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觀明 陳澤藝


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綜合思維是新課標四大地理核心素養之一,也是地理學的核心思想,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其中要素綜合對學生來說是最常見也是較難應用的。其實古人的樸素辯證思想中就蘊含了要素綜合的智慧,如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與地理核心思想契合,二者的結合有其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
一、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地理淵源
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孕育于地理環境中,是古代勞動人民對身邊地理環境的本質認知的高度概括。最早的陰陽五行觀念就是源于古代勞動人民對“日照強度隨時空變化而變化”這一客觀實際的偉大發現[],同時東、西、南、北、中五方及金、木、水、火、土五材觀念也是殷人通過觀察自然地理環境獲得的樸素認識[]。“陰陽”最早見于《易經》,?“五行”最早見于《書·洪范》,原文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隱約的認知到系統的概括表述,陰陽五行被人們從地理環境中抽象出來,形成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天人合一的古今內涵存在爭議,其中一方觀點認為生態平衡是被賦予了的新的內涵,改變了天人合一的本質意義[]。另一方觀點認為人與自然和諧是其本質意義,后來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才給天人合一賦予了政教倫常的意味。無論天人合一古今內涵如何變化,都離不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層內在意義。天人合一思想在對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思辨中形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地理學中人地關系的核心思想,也契合了新課標中的人地協調觀。
這兩種哲學思想孕育于地理環境中,又不斷運用于解釋地理環境。陰陽第一次被明確用來解釋自然運動是在《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伯陽父認為地震發生的原因是陰陽二氣“失其序”,這是古人首次用地理環境孕育出來的哲學思想解釋自然地理現象。
五行說在發展過程中,把五行和五方(東、南、西、北、中)?、五氣?(風、熱、燥、寒、濕?)、五色(青、赤、白、黑、黃?)、五時?(春、夏、秋、冬、長夏)、五音(?角、征、宮、羽?、商)、五味(酸?、苦、甘?、辛?、咸?)等相配,其中與五方和五色的相配就體現了地理環境對其的影響。例如,五行配之五色即參照了中國土壤的分布。萬國鼎先生認為,我國實際土色的分布和五行與五色的相配大致相符,他說:“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陜西與河南是黃土區域,南方有紅壤,北方有黑色灰化土,都很明顯,西邊有鹽漬土,干燥時土壤表面呈白色,?西北大面積的沙丘、灰鈣土、漠鈣土等顏色也較淺,東方濕潤土現青灰色,也還勉強說得通。也許古代創建五色方位的時候,是參照實際土色的分布的。”[]這些都說明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本就是一種宏觀的地理哲學,具有現實依據。
“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從地理中來,卻很少到地理中去,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更是杳無蹤影。本文欲在分析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與自然環境整體性的理論結合的基礎上,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節為例,闡明其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二、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與自然環境整體性的理論結合
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兩個經典哲學理論的極簡釋義,歷經千年發展,其內涵已得到極大地豐富與延展。本文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一節為例,說明以上兩個哲學理論與地理教學的理論融合。
自然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既然五行可與五方、五色相配,那么五行與自然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之間也會有相通之處。地形配金,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地勢地形可產金子;生物配木,木為植物,食物鏈之生產者,生物之始者;水配水文,真實自然;氣候配火,人之于氣候最直接感受為氣候主要要素之一氣溫,且降水的發生之根源亦是受熱之差異;土配土壤,水到渠成。五行相生,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自然環境要素間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五行相克,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五行相生相克,渾然一體,即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系統所具備的整體功能。
天人合一思想內涵指出,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與人都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且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因此,五行與自然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自然可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結合。首先,把人居于陰陽五行(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中央,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又使“人”與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其次,把天置于人與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頂部,天為地球宇宙,人與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為地球表層中的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最后,形成五行加上天人構成的“六行地理綜合系統”(見圖1)。該系統為空間化的五維(加上時間維、演化機制維)地理系統,是地理學研究和學習的系統對象,既有地球科學的高位指導,又落腳到地球表層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由此可見,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與地理的結合不僅能輕松聯系自然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更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性,是進行區域認知和空間表達的有力視角。
三、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的教學應用
筆者將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與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結合,構建“六行地理綜合系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是指學生在分析地理問題時,首先考慮“天”“人”二者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其次,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最后,結合“天”“人”與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綜合分析并解決地理問題。通過該分析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運用科學、靈活且結構化的思維方式,整合地理學科知識,從多角度分析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系,還能培養學生闡釋地理現象、提出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同時,學生還能結合“六行地理綜合系統”圖,建立地理學科基礎知識體系。
其實,“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在地理教學中也有跡可循。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章節安排為:第一章學“天”——行星地球;其次分章節分別學習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氣候、水文、地形、生物、土壤,新教材中增加了植被和土壤,即體現了該分析方法的結構,且每一章都會討論人類與該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響;最后總結性地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筆者認為新教材必修一應保留“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一節,出于難度考慮可依舊刪去“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因此,“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不僅有極強的理論意義,更是一種整體性的地理思維方法,有著極強的實踐價值。本文以2018年4月30日“山西呂梁的山體滑坡”事件為例,說明“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在分析和解決具體地理問題時的應用。
2018年4月30日4時57分,山西呂梁離石區棗林鄉彩家莊南溝發生山體滑坡,共有九人遇難。離石區位于晉西高原,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質構造以斷塊為主體,且水網密布。附近是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久興磚廠,近年來村民又在邊坡上植樹,但成活率不高。當天天氣晴朗,并沒有發生強降水。請分析此次災害發生的原因。
按照“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的分析順序,首先考慮天文因素:該因素時間尺度較大,且滑坡前并無發生隕石撞擊破壞山體等驟發事件,故可排除。其次,考慮人為因素:久興磚廠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斷續取土切坡,邊坡坡度增大,不穩定性增加;當地村民在邊坡上植樹澆水[],增加了邊坡的重力。最后,考慮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該地地處黃土高原,黃土發育,孔隙多,孔洞大,具有極強的濕陷性,易被風力流水侵蝕,形成潛在的不穩定體;植被稀疏,保土能力差;晉西高原溝谷成樹枝狀發育,在大自然的切割下,水系發育,水網密布,滲透黃土巖石,成為重要的致災因子;離石區地質構造以呂梁——太行斷塊為主體,其間褶皺和斷裂較為發育[],節理發育,易被風化侵蝕。滑坡當天天氣為多云,無強降水發生,所以惡劣天氣的誘發是不存在的。如此,依據“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便可將山西呂梁山體滑坡發生的物質條件和動力條件抽絲剝繭,逐一分析出來(見圖2)。
四、結語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作為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科學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也為地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筆者基于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提出的“六行地理綜合分析法”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將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融入地理教學中,不僅能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能幫助學生厘清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結構,通過該分析方法鍛煉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地理綜合思維,對人地關系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更好地分析解決人地問題,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