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駱賓王終跡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2022-04-02 00:50:38張松林
博覽群書 2022年2期

駱賓王,“初唐四杰”排名最末,其一生傳奇,頗具爭議,對其評價經歷了一個從毀譽參半到推崇備至的過程,而其詩極富創意,個性非常鮮明。

駱賓王的詩歌,形式精工,立意高瞻,尤其是其歌行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神采飛揚,跌宕激越,具有剛健之慨和豪邁之情交融的大美特征,在長篇歌行與邊塞詩上的開拓與創獲甚大。胡應麟說其“長歌《帝京篇》為冠”;并認為駱賓王“諸排律沉雄富麗,沈、宋前鞭”(《詩藪》)。高棅則盛贊曰:“歌行長篇,唐初獨駱賓王有《帝京篇》《疇昔篇》,文極富麗”(《唐詩品匯》)。周敬甚至說:“賓王《帝京》《疇昔》二作,不獨富麗華藻,極擔天下之才,而開合曲折,盡神工之致。莫言中、晚,即盛唐罕有與敵”(《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初唐七古上》)。駱賓王亦擅律體,其詩合律之多,為“初唐四杰”之最。他在邊塞詩上的貢獻突出,成為盛唐邊塞詩高潮的先聲。

宇文所安《初唐詩》指出:“駱賓王是一位思想的詩人,在這方面他超出了韓愈之前的任何詩人。對他來說,詩歌似乎是一種高度修飾了的思想。”喬象鍾、陳鐵民《唐代文學史》里也認為:“(駱賓王)隸事用典,渾脫自然”,“杜甫詩運用典故的出神入化,是從駱賓王詩汲取成功經驗的結果。”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中說,駱賓王的長篇歌行,“成為以后李白、李頎、高適、岑參一路詩人所喜用的形式,其開拓之功是不容輕忽的”。

駱賓王的人生,極具傳奇性,聞一多先生說他是“教歷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膽的文士,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駱賓王的死,至今仍然是個謎,“版本”很多,眾說紛紜。南通城正南方有座聞名遐邇的狼山,山腳下有一個駱賓王的衣冠冢。駱賓王乃義烏人,也未見有駱賓王與南通瓜葛的史載,南通何來駱賓王的衣冠冢呢?近日,南通發現了大唐開國功臣徐懋公(李勣)的家譜,明明白白地錄有駱賓王終跡南通的文字。這是個重要發現,至少可以聊備一說,故特約張松林先生撰文以饗讀者。

另外三篇文章的作者,皆以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知人論世,各有側重地研究,突出了駱賓王在詩歌發展史上的貢獻,以及他詩歌改革先鋒的意義與影響。

——王志清(文學教授,唐詩學者,王維專家)

初唐詩人駱賓王在徐敬業討伐武兵敗后的下落,一直備受后人關注。歷史上說法多種,或謂被殺,或謂逃逸;或謂潛回江南,削發為僧,甚至云游四方;或謂逃匿“邗東之白水蕩”,病逝后埋骨通州(今江蘇南通)“城東黃泥口”。對以上問題歷代學者爭訟不斷。近日,我有幸訪得《徐李氏家譜》,發現其中載有駱賓王終跡的信息。

浙江師大駱祥發教授在2006年接受采訪時說,駱賓王“終跡南通說”“可能性更大些”,“因為此種說法最可信,證據也最多”,并介紹說“駱氏后人松林支系在編《松林駱氏譜志》中,收錄幾篇墓考,其觀點也傾向于‘終跡南通說’”。他希望南通能拿出徐敬業后人遁跡南通的家譜來進一步佐證此說(轉引自南通史志辦主編《五山志·叢錄》盧建汶《再考狼山駱賓王墓真偽》)。

《舊唐書》說徐敬業起兵失敗后駱賓王在逃被殺;而郗云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則明確說其“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郗是駱的同時代人,又是奉詔編輯賓王文集,所言當為可靠。《新唐書》大概有鑒于郗序,說“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敬業兵敗,駱賓王是確有可遁之機的。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記十九》載,徐敬業起事是早有謀劃,多處響應,并克鎮江等多處不從者。而當朝廷大軍壓迫時,徐敬業也先有小勝,及至后來敬業節節失守,最終大敗于高郵,逃回江都。也就是說,駱賓王是有逃避機會的。那么駱賓王逃往哪里去了呢?終跡又在哪里呢?

晚唐孟棨編撰《本事詩》,記靈隱寺宋之問與駱賓王故事說,宋時為“少年”,駱時為“老僧”。賓王“靈隱為僧說”破綻多多,最大的破綻是見面不識,宋之問與駱賓王是同時代人,原本詩友,甚是熟悉。駱賓王早年在江南就有贈宋之問的詩,在兗州又有餞別宋之問的詩,這些詩都赫然在《駱賓王集》中。或謂駱賓王潛回江南,還曾云游四方,這說法更為浪漫離奇了。武氏掌權后,廣開告密誣陷之風,開詔獄、設嚴刑,無不用其極。徐敬業兵敗后,武則天對與起事有瓜葛的株連者血洗鎮壓,駱賓王遁逃在外,何至招搖過市,且題詩賈禍呢!因此,駱賓王潛回江南的可能性是極小的。

《新唐書·李績傳》云:“(敬業)將入海,逃高麗。抵海陵,阻風遺山江中。”《資治通鑒·唐記十九考異》亦云:“敬業入海,欲奔東夷。至五陵界,阻風。”所記“海陵”,即今之泰州。而“遺山”“五陵”是哪里呢?泰州東來無山,只有胡逗洲邊的狼五山,孤懸海中。這是時人對狼五山的稱謂。可以肯定,船己逃到時屬“海陵界”的狼山江面(即指崇川或通州的域境)。徐敬業攜家眷及駱賓王等文武官員,先避北岸追兵,逃匿于潤州界蒜山腳下。欲登岸南竄,接應不至,有疑潤州有變,只有返回江北。從海陵(今泰州)東下,江邊一路皆為江灘蘆蕩,港汊交錯。沿江潛于“海陵東境”,正可以入海。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七軍政志》云:

唐高祖武德(618-626)中置淮南道府兵在泰興(屬泰州)者曰平江屯。僖宗干符(874-879)中置狼山鎮遏使。

這句話是說公元684年,泰州以東連個兵站也沒有設。因此賓王與敬業家眷乘亂逃往“海陵東境”,是唯一較為安全的路線。駱賓王一行又具體藏匿于海陵東境何處呢?據“英公(徐績)三十七世孫”、康熙十六年海門秀才李于濤說,其《家乘》所記“三十四祖尚庵公諱綗者,偕幕府駱賓王匿邗東之白水蕩”(劉名芳撰《五山全志》卷七,清乾隆十四年刊刻)。

“白水蕩”又在哪里?據地理學者們研究,初唐時,長江口大大小小的沙洲,有兩塊較大而相靠近的沙洲,一曰胡逗洲,一曰東洲。唐時皆為鹽場。《新五代史》稱這里“本海陵之東境”。北宋《太平寰宇記》云,胡逗洲,唐代在舊海陵縣(今泰州市)東南“海中”,“上多流人,煮鹽為業”。以后兩洲長接大陸,北宋初始設有通州和海門縣。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二》曰:“白水蕩在舊縣(海門)。其地麕鶴萃數。唐駱賓王遁跡于此。”白水蕩即當時與胡逗洲靠近的東洲向海的地方(又一說古呂四鹽場,亦當時古海門縣境。)這里是江海交匯處,岸邊有大片大片的江蘆灘涂(鹽民搭房、煮鹽都用江蘆),是可以棲留的。兩洲成陸早的地方,經西來江水洗刷,已退去鹽堿,還可以農耕。因為是產鹽地,為搶鹽利,自唐至五代,自然是長江南北兩股政治勢力(浙西與淮南)長期覬覦,而又都鞭長莫及的地方。兩股勢力拉鋸的空白地區,也自然最宜逃生避難。

康熙《通州志·卷八流寓目》介紹說:

唐李綗本姓徐,其先曹州人。祖績輔高祖有開國功,封英公,賜姓命名。父敬業襲爵,會武氏篡逆,同李敬猷起義兵于揚州,不克,死之。綗偕幕府駱賓王隱名宵遁。賓王客死,綗實葬之……

最早志書記載駱賓王葬地信息的是明萬歷《通州志》。《志》曰:

正德九年(1514),曹某者鑿靛池于城東黃泥口,忽得古冢題石曰:(唐)駱賓王之墓。啟棺,見一人衣冠如新,少頃即滅。曹驚訝,隨封以土,取其石而歸。籍籍聞諸人有欲覺之者。曹懼,乃碎其石。嘗考賓王本傳,大(文)明(684)中,與李敬業共謀起義兵于廣陵,不捷而遁。通近廣陵而且僻。此豈證歟?然世所傳,謂其落發,偏游諸名山,今章服儼然,何也!豈嗣圣物革后,宥而弗罪,復迯于釋耶?抑人憐其才故厚其葬耶?(天一閣藏明萬歷刻本,卷八)

萬歷方志刻“成于萬歷丁丑(1577年)”。繼萬歷《通州志》后、熹宗朝禮部尚書朱國楨撰《涌幢小品》(開筆于1609年,完稿于1621年),及稍后南明郡人邵潛(字潛夫,1581—1665)撰刻《州乘資》等幾部書都原文轉錄于萬歷《通州志》。而朱國楨在沒有弄清通州與海門的關系的情況下,而在原句“城東黃泥口”前,誤植“海門”二字。

對于黃泥口駱墓的發現,南通前輩學者管勁丞(1896-1966)有《南通狼山駱賓王墓的真偽問題》文說:

掘地得冢的曹某系一農民,度必不知駱的身世。其取墓石以歸,不過與磚塊等視。等到事經傳揚,始恐因此招禍,遂碎其石滅跡。

一切都屬常人行動。他對駱墓,事先原無借以宣傳的希冀,事后反而怕為此惹是生非,依合理的推斷,他不會造意偽托,且亦無其需要。而黃泥口那兒,既僻在郊坰,周圍田園村舍,亦復不需要名人古墓來作勝跡點綴,更何況毫無歷史關聯,諒來,誰也不會憑空把駱墓偽托或附會在這里。比不上說它原葬狼山,倒還可以讓人從他的在西湖靈隱寺為僧上來聯想。我們肯定說,不存在偽托或附會的需要和可能。我們不能平白地懷疑它。(《江淮集》,P171)

這是應該合乎情理的分析。初唐時期,胡逗洲居住皆為“鹽徒”,無文化傳承。黃泥口又為荒野。年代一久,碑撲墳坍,致使賓王墓被湮沒、遺忘,自然而然。宋金、宋元交叉時,此處戰亂頻繁,至明朝正德九年(1514),由曹姓農民于城壕外東北郊黃泥口,掘地時無意間發現,是很正常的。自明正德九年(1514)發現駱墓,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劉名芳等人請州官董權文(字西崖)牽頭,隆重改葬于狼山,此中220多年間,黃泥口的駱賓王墓得到郡人的重視,康熙方志《宅墓》有載。

康雍時郡人邵干(字公木)著四首謁墓詩而發起唱和,得遠近文人唱和詩約兩百首,影響至大。參加謁墓唱和者中有個海門詩人李于濤,字霞綺、號雪崖,其和詩前有一長《引》曰:

濤,英公(李績)三十七世(代)孫也。三十五世祖德基公諱敬業者,起義揚州,討武氏不克。一時眷屬逃竄幾盡。三十四世祖尚庵公諱綗者,偕幕府駱賓王匿邗之白水蕩。久之,賓王客死崇川(即通州)。尚庵公具衣冠以斂黃泥一穴,表其墓曰:唐駱某之墓。載之家乘最詳。先大人(其父李兆星在明末崇禎后期曾任浙東兵備道副使)備兵寶婺,知義烏繡川溪亦有墓,特往禮之。其子孫述云:本墓實在崇川。后人追思莫措,故特為衣冠墓,以志不朽。(詩略)(見乾隆《五山全志》卷七;同見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二)

駱祥發教授在李于濤所著《雪崖外集》中也查到這篇詩序。他一方面肯定它的價值,同時又提出疑問:

自稱徐敬業三十五世孫的李于濤,說自家宗譜詳細記載駱死后“徐綗具衣冠以斂”,這也是李于濤自說,如果有現存的宗譜來證明,“終跡南通說”就能定性了。而南通缺乏的就是這一強有力的證明材料。

這的確是一個切中肯綮的問題。一位詩人做的詩序,自說八百年前祖宗是誰,做了什么事,還說是原于家譜,但要作為信史,就應同時有家譜的證明。

看來找出李于濤家譜,對于駱賓王終跡等問題也就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

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2021年3月,我在朋友介紹和帶領下,來到南通市通州區五甲鎮福利村19組李自平先生家中,看到了他家珍藏的《徐李氏家譜》。按譜中“排輩字氏”推算,藏主李自平當是唐徐懋功第四十九代孫。查看譜中后期字氏排列:于年為元吉、德發家則昌、友良自一中……“自”字輩正是明末清初李兆星(號左園)這一支之后。李兆星有七子,“于”字排行。李于濤為其第五子。應該說,該家譜正是前文提到的駱祥發教授希望南通能挖掘的清康雍時人李于濤的家譜。

該家譜現已朽蠧,疊起來有二尺來高。藏主自述,抗,家譜由其父藏于茅屋土墻洞中。十多年前家中蓋新房,才取出并專辟一室收藏。這也就是近百十年來,前輩學者沒有能見到的原因。家譜中有一些重復的殘冊、殘頁,也可見藏主的父親當年是有心人,將兄弟家當“爛紙頭”的家譜都珍藏了下來。我們當時拍了百十張照片,后來,我又多次與藏主討論,并承他幫助又陸續加拍,發來百十張資料照片,弄清了不少疑惑的問題,也證明了駱賓王終跡南通黃泥口的推測不虛。該家譜轉錄“舊譜所載”:敬業第三子李絅,卜隱白水蕩后,子性繁衍,終成大族,并由其子有珩公始“復姓徐”,傳至昭遠公旭、恢復“賜姓”。康熙《通州志》上《李絅傳》也說道:

中宗復位,絅赴闕下以言事忤當路,掛冠歸隱,二十四(代)傳至旭,仍復賜姓。世隸海門。

《家譜》卷二上,從絅起至旭共二十五代記載清楚:

(敬)業生三子,伯仲避入河南。惟三子絅隱居揚州白水蕩,海門之托居,所由始也。

絅為海門一世祖。二世名有珩(復改姓徐)、三世名爾大(登開元丙辰進士……擢中書舍人,乃顯父名)、四世名行(寶應元年登賢書)、五世名伯(果克堂構,授諫議大夫)、六世名肅如(未登仕籍)、七世名遠(作節度于河東)、八世名致(中元和進士,點翰林院檢討,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九世名屆(亦登進士第)、十世名直(授安南司理。其弟名宣,返歸祖籍,居山東兗州府)、十一世名是效、十二世名德經(知仙居縣尹)、十三世名惟允(天福丁酉舉人)十四世名義(建隆辛酉解元、關西兵馬都監)、十五世名澄之、十六世名佐、十七世名瑊(開封府通判)、十八世名泓(宋政和戊戌進士,官大理寺少卿)、十九世名與善、二十世名明止、二十一世名自正、二十二世名铏(寶慶壬子舉人,司農少卿)、二十三世名尊前(詹事府主簿)、二十四名居(至治癸亥經魁,授山西刺史)、二十五世名旭。

由于“先業時相著書,祀有征者”,到明初重修家譜時,“舊譜世遠紀煩,仍存宗支一圖”,因而譜中卷二還較完好地保留了自徐懋功(李績)至元末明初李旭等二十八代的姓氏、名諱、簡介、繡像等(以后各代立有傳);并列表記有自唐至清,何朝何年何人取得科名的人名及簡介等。同時,明朝以后,以李旭為后一世祖續修家譜,譜中卷七為《列傳》,各代主要人員記載更為詳細,此卷共64頁,也較完整。各代分支繁衍,又按支列表,雖殘破,但仍能看清旭之后各代世系,分布地點等情況,直至清咸豐年間。自稱英公三十七世孫的李于濤,譜中記為“后十世”,其父李兆星譜中記為“后九世”。

家譜中還清晰記有,明朝初期舊海門縣境頻遭潮患(逐漸坍入大江),昭遠公旭之孫甫敏公宏福兄弟四人家中,幾乎全部遇難,“家乘、田園盡失”,僅宏福(時在山東)與其兄宏祈之子繼聞(在縣庠序)逃過一劫。

家譜卷七《甫敏公傳》中說,宏福與其胞弟宏戩曾因“充商賈”,貿易花、布、大棗而出入“江浙至山東之曹州”,并與“山東曹州主徐姓”認宗同祭。同時讀到曹州徐姓族譜,亦有“自懋功公四世以下,某人入揚州之白水蕩”的記載。且由宏福撫養大的侄子繼聞后來“入籍山東曹州,二十二入泮,成化丁酉登賢書(舉人)”。同時,宏福在災后收養族侄李邦憲于嘉靖二十二年中進士任大竺知縣,嘉靖《海門縣志》也有記載。

宏福在明成化前“訪宗詢族”;“赴曹州溯宗支、敘譜系”,“編成一佚,而家宗遂傳”。宏福之后,族譜大約在嘉靖年間由后五代及六代孫作過續修。之后在萬歷甲申年(1584)由后七代孫李琢等四人為主,開始根據先譜殘本(所剩什之七),歷十數年大修一次;又后在明朝崇禎末年至清順治戊子年(1648)重新補修一次;在乾隆戊寅(1794)至嘉慶己未年(1799)又是“九房合議”“仿前者清錄,后者續編”大修一次;再后在道光至咸豐年間補修一次。尤其譜中還記載了明朝海門縣遭遇倭患、潮難之后,徐李氏各族各代各房多次播遷四鄉的具體住地與人物傳記等等內容,頗有史料價值。

《徐李氏家譜卷七列傳》中的《絅公傳》中記載:

父敬業……武氏篡逆,同昭信都督敬猷起義兵于揚州,不克并死之。一時眷屬逃竄幾盡。絅偕幕府駱賓王宵遁邗東之白水蕩。事詳唐史。隱名復姓,依僧舍。賓王客死崇川,葬通州城東黃泥口。

列傳明確說:“以上俱系(后)七代孫臥龍創修舊譜所撰。”臥龍者,李琢也。萬歷家譜參修者之一。李琢有言:“琢承家三十余世,卷帙逾寸。略者或遺其諱字,詳者至繁之數百言。焚刼所剩,缺失什三”,“萬歷紀年十有四載丙戌司歲仲冬既望之明日,檢先譜計舊本三卷……跪受于先人”,“先君子志勤集輯……昭遠公以前為圖一卷,以后者為籍二卷”。由以上文字可見“昭遠公旭”之前共二十八世資料是萬歷之前先輩留下來的,并由李琢之父祖輩“去煩就簡,集成一佚”。由此推測,家乘關于賓王客死崇川的記載可能早于萬歷《通州志》。

家譜卷二第七頁中為李絅繡像配短語:

公諱絅,敬業公三子。因父討武氏未克,命復徐姓。遂遁隱海陵白水蕩。逮中宗復位,召復英公原職。系前四世。

這里已明確記有“白水蕩”字樣。在李絅繡像旁有明嘉靖禮部右待郎崔桐(字來鳳)(1478一1556)題的《贊》,前兩句云“武氏先期克,同僚夜遁逃。”,此處之“僚”,我們推指駱賓王,應該是合理的。

嘉靖五年(丙戌1526)崔桐的序里,有這樣的一段話:

又考譜首所載兗邑、江夏各為分衍,因是益識先世之源遠流長……

而譜譜相承的各時期修的家譜前言、總記中,多處看到有這樣的話:

(敬)業生三子,長屏入河南之江夏郡,次歸山東原籍(兗邑曹州)。惟三子絅同賓王宵遁邗東之白水蕩……

崔桐是海門人。從族譜中看,崔氏家族與徐李氏家族也有姻親關系。當年崔桐作序前,見到過這些“譜首”語,才有所“贊”。此序作于公元1526年,于正德九年(1514)黃泥口農民發現駱墓之后十一年。

各代續修家譜的“首記”中還有多處記有駱賓王信息,此不一一枚舉。可否說《徐李氏家譜》為“駱賓王終跡于黃泥口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材料”?我們以為,至少是可以聊備一說也。

(作者系南通市文聯原副主席、作協主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热99精品视频| 黄色网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视频一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成年人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激情亚洲|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五月激情综合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特一级毛片|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人人视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日本久久网站|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一区免费看|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日韩在线1| 毛片久久久| 看国产毛片| 亚洲精品va|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亚洲天堂成人|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av色爱 天堂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第一页亚洲| 欧美成人免费| 在线色国产|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日本www| 伊人91视频|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999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