缺乏正確分娩知識,導致其產程時間大大延長,嚴重影響母嬰生命健康。部分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其對產后及新生兒養護知識不了解,加之各種外界因素影響,導致其極易出現產后抑郁,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為確保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采取適當有效干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中醫臨床護理路徑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聯合臨床護理路徑,給予患者優質性、高效性、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延續性護理是通過專業的院外延伸指導,通過加強患者自護能力,幫助其早期康復,增強預后效果。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產后延續性護理聯合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對陰道分娩產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擇江西省高安市瑞州醫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經陰道分娩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和B組,各48例。A組年齡21~37歲,平均(29.14±1.85)歲;孕周36~40周,平均(38.11±0.31)周;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20例。B組年齡22~38歲,平均(29.95±1.92)歲;孕周36~41周,平均(38.62±0.36)周;其中初產婦31例,經產婦17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足月妊娠,胎兒正常發育;經陰道分娩;無剖宮產指征;無精神疾病史,語言、聽力正常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能配合者;心臟、肝腎等嚴重器官異常者;合并妊娠疾病者。
1.3 方法
1.3.1 A組采用產后延續性護理:①出院前,向產婦詳細講解母乳喂養及產婦、新生兒養護知識,并于出院當天發放相關宣教手冊,耐心叮囑其相關注意事項,確保其詳盡掌握;與產婦及其家屬交換聯系方式,告知其若出現專業問題可通過電話咨詢。②出院后,定期對產婦進行電話回訪,了解其對相關知識的應用情況,并做好回訪記錄,以便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根據電話回訪情況對部分患者進行家訪,了解其恢復情況,評估產婦生理、心理狀況,引導產婦抒發內心感受,緩解心理壓力,并根據新生兒情況調整養護計劃。③建立微信公眾號,依據科學理論,結合臨床經驗總結產婦、新生兒養護知識及其相關注意事項,講明母乳喂養優勢,以供產婦及其家屬查閱,可通過圖片、視頻等途徑講解相關知識。
1.3.2 B組在A組基礎上,采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①創建護理小組,對組內護理成員進行相關培訓,了解該護理模式的意義,使其能夠嚴格按照護理路徑執行;針對產婦實際生理、心理狀況,結合臨床經驗及科學依據設計臨床護理路徑措施。②入院當天,介紹醫院環境及相關醫護人員,發放護理路徑表,消除產婦陌生感;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定期消毒;主動與產婦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信任醫護人員,并充分配合;建立微信公眾號,讓產婦及其家屬關注該公眾號,每日推送孕產期及產后養護知識。③分娩前對產婦進行心理干預,疏導其緊張、不安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向其講解分娩知識,指導其進行相關練習。④生產過程中通過語言、撫觸等方式緩解產婦情緒,指導其進行正確呼吸方式;取三陰交、秩邊、次髎、腰陽關、命門、腎俞、合谷、肩井、腰痛點進行點按,按3 s/點,松1 s,連續5組,至減輕宮縮疼痛可結束,并隨宮縮反復,循環按摩,至分娩完成。⑤產后密切關注產婦心理變化,可通過音樂干預進行心理引導,使其放松身心;對產婦關元穴、中極穴按摩,5~10 min/次,謹防尿潴留;可食用甲魚湯、豬蹄湯、魚湯等,通過補充藥膳,以促進乳汁分泌。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抑郁自評量表(SDS)[3]對2組護理前、1個月后焦慮、抑郁狀態進行評估,其中SAS信效度為0.812,分界值為50分;SDS信效度為0.826,分界值為53分,分值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重。②觀察并記錄2組產后奶水不足、宮縮痛、尿潴留等情況。

2.1 心理狀態護理后,2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 (例,
2.2 并發癥B組奶水不足、宮縮痛、尿潴留各發生1例、2例、1例,總發生率為8.33%(4/48);A組奶水不足、宮縮痛、尿潴留各發生3例、6例、3例,總發生率為25.00%(12/48),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29)。
分娩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陰道分娩是指胎兒通過陰道娩出,其有利于產婦及胎兒的健康。產婦經陰道分娩可縮短產后恢復時間,飲食及生活也會盡快恢復正常,且其對產婦損傷較小,產后康復較快,從而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同時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其身體發育狀況較好,抵抗力較強,故針對身體健康、足月妊娠的產婦,臨床建議陰道分娩[4]。但由于陰道分娩疼痛感較重,加之產婦缺乏科學的分娩知識,導致其生理、心理壓力過重,致使其產程不順,剖宮產率較高。因此,為減輕分娩疼痛,緩解產婦心理壓力,促進產后恢復,臨床需采取有效、安全的護理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B組SAS、SD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A組,表明在陰道分娩中聯合應用延續性護理及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減輕產婦心理壓力,減少產后并發癥,與王思思等[5]研究中所獲得的結論一致。在傳統圍產期護理中,以醫護人員為主導行被動式的干預,護患之間交流少,配合度較差,導致產婦體驗差,干預效果不佳。中醫臨床護理路徑以循證醫學為基礎,通過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設置縱軸為護理措施,橫軸為時間,嚴格規定護理時刻,規范護理流程,確保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完整性、系統性。產婦在妊娠階段,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情緒變化,加重心理壓力,導致疼痛閾值降低,促使分娩疼痛加劇,加之產后并發癥較多,家庭角色的轉變,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不利于產后康復[6]。中醫學認為,分娩痛是由于胎兒體動,局部血運阻塞,不通則痛,而經穴位按摩,可調和臟腑,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同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松弛子宮平滑肌,進而減輕宮縮痛,減少尿潴留;另一方面,可轉移產婦注意力,使其精神放松,減少負面情緒,提高身心舒適度[7]。通過指導產婦合理搭配膳食,藥食同源,通過接受度較高的食療方式,以調理產婦體質,促進乳汁分泌。延續性護理通過延伸院外健康教育,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專業知識水平,從而滿足其院外護理需求,進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同時可有效緩解產婦心理狀況,減少產后抑郁發生,幫助其早期恢復身軀功能,回歸社會生活[8]。
綜上所述,在陰道分娩中聯合應用延續性護理及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減輕產婦心理壓力,減少產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