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麗杰
幼兒美術教育是學前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并創造美的特殊藝術活動。美術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一種藝術活動,是幼兒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陶行知指出,讓幼兒有動手的機會,幼兒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滿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當代幼兒園教師應從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中吸取營養,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融入生活教育理論,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具有實踐性的,我們不應該唯書本是從,而應該將教育向生活開放,教育的重中之重應該是社會生活實踐。”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能力,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以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將自己的想法融入美術作品中,使幼兒體驗到參加美術活動的樂趣,提高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成就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向幼兒傳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操作空間,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
比如,在美術活動“顏色變變變”中,筆者在活動區域投放了各種顏色的顏料,讓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并進行操作。這些顏色是幼兒平時在繪畫、手工和其他活動中經常會用到的,他們對這些顏色并不陌生。但是在活動中筆者發現,幼兒對各種顏色的變化還不夠清楚。為此,筆者先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對顏色進行了基本的講解,讓幼兒了解了三原色、復色等相關基礎知識,再帶領幼兒觀看視頻,讓幼兒掌握簡單的顏色搭配和調試知識。接著,筆者讓幼兒自主選擇顏色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嘗試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這時,筆者發現幼兒開開拿到顏料后卻沒有動手操作,而是坐著發呆。在筆者的詢問下,開開小聲說:“老師,我怕自己弄不好,把顏料弄壞了。”筆者拿過開開的調色盤,一邊為他示范,一邊對他說:“你看,操作方法很簡單,你也可以的,大膽地嘗試吧。”在筆者的鼓勵下,開開大膽動手實踐,調出了各種漂亮的顏色,他很開心,興趣越來越濃厚,并和同伴開始嘗試將三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幼兒經過操作后發現,用紅色、藍色、綠色可以調配出黑色。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現,幼兒調試顏色的方法越來越熟練了,很多筆者都不知道的顏色搭配,他們能馬上答出來。由此可見,幼兒通過動手實踐積累了生活經驗,了解了知識的本質,提高了探索能力和實 踐能力。
陶行知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筆者認為,教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藝術的源泉。幼兒的年齡比較小,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不足,教師在美術活動中要帶領幼兒感受不同的生活情境,豐富幼兒的生活閱歷,以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支撐,使幼兒體驗和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美,促進幼兒呈現更多的優秀作品。
例如,在“奇妙的海洋”主題捏泥活動中,筆者預設的活動目標是使幼兒能夠動手捏出不一樣的海洋生物。但是幼兒對海洋中的生物并不是很了解。為了增加幼兒對海洋的了解,筆者為幼兒播放了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引導幼兒認識了一些海洋生物的形狀和特征,并向幼兒講解了海洋中部分魚類的名稱。筆者還和家長主動溝通,請家長在節假日時帶幼兒到海洋館參觀,讓幼兒對海洋生物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在主題活動中,筆者指導幼兒選擇各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實踐操作活動,幼兒在動手捏泥的過程中通過喚醒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藝術靈感,他們創造出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如海龜、海星、小丑魚等。在展示作品時,幼兒創作出的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海洋生物,組合成了一個漂亮、有創意的海洋世界。
又如,在“我長大了”美術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了解自己的成長足跡,筆者請家長整理了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然后以播放視頻的形式,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自己以前的模樣和現在的樣子,找出自己變化的地方,然后通過繪畫表達出來。在活動中,每名幼兒都畫出了與眾不同的自己,他們通過繪畫,激發了創造力和想象力,還體驗了成長的過程,感受了生命的美好。

陶行知提出,我們要讓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并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外部環境對幼兒有著熏陶作用,教師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第一,在幼兒美工區環境創設中,教師要以幼兒的喜好為主,同時融入相應的藝術元素引導他們進行創設。幼兒喜歡色彩斑斕和無拘無束的環境,教師要盡量選擇色彩明艷的作品、生動有趣的材料創設活動室的環境。環境是隱性教育的重要元素,在環境作用下,幼兒將收獲審美體驗,逐步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第二,在春天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前往植物園,讓幼兒欣賞自然之美,感知植物世界的瑰麗多姿,使幼兒感受美、認知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同時也可以培養幼兒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提高幼兒發現美的能力,增強幼兒的審美意識。第三,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欣賞經典美術作品。如國外的一些經典名畫《星月夜》《向日葵》等,和我國一些傳統的水墨山水畫都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美術作品。在欣賞完這些藝術作品后,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模仿創作,要求幼兒不僅能夠進行模仿,同時還要表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想。
以美術欣賞活動“四季的樹”為例,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四幅用同樣的幾何圖形重疊組成的畫,這四幅畫的構圖是一樣的,看不出具體的形象,但它們的顏色搭配不同,分別表達了四季。在欣賞這四幅畫的過程中,幼兒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佩佩說:“我覺得第四幅是春天,因為在春天所有的花都開了,所以是五顏六色的。”琪琪說:“我覺得第一幅是夏天,樹上有綠綠的葉子,天空中還有大太陽。”筆者問幼兒:“顏色除了可以表示四季,還可以表示什么呢?”幼兒紛紛開始思考,并將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中。瑞瑞用褐色表達哭泣,他覺得這個顏色比較濃重,適合傷心的氛圍;開開用紫色和玫紅色表達夢想,他認為紫色和玫紅色都是比較靚麗的顏色;等等。每名幼兒都很開心地介紹了自己的作品,表現出很高的 積極性。
由此可見,生活化的美育環境能夠使幼兒充分感受美,激活幼兒的藝術情感,啟迪幼兒的想象,激發幼兒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興趣,從而讓幼兒學會創造性地使用美術手段表達自己的情感。
幼兒美術教育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自我表現,通過在美術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陶行知提出,每一位學生都有特長和潛能,需要我們去發掘,教師在美術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美術教育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每名幼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地位,最大程度地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愉快地進行創作,這樣他們才會敢于想、敢于做。但同時,幼兒的年齡較小,有時候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知識點,讓幼兒在情境體驗中感受不同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給幼兒營造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把美術活動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還能更好地調動幼兒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使幼兒掌握一些初步的觀察方法,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大班“會變的臉”美術活動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了各種各樣不同特點的人臉,這些人臉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來的。然后筆者請幼兒感受這些人臉的表情和五官特點,說一說這些人臉和我們平時在生活中見到的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接著,筆者讓幼兒嘗試用變形的手法,手工制作人臉。在創作過程中,幼兒紛紛大膽進行想象,有的幼兒想到了用紐扣來作為眼睛,兩只眼睛的大小、顏色各異;有的幼兒想到了用糖果來作為嘴巴;有的幼兒想到了用紙片來作為頭發,卷一卷、拉一拉。有的幼兒做出的臉像蝴蝶;有的幼兒做出的臉像太陽;等等。活動結束時,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了形態各異的人臉,這些作品豐富多樣、生動有趣,表現了幼兒大膽、率真的特點,頗具 創意性。
綜上所述,幼兒園美術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為基礎,教師應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美術活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實踐運用,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美術活動,提高美術活動的教學效率,還能夠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對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要不斷結合實踐,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更加巧妙地運用到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以更好地提升幼兒的美術核心素養,真正讓美術活動成為幼兒表達情感的方式,使幼兒在生活化的美術活動中展現自我,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