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寧
幼兒園屬于啟蒙教育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擁有較強的接受能力,會對新鮮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存在意義以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新時代創新兒童”的特色發展之路,本文嘗試在學前兒童游戲課程教學實踐中運用項目化教學方式,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增強學前兒童游戲課程的教學效果。
項目化教學是指教師依托學前兒童游戲課程,以項目課程的形式對游戲內容進行整合、重構,引導幼兒參與多個完整的游戲活動。教師以游戲項目為依托,創編游戲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要求,立足優質游戲,從游戲規則、場地、教具等方面尋找切入點,開發能夠提高幼兒交流能力、身體素質、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游戲課程,挖掘不同游戲的教育價值,讓游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筆者將教材原來的九章內容整合為七章內容,選定的教材內容為:幼兒游戲概述、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幼兒游戲創編。為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個項目和每個任務都融入了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試題、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技能大賽試題以及實訓項目。教材中的五個游戲項目不僅融入了各類游戲案例的設計和分析,也系統介紹了各類游戲的特點和指導要點。比如人際關系游戲“相信我”,通過蒙眼牽手走路的方式,幫助幼兒建立對他人的信任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目前學前兒童游戲課程要求教師改革當前的教學方法,應組合并建立教學方法之間的聯系。一是根據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根據對幼兒園結構游戲內容的分析,教師所選擇的教法有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和講解法;所選擇的學法有觀察法、討論法和小組合作法。二是優化組合所選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知識點設計組合所選教學方法,建立教學方法之間的聯系,以發揮教學方法的最大作用。
為推進學前兒童游戲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教師需要完善課程的評價體系,增強評價體系的針對性。教師應拓寬評價視角,既要關注“學”,即學生對游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又要關注“用”,即學生的游戲組織能力。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還應增加自我評價、小組互評等方式,使評價更加多元化。
秉承“珍視幼兒天性,塑造美好心靈”的辦園理念,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教師以環創為抓手,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游戲園。
我園小班以國內經典兒童動畫中的角色為主元素,營造溫馨氛圍,緩解幼兒入園焦慮。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動畫角色,如大頭兒子、熊大、熊二、大耳朵圖圖等,幼兒可以自由設計墻面互動游戲,或是自制玩具。經典動畫形象能夠幫助幼兒舒緩心情、愉快學習。
中班在童趣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生態元素,不僅創設了田園、森林、海洋等多種風格,展現“變廢為寶”的低碳理念,培養幼兒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還創設了皮影小劇場、百變撲克墻和多功能沙包等班級特色游戲區,讓幼兒盡享游戲帶來 的樂趣。
大班的環創注重文化底蘊的植入,傳統特色更加鮮明,戲劇、建筑、生肖等成為環境創設的主要元素,而棋類、書畫類、編織、翻花繩等成為游戲的主要內容,幼兒能夠在游戲中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樹立民族自信心。
我園四個樓梯墻展示不同主題的課程傳承軌跡,包括幼兒誠信故事,傳統游戲的創新玩法圖例,二十四節氣體驗課程探究記錄,傳統美術中的染編繪作品等。比如,傳統游戲展示墻能更好發揮育人價值,促進幼兒適應能力的發展。
教師可以開設織工坊、印染坊、生活館等游戲活動專用室,助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課程。生活館墻面裝飾要突出民俗特點,教師應結合傳統節日習俗開展各類美食制作體驗游戲。織工坊的專業工具能夠讓幼兒在編織中體驗立體繪畫的樂趣,感受中華民族古老的編織技藝。教師分年齡段開展印染手工活動,運用各類染料引導幼兒在不同材質上進行印染活動,使其感受中國傳統印染技術。

教師在幼兒園區角活動中融入民間游戲,不僅能夠讓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游戲,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夠讓幼兒在民間傳統游戲中了解民間文化知識,激發幼兒的熱情與創造力。區角活動通常指的是教師針對幼兒的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來構建游戲區域,并在活動區放置一些有趣的民間游戲材料,以提高幼兒對民間游戲的興趣,增強幼兒的自理能力與自我意識。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比如,元宵節會有“猜燈謎”的活動,教師可以在元宵節來臨之際帶領幼兒開展“猜燈謎”的區角活動,在活動區放置一些寫著燈謎謎面的紙質小燈籠,讓幼兒將活動與現實相聯系,從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寓教于樂是一種常用的手段。傳統民間游戲具備多元化的教育功能,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還能讓幼兒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為了保證民間游戲教學的完全實施,教師可以將多種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階段的教學體系中。比如,我國民間游戲“編花籃”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助力幼兒的后續發展。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優先制訂游戲計劃,通過游戲環節的設置幫助幼兒探索更深奧的文化知識,讓課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多元發展特性,在課堂中以幼兒為中心,根據幼兒的需求設計民間游戲,并將此作為日常的鍛煉項目,在帶領幼兒鍛煉身體的同時,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
幼兒天性活潑,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愿意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的自主活動中。為了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很多幼兒園會開展自主游戲活動,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游戲。教師應當給予幼兒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將一些較為經典的民間游戲元素加入自主探索環節,讓幼兒能夠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民間游戲的趣味性,成為傳承民間游戲的一分子。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進行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教師充當保護者“母雞”的身份,幫助幼兒躲過“老鷹”,而幼兒作為“小雞”要在教師的身后躲避“老鷹”的追擊。幼兒身體機能尚處于發展中,教師應當注意保護幼兒的身體,防止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教師在活動中運用民間游戲,能夠增進師生關系,提升幼兒的成就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千百年來觀察自然、遵循自然、應時勞作的智慧結晶。為了培養幼兒熱愛自然、探究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意識,教師可以開發“二十四節氣”園本課程,通過主題引導、探究實踐等方式,帶領幼兒親眼觀察、親身感受節氣之變,體味大自然的奧妙。教師可以圍繞節氣主題開展班級小組研討和級部大研討,結合五大領域要求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架構課程。依托二十四節氣課程,教師可以在樓梯和走廊設置節氣活動作品展示區。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開展節氣主題教育活動、耕種體驗活動和美食制作活動等,讓幼兒根據節氣進行種植、養護、收獲、加工,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收獲后的成就感,從而使其真正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學會生活。
總之,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將民間傳統游戲融入幼兒教育活動。教師將二者結合,能夠設計豐富多彩的幼兒園活動,在鍛煉幼兒身體活動能力的同時,開發幼兒的智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完善幼兒園活動體系,不斷改進幼兒園課程內容,開發出多元化的游戲活動,促進幼兒思維和智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