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勃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發展局,合肥 230000)
轉型升級是開發園區的共性命題。合肥經開區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以工業文化為主,西部以商務文化為主,近年在“三創新、兩提升”方面積極開展探索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1]。智能科技園位于經開區雙湖(“南艷湖”與“翡翠湖”)科創園區節點,靠近明珠廣場核心區,毗鄰多所高等院校與科技研究平臺,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具備一定科研潛力(見圖1)。場地融入中建國際總部等安徽自貿區合肥經開區塊南艷湖周邊科技平臺,沿湖呈帶狀分布(見圖2)。

圖1 智能科技園區位節點圖

圖2 智能科技園周邊科技平臺分布圖
項目含總用地面積約為278 166.67 m2,總建筑面積為62 090.26 m2,地上建筑面積458 156.91 m2。園區地塊整體呈梯狀布局,北至繁華大道,南至觀海路,東沿堤頂路,西沿宿松路。園區原有國軒廠房與人才公寓位于地塊北面,以圍墻限定其范圍。建設總共分為7 期,其中1 期與4 期為科研用地,以研發辦公樓為主;其余各期均為工業用地,以廠房為主。受限于原有廠房影響,現有規劃1~4 期位于地塊南側,后期規劃零散布局于園區空閑零碎用地,園區現有規劃形態較為混亂,空間軸線秩序感較弱。
1.2.1 區位交通便利,周邊景觀資源豐富
高品質的園區環境與便利的交通條件是科技產業園入駐企業和引入人才的重要決策性因素。合肥智能科技園位于宿松路與繁華大道交口,交通便利,地塊東側沿京臺高速緊鄰中央公園與十五里河景觀帶[2]。此外,地塊外環路作為園區現有主干道,承擔園區內外主要的生產性與通勤性交通,同時疏導園區內外生活性人車流通,可結合城市景觀帶減少對整個園區的交通流線干擾;進而在園區整體環境塑造中可依托現有五十里河景觀要素,構建園區乃至周邊生態綠地網絡,突出生態型園區優勢。
1.2.2 自貿區域優勢,整體融入產業研創
合肥經開區圍繞合肥“五高地一示范”任務,加速實施“科技創新突破、產業創新集群、開放創新合作、城市創新治理”發展戰略,力求開創區域“二次創業”轉向“二次騰飛”新局面。同時,以明珠廣場為核心,以翡翠湖、南艷湖為雙節點,以繁華大道和錦繡大道雙廊道,打造南區功能升級發展軸,構建創新要素集聚的“兩湖科創圈”,以區域性自貿優勢平臺聯動科技產業園。
智能科技園基地臨近合肥城南片區產城融合的區域副中心明珠廣場,作為南艷湖科創圈節點,政府主導的開發模式使現有園區整體定位與周邊大環境差異較大,缺少科技競爭力。園區內用地性質多樣,時序混亂:其中1 期與4 期科研用地作為場地內重要的研發基地,受原有國軒廠房現有規模影響,占地范圍較小,自身特色較弱,其余工業用地無統籌規劃;現有北側開發地塊(5 期、7 期)與南側開發地塊(6 期)小規模零碎式開發,尚未確定用地性質與使用內容。
科技產業園區規劃統籌銜接城市總規劃中強制性規范內容。智能科技園園區由于內現有規劃不統一,缺乏長久實施建設安排,片區內各地塊相對獨立位,此外各期建筑風格存在一定差異性。園區部分地塊為強調不同期使用空間區域封閉性,立圍墻分割,由入駐企業自行安排配套設施,導致邊界空間錯位。園區整體粗放利用導致園區現有企業間交互性弱,已建配套資源單一,企業使用與單一產業擴張導致非生產領域建設滯后。
集約化空間利用是科技產業園規劃基本概念之一,其核心特征以集聚同類型功能產業,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加速產業發展[3]。智能科技園周邊1 000 m 交通圈內基礎配套設施以周邊學校與居住區自給自足的小型商業點為主,服務輻射范圍較小,業態相對單一,對產業園影響力度較弱。園區內現有辦公、研發、產業配套服務功能組團分區較為混亂,類型尚不完善,居住及相關配套不足:原有國軒廠房配套公寓無法承載現有園區生活需求;園區在建配套主要設置于1 期,占園區總比10%。此外,2 期、3 期、5 期現均布置全產業型廠房。
智能科技產業園區域景觀依托于東側十五里河景觀帶,園區整體具有成為生態產業園潛力。園區現有南北向景觀軸被京臺高速路打斷,景區割裂影響周邊綠地。園區內用地高集合的產業用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園區的生活使用需求與人才吸引力,并進一步影響園區內綠地布置范圍。園區內現有公共綠地小面積散布于各附屬生產用房,整體綠地率較低。
科技產業園的業態選擇與整體布局依托于所在城市的相關上位發展規劃的性質定位,集中優勢產業以迎合區域未來特定時期的發展。在滿足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復合居住生活、商務研發、行政管理、生態休閑等功能,園區規劃發展模式應強調時序性,由零散片段式開發向整體規劃轉變,有機統一多樣化功能空間。基于面—線—點的時序性引導園區內大功能分區、中小產業聚集及少量復合的空間有機成長,確保園區未來“彈性”生長空間,進而強化產業園區科創功能平臺同時兼容多種性質用地,契合城市宏觀發展定位。
科技產業園選址一般臨近大學城或成片科技公司基地,地處城鎮郊區等邊緣“孤島”地帶,進而優化產業發展大方向,銜接交通樞紐,建設緩沖鏈接區以實現產業空間縫合。在此過程中踐行“生態優先”戰略,控制場地綠線與藍線,因地制宜發揮水系、綠地等生態要素優勢。根據生態宜居性和環境敏感性布置景觀隔離帶,構建園區整體生態安全格局,實現空間“軟縫合”。基于可持續性發展考量,科技產業園區由生產基地逐步轉向為產業社區,進而承擔地方區域綜合體職能。即項目前期由某設計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后期分地塊由多家設計機構分別詳細設計,使方案兼具關聯性與區別性。
就業與居住是科技產業園的基本職能,居住和就業耦合在于匹配就業與居住人群結構性,最終實現職住平衡。居住結構(包括消費結構)受制于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三者相互匹配,融合當地科技與產業,發展地方經濟。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克拉克提出工業化后期就業容量是有效吸附勞動力第三產業的重要能力要求。因此,科技產業園區應適時培植就高業系數的生活性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增加園區生活配套及產業配套比例,控制在總建筑面積的15%~25%。進而采用開放式7×24 h 運營管理體系,協調辦公、生活、生產等多功能,最終實現產城融合。
伴隨產業升級、通信更新、設施提升和使用者消費觀念的變化,土地租賃、交通方式、勞動力成本等科技產業園傳統理論中主要影響規劃布局與產業發展的要素已不再是決定性要素。取而代之是建筑技術革新、生態環境提質、人才政策實施、行政績效實現、人才資源供給及其地域文化特色等要素的影響力日趨增強。在科技產業園規劃編制與系統實施的過程中,以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科技基地和基礎服務等關鍵性新興要素的適度開發與互動運營,引導產業園向人文社區城轉型,提升園區整體活力和服務能級。結合地塊開發與綠地建設,創造使用人群、自然環境、產業生產和諧發展的園區環境。
合肥智能科技園現有定位為雙湖科技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軟件、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產業的科創研發和總部基地,創造科技、智能、人性的一體化園區,推動先進技術應用層次實現跨越發展。開發時序性不僅體現在園區內片區建筑內容,而且包括優勢管理模式的介入,以保持園區整體可持續發展。近期,合肥智能科技園重點增加生活性服務功能,以推動產業服務、市政設施乃至社區配套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期,大規模植入生產性服務功能并引入高端的生活性服務功能;遠期,園區將打破“配套”概念,綜合考慮整體片區沿宿松路及京臺高速的城市形象面,設置塔樓位置,強化生態系統和文化景觀的綜合整治。
合肥智能科技園應打破1 期周邊圍墻,統籌科技產業園區服務配套的基本性質和主導功能,依據服務半徑分級布局,構建多體系和多等級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通過科技平臺鏈接多期分區與原有國軒廠房,并根據分區需求設置服務半徑為150 m 的集中服務使用區,囊括體育設施、閱讀交流等休閑空間,以消除割裂;進而結合共享平臺,集中設置服務半徑均為300 m 的產業使用區,包含居住、醫療、教育等生活服務性服務設施,保持使用,保持服務平臺連續性,以體現新舊反差。
園區現有配套設施已建配套建筑面積13 044 m2,未建配套建筑面積(包括公寓)2.148×105m2。包括科技園1 期項目,其在建配套14 470 m2,5 期待建配套17 390 m2,約占地上總建筑面積的18%。園區在創設期優先發展產業,配套工作人員居住,配置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隨后,向綜合型產業園區轉變,注重社區級乃至城區級設施配套。園區規劃考慮在6 期東側設置人才公寓及9 班幼兒園,同時設置會議中心、產業服務平臺等產業配套,與1期、2期、3期、4期形成連續統一的整體。同時在整體片區范圍內設置2 個距離約11.8 km 的居住片區,居住配套面積約1.006×105m2,約占總建筑面積的17%。北區結合7 期規劃及現狀公寓擴建,完善配套體系,并形成線性聯系。園區規劃配套設施圖如圖3 所示。

圖3 經開區智能科技園區規劃配套設施圖
園區應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有機統一原則,進一步優化南艷湖節點科創生態、產業生態、生活生態、自然生態“四生”空間格局。考慮整合片區東側緊鄰十五里河景觀帶,重點打造十五里河沿岸景觀,適當設置現代化的亭臺、樓榭等適合人員停留和活動的場所。結合遠期大連路的貫穿,對國軒園區進行改造升級,以一條南北向規劃主軸重新整合園區規劃架構,配套主要沿主軸兩側分部,形成一條具備實際功能的共享流線;進而以共享平臺形成的中央景觀軸為主,設置三大集中景觀區,輻射臨近辦公人群。最后,整體設計與提升十五里河景觀帶,通過次軸線向宿松路及十五里河景觀帶滲透聯系,打造多條景觀次軸,形成良好景觀滲透,并打造臨水商業街區,提升片區品質:以南地塊為例,其辦公建筑與景觀次廊相互聯系。
“十四五”規劃期(2021—2025 年)期間,合肥經開區南區著力“一圈五區”空間布局,以高端產業、高品質生活為核心,推動產業和城區功能“雙提升”,力求開創區域“二次創業”轉向“二次騰飛”新局面。其中兩湖科創圈是眾多高技術服務業的技研發孵化區與技創新策源承載地。合肥經開區智能科技園作為其中重要的節點,基于既有規劃層面上的現實問題從規劃管理、科技平臺、基礎配套、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策略,對園區自身與周邊大環境未來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