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潔
(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
菏澤是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都、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菏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1]。菏澤環城大堤始建于1522 年,歷史悠久,與老城區共同形成獨具特色的“外圓內方”城市格局,是菏澤市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菏澤環堤公園著力打造十景,以環城大堤為主線,最終形成多個主題的連續景觀空間[2]。
民間藝術園位于環城大堤東段,北起康莊路,南至中華路,長約2.4 km,寬約150 m,面積約40 hm2。民間藝術園緊鄰趙王河并靠近規劃新城區,此區域的景觀更能體現新菏澤城市形象,適宜設置現代感強、文化氛圍濃厚的文化類景觀。民間藝術園,結合菏澤城“一都四鄉”文化、展現民間藝術文化,打造具有當地歷史文脈傳承的、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休閑場地,如圖1 所示。設計充分考慮菏澤歷史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傳承,使菏澤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方民間藝術文化相結合,讓民間藝術園成為一個溝通菏澤歷史與未來的時空長廊[3]。

圖1 民間藝術園效果圖
民間藝術園的設計尊重歷史、對場地歷史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護場地文脈。通過對護城堤遺址、堤口遺址、古遺址保護與利用,打造具有場地精神的城市文脈環[4]。護城堤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 年)修筑,為古代防洪的水利遺產,至今已經有近500 年的歷史,大堤基本完整,局部水土流失,堤腳線不明確。
民間藝術園周邊分為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大堤中心線內外各20 m,共40 m 寬,此范圍嚴格保護,禁止破壞大堤形態,只可修建與保護大堤有關的建構筑物,設立遺址標志和說明;二級保護區,民間藝術園為二級保護范圍,可建設園林建筑,建筑高度不超過10 m;三級保護范圍,根據城市規劃的相關要求,控制建筑高度。設計中盡量保護現有大堤形態,對破損的大堤進行修復,修整加固大堤。堤頂路4 m,堤頂10 m 寬,高2 m,堤底20 m 寬,邊坡1∶2。堤口處設置入口廣場和堤頂活動空間,通過古亭(見圖2)、景墻、鋪裝等體現大堤的歷史文化,堤頂路和公園路通過臺階連接。

圖2 六角亭堤口廣場實景圖
菏澤古城格局受中國傳統營城理念的影響,整個城池成為“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象征。明代嘉靖年間,菏澤已形成了“城外有池,池外有堤”的雙重防御系統。目前,環堤河東段大堤破壞最為嚴重,有堤無河、多處淤積。防洪大堤已多處缺口,環堤水系水面寬度5~20 m 不等,局部水系與坑塘連接。
首先,考慮到民間藝術園河道平均寬度20~25 m,設計中將局部水域擴大為湖面,增強防洪蓄洪功能,營造和保護動物棲息地;其次,貫通水系、加寬河道,通過提高換水頻率,設置自然駁岸、濕地植物等措施更好地凈化水質;最后,設置30 m 寬濱河景觀帶,加強與古城的聯系,并且沿河設置4 m步行道[5]。
民間藝術園基于對鄉土文化的挖掘,打造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休閑場地,結合菏澤名人文化、一城三鄉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營造“本地人留戀、外鄉人向往”的活動空間,提高菏澤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菏澤享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歷史上菏澤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塞,文化交流頻繁。民間藝術園位于環堤公園的東堤,通過再現菏澤各種民間藝術,各種民族習俗精彩紛呈,主要有斗羊、斗雞、曹州燈會、民間雜技、皮影等,體現菏澤悠久的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園通過綠色交通、綠色水系、生態步道建設,重塑綠色生態基底,構建水通、路通、人通的綠色生態長廊。
民間藝術園堤頂設置4 m 步行道,堤外設置5 m 自行車道和慢跑道,堤內堤外形成連續的陸上慢行系統。堤頂布置休息空間,每隔300~500 m 設置休息平臺,休息平臺的鋪裝采用仿古青磚、透水磚等,體現生態透水性。
民間藝術園景觀主要突出菏澤地方戲曲、書畫、武術等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意、科普、教育等新興文化的展示,傳統技藝、民間節慶、民俗活動的體驗,呈現現代感與菏澤歷史文化完美融合的景觀效果。民間藝術園長約2.4 km,寬約150 m,面積約40 hm2,營造了多個景觀節點,其中,特色景觀節點如下。
城市公園主入口廣場不僅僅是銜接街景和公園風景的景觀,也是一個引導方向的入口[6]。公園主入口具有傳遞主題元素、吸引游客的重要作用。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考慮到民間藝術園的北側入口臨近康莊路,設計了一面景觀青磚墻。青磚墻設有門洞,既可框景又可穿行。《水龍經》中有“直來直去損人丁”之說,氣流直沖,主不聚財。主入口廣場設置景觀青磚墻,可以遮擋視線,保持氣暢,與“曲則有情”的風水原理相吻合。
青磚墻上“民間藝術園”5 個金色鋼板大字簡潔、明快。Logo 是一個公園的標志,它是公園的臉面工程,至關重要。一組古裝皮影雕塑,布置在金色鋼板大字的右側,其形式巧妙地將菏澤的定陶皮影文化藝術與入口的Logo 景墻相結合,成為主入口廣場的點睛之筆[7]。
菏澤不僅以國花牡丹名聞天下,而且以繁榮發展的書畫藝術飲譽海內。菏澤書畫歷史源遠流長,名人輩出[8]。在書畫廣場,有一個木制的綠色書法長廊,上面鐫刻著精美的書法藝術作品,令人嘆為觀止。書法長廊為市民提供書法、美術、古玩交流切磋的戶外場所,還可舉辦雜技表演、剪紙精品展、攝影比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書法廣場以詩詞為主線,以書法、雕塑(見圖3)、繪畫的形式表達景觀,生動展現菏澤詩文化的意境美、個性美、精神美,市民可以在這里感受書畫的人文藝術氣息。

圖3 書法廣場雕塑實景圖
菏澤,自古有尚武之風,素有“武術之鄉”的美譽。梅花樁廣場旨在弘揚菏澤武術文化,設置具有武術特色的空間,供市民游客習武賞武,為發展群眾性武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梅花樁廣場構思精巧,設計了形式各異的梅花樁陣,有北斗梅花樁,形狀像北斗七星;有八卦梅花樁,形狀像八卦圖,還有九宮梅花樁,形狀像九宮格。
梅花樁廣場還設置了一系列練武雕塑,充實了廣場景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形成練武雕塑、公園游客、廣場環境三者之間良性互動和共鳴。源于鄉土,高于鄉土的表達手法,既保留了菏澤武術文化元素原型的鄉土氣息,又通過重新組合和藝術加工使武術文化景觀表達有所創新。
菏澤地方戲根植于魯西南平原的地方劇種,經過幾百年的積淀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質與風采。戲曲廣場主要目的是為市民提供一處唱戲、聚會的戶外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進行各種曲藝比賽,在林間設置各種傳統戲曲中的樂器,讓人們感受到菏澤悠久的戲曲文化氛圍。設計中強化“墻”的主題,利用人文雕塑墻限定空間,周邊動感強烈的樹陣布局,在行進中感受豐富的變化。戲曲廣場的平面構圖形狀像一把折扇,菏澤扇子舞很接地氣,老百姓喜聞樂見,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
民間藝術園的景觀設計,既要通過自然而然的設計去塑造和組織空間,又要通過景觀語言的建構來表達文化,絕非易事。為了解決原有場地的一系列問題,民間藝術園的景觀設計通過貫通水系、綠道系統建設、濱水景觀提升、增加服務設施、挖掘鄉土資源和場地文脈、對古遺址保護利用等方式,構建功能和文化表達兼容并蓄的濱水遺址公園景觀。
設計和施工都是園林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步驟,設計施工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充分結合才能升華優秀的設計,實現公園園林景觀的完美創建。民間藝術園的景觀設計從設計到落地,歷時3 年的時間。一邊拆除一邊施工的特殊情況,導致大量的方案變更、二次深化設計。為保證設計順利落地,設計師多次深入現場解決問題,與現場施工方多次密切配合,多次采納施工方的合理建議,最終得以保證設計順利落地。
民間藝術園的景觀設計,以護城堤遺址為出發點,注重環境氛圍營造,巧妙地將菏澤民間藝術的設計語言要素貫穿于整個設計,先后運用菏澤傳統繪畫與詩詞語言、抽象化的景觀設計語言、質地豐富的現代材料語言以及原初質樸的自然語言,共同完成對“菏澤之魂,城市之光”這一敘事主題的邏輯建構,最終形成節奏酣暢且意境豐富的濱河遺址公園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