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西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西安 710076)
我國大部分機場的跑道、滑行道及站坪都是采用水泥混凝土道面[1]。其優點是在機輪荷載作用下整體受力,使得板塊本身的變形小,板下結構層受板體對荷載的擴散作用,實際上產生的變形也很小,故通常把板下基礎看成彈性地基,把水泥混凝土看成彈性地基上的薄板。
水泥混凝土道面在溫度應力、干濕變形應力、化學收縮應力、水平荷載應力、垂直荷載應力的共同作用下,會產生不規則裂縫。有裂縫就會有水從裂縫進入道面基礎。久而久之,引起基礎下沉、板底脫空、板塊斷裂[2]、掉邊、掉角、錯臺等病害。
各類病害將導致不同程度的危險產生。一是板塊斷裂,造成較大范圍的平坦下沉,道面板塊整體強度喪失,承受機輪荷載的能力降低,航空器經過該處會產生“平緩性”顛簸和“點頭”現象,影響乘客體驗感,嚴重時可導致事故發生,平坦下沉病害如圖1 所示。二是掉邊掉角,影響道面的完整性,也易產生石子及水泥塊等脫落物遺留在道面,當脫落物質被航空發動機吹襲或吸附時,將會像子彈一樣“襲擊”緊跟其后的航空器或損傷本機的發動機或蒙皮,甚至會誤傷附近的保障人員和車輛,引起地面事故。此外,具有棱角的鋒利的石子還可能劃傷輪胎,使航空器發生偏滑。三是出現錯臺,這不但降低了道面使用品質,而且航空器經過該處時,會產生“突發性”顛簸,影響機械強度及壽命,阻礙航空器滑跑加速的平順性。

圖1 機場道面平坦下沉
經前文所述,道面病害維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道面一旦出現病害,就需要立即維修或搶修。常見維修項目包括:板邊板角修補、坑槽修復、裂縫處置、錯臺打磨等表面功能恢復,采用灌縫及基礎注漿等方式進行補強。當道面板塊破損嚴重,整體強度喪失,沒有再維修的必要性時,就必須進行換板搶修。本文針對道面維修、換板搶修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探討解決方案。
掉邊掉角通常如圖2 中的不規則形狀。


圖2 掉邊掉角的不規則形狀
2.1.1 一般維修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是針對掉角,若沿斜邊切開為三角形,修補的邊會形成2 個銳角,在飛機荷載作用下易形成如圖3 所示的斷裂面,從而產生新的“FOD(Foreign Object Debris)”。二是針對掉邊,若修補時切開為矩形,由于切割刀片為圓盤形狀,要達到邊緣修補的深度,就必須切過修補面,如圖3 所示,必會對板塊無病害位置進行切割,將對板塊產生新的損傷。綜上所述,常規修補方法必定難以根治道面板塊病害或者帶來新的損傷。

圖3 掉邊掉角一般維修方法產生的斷裂面
2.1.2 解決方案
一是在平面上,采用“切矩形,導圓角”的方法進行切割;二是在垂直方向,剔除為“上小下大”的倒楔形,再進行混凝土澆筑。如圖4 和圖5 所示。因為從受力的角度來看,圓角受力均勻,最不易出現邊角斷裂的情況。圓角施工,可用鉆芯取樣機完成。此外,目前水泥混凝土道面的修補大多采用快干水泥混凝土,收縮率大,易翹曲。為避免翹曲,在修補時,將修補形狀做成倒楔形,效果最佳。倒楔形可使用小型機具鑿除。

圖4 掉邊掉角平面導圓角
2.2.1 灌縫存在的問題
混凝土道面的接縫,包括橫縫和縱縫,都需要填充。填充的目的有2 個:一是防止雨水流入導致基礎出現不均勻沉降;二是防止砂石、碎屑等雜物嵌入縫隙,從而影響道面的自由伸長和收縮?,F階段,水泥混凝土道面的接縫[3]填充采用如圖6所示做法,擴縫深度一般30 mm,下部采用直徑10 mm 泡沫條封堵,上部20 mm 使用硅酮密封膠填充。當硅酮類材料在溫度應力、光照、航空器尾流吹襲和道面油污的共同作用下,會產生老化、腐蝕疲勞等,造成彈性恢復率下降、單邊開裂或雙邊開裂,將會導致雨水等源源不斷地從開裂處流入基礎。開裂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泡沫嵌縫條會脫落遺留在道面上的情況,給飛行安全帶來隱患。

圖6 水泥混凝土道面灌縫的常規做法
2.2.2 解決方案
為防止以上現象的發生,降低嵌縫料更換頻次,具體做法是取消泡沫嵌縫條,直接采用硅酮膠灌縫。由此以來,雖在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硅酮表面有老化現象,但下部疲勞速度明顯減緩,甚至存在長時間未老化的現象,能夠確保下部硅酮具備使用功能,有效封堵雨水。
道面換板搶修指的是利用夜間或白天不停航施工[4],4~6 h內完成板塊的破除、雜物的清理、混凝土澆筑、做面、拉毛、刻槽、灌縫[5]等工作的過程。時間緊,任務重,不但要求人、材、機等施工條件準備充分,還需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作為支撐,保證次日按時通航。換板搶修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如下。
一是按常規做法拆除舊板,占用3 h 左右時間,在破拆過程中,易將相鄰完好的板塊拉裂。二是換板作業完成后,在新舊板塊的接縫處容易出現錯臺現象。
一是針對拆除占用大量時間的問題,可以在換板施工前一天航后,采用切縫機沿破拆板塊的四周切1 道(深度為板厚的1/2,距離縫邊20 cm)的縫隙,形成隔斷面,以防拆除應力傳遞到相鄰板塊上,在需拆除的道面上使用鉆芯取樣機鉆芯(2~3 個/m2,深度為板厚度的2/3),但芯不取出,采用木屑將芯固定牢靠,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在換板作業時相鄰板被拉裂和破拆占用時間長的問題,如圖7 所示。二是針對錯臺問題,分析其原因有2 種可能,一種是接縫處灌縫質量不佳,雨水從接縫進入基層,導致基礎下沉,板底脫空,表現為表面錯臺;第二種是板與板之間沒有傳荷能力,當機輪經過該處時,使新建道面基礎產生塑性變形?;谝陨? 種可能,在換板作業時,拆除舊板,清理完雜物后,在橫縫處植傳力桿。灌縫時,不再使用嵌縫條,用硅酮膠直接灌縫,直至硅酮液面不再下降為止。

圖7 道面破拆前的切縫、鉆芯與固定
跑滑延長施工最易出現問題的位置在新老道面的接縫處,主要破壞形式有2 種:一是被擠碎;二是出現不均勻沉降而下沉。
針對以上問題,主要從以下4 個方面進行解決:一是在接縫處將新舊道面的基層各拆除50 cm,做鋼筋水泥混凝土基層,即做微型“枕梁”;二是在新舊道面連接處的橫向接縫植入傳力桿;三是在新舊道面連接處的側面布設脹縫板;四是在新舊板塊相接的橫縫處,采用硅酮膠灌注密實,至膠體液面不再下降為止。如圖8 所示。

圖8 新舊道面接縫處理方式
本文從道面運維現場出發,針對水泥混凝土道面出現的掉邊掉角、沉降、錯臺、板塊斷裂等常見病害以及快速換板搶修、跑滑延長等施工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