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地理作為一門探索自然與人文現象的學科,對于解釋地理現象的產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對教材中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區域認知和提升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地理“反?!爆F象的實踐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對地理“相?,F象”具有強烈興趣,但缺乏對教材中“相?,F象”的總結歸納能力和對生活“反常”地理現象進行解釋的實踐能力。如果在地理教學中引用地理“相?,F象”進行教學,對于實現課程標準,進行生活化情景教學,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地理知識;生活現象;相?,F象
一、研究背景
在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核心素養作為中學生必備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能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四個主要方面。而目前高中地理學習主要是針對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極少關注地理知識中的“相?,F象”和生活中的“反?!钡乩憩F象,部分學生無法對生活中地理現象進行合理解釋,還有部分學生缺乏地理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由此可見,學生在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等方面培養不足。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地理知識中的“相?,F象”和生活“反常”地理現象的關注,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較大幫助[1]。其次在近幾年高考中,生活中的“反常”地理現象與教材中地理“相?,F象”即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作為高考熱點,在考試中頻繁出現,也是學生出錯率較高的題,掌握地理知識中的“相?,F象”有利于準確判斷地理高考趨向,對復習備考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二、“相悖現象”概念界定
地理“相?,F象”指看似矛盾,其中又存在著內在必然聯系的地理現象,即看似相悖,實際不相悖,能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解釋。在地理知識中表現為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在生活中表現為“反?!钡乩憩F象。例如:青藏高原較強的年太陽輻射總量與寒冷的氣候之間的關系[2]。
三、高考中常見地理“相?,F象”典型案例闡述
1.地理教材中“相?,F象”即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典型案例闡述
分布區一: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中美地峽東部在氣壓帶與風帶單一因素影響下本該是熱帶草原氣候卻在綜合因素影響下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成因:緯度低,氣溫高;東北信風或東南信風從海洋上帶來暖濕氣流,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暖流對沿岸的增溫增濕的作用。
分布區二: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在氣壓帶在單一因素影響下本該是熱帶雨林氣候卻在綜合因素影響下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成因:雖然緯度低,氣溫高,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但由于東非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與降水比同緯度低,不能達到熱帶雨林氣候標準,所以成為了熱帶草原氣候。
分布區三:?青藏高原是我國年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區,在太陽輻射單一因素影響下本該氣溫較高卻在其他因素影響成為我國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成因:由于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弱,所以白天太陽輻射強,而空氣稀薄,水汽含量少,大氣逆輻射弱,大氣保溫作用差;風速大,不利于熱量積累和保持,氣溫低[3]。
2.生活中地理“相悖現象”即生活中地理“反常”現象典型案例闡述
分布區一:2020年11月17日,四川瀘州古藺冬季本該低溫,卻出現了35.8℃高溫。成因:當地受干熱風加上地形影響,產生了焚風效應,氣流下沉增溫。
分布區二:2019-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病毒以極快的速度傳播。除了病毒本身具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之外,爆發期正處于春節期間,人口流動量大,交通便利,人口的快速流動加快了病毒傳播速度。
分布區三:2009年7月22日,太陽從圓變缺,白天突然變成黑夜。成因:日全食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對于地球上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于太陽前方,來自太陽的部分或者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太陽呈現的是一部分或者全部消失。
四、調查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四川某中學5個班的246名學生,調查內容涉及對地理“相悖現象”的興趣程度,對教材中地理“相悖現象”掌握狀況,對生活中“反?!钡乩憩F象關注度和解釋能力調查等方面。共發放問卷246分,收回有效問卷246份,問卷有效率100%?。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以下問題。
1.大部分學生對地理“相悖現象”具有較強的興趣
問卷顯示比較喜歡和一般喜歡的學生占全部的77%,不喜歡的僅占23%,可以得出大部分學生對地理“相悖現象”具有較強興趣。
2.學生整體上對教材中的地理“相悖現象”即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掌握欠佳
問卷顯示掌握一些和不知道教材中的地理“相悖現象”的學生人數占66%,只有34%的學生掌握大部分,可以得出一半以上的學生對非地帶性分異規律掌握欠佳。
3.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相悖現象”即“反?!鄙畹乩憩F象缺乏關注,且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的能力不足,地理核心素養有待提高
問卷顯示能發現生活中的“反?!钡乩憩F象且能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的學生僅占10%,能發現不能解釋和不能發現也不能解釋的占90%,可以得出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有待提升。
五、調查結果與原因分析
根據對地理“相?,F象”的興趣程度,對教材中地理“相?,F象”的掌握狀況與對生活中地理“相悖現象”的關注和解釋能力的調查統計整理的數據,我們再次對數據進行分類處理,把程度最高的“比較喜歡”、掌握大部分、能發現且能解釋作為A類,把程度次之的“一般喜歡”、“掌握一些”、“能發現不能解釋”作為B類,把程度最低的“不喜歡”、“不知道”、“不能發現也不能解釋”作為C類。通過圖1我們會發現從“比較喜歡”到“能發現且能解釋”的A類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從“一般喜歡”到“能發現不能解釋”的B類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從“不喜歡”到“不能發現且不能解釋”的C類人數呈上升趨勢,充分說明學生對教材與生活中的地理“相?,F象”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但運用知識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低,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中學生存在的上述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學生地理知識學習量相對較少,儲備不足;第二,教師較少進行生活化情景教學,學生缺乏建立所學知識與生活現象聯系的能力;第三,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不足,教師教學中往往采用直接講授法,以傳輸知識為主,學生思考較少,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第四,中學階段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缺少戶外考察,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親近自然與探索自然機會較少。
六、中學地理教學中引用或關注地理“相?,F象”的作用分析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引用地理“相?,F象”對提升課堂質量與學生地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課堂導入,可以創設情境,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關注度;第二,穿插在課堂中可以承上啟下,打破傳統“滿堂灌”的上課形式,豐富上課內容,提升課堂內容的趣味性;第三作為課后思考,可以在知識上形成強烈反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鞏固課堂知識,豐富地理知識儲備;第四,有利于實現生活化情景教學,學生活學活用,在生活中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體驗地理知識,培養地理觀念,感悟地理之美[5],增強地理的區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第五,熟練掌握教材,前后知識形成聯系,準確把握區域地理中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易考點與易錯點,提高復習備考效率;第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與地理核心素養的關系密切,生活中的地理“相悖現象”可以作為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借助鄉土資源培養地理核心素養[6];第七,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讓學生善于從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地理現象,避免從單因素,單方面進行分析,鍛煉邏輯思維,提升地理分析能力;第八,正確分析自然現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養成尊重自然、欣賞自然與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六、結論
地理“相?,F象”廣泛存在于教材和生活中,它不僅是高考命題熱點,也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地理“相?,F象”的關注不僅適用于高考,更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實用之舉。
參考文獻
[1]?王浩宇,趙自勝.?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與興趣培養[J].?地理教育.?2019(03):?4-7.
[2]?張創業,丁德潛.?地理知識中“相?,F象”教學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8(Z2):?11-12.
[3]?陳家定.?中學地理學“異常”現象成因剖析[J].?海峽教育研究.?2012(01):?77-78.
[4]?明春.?讓地理教學藝術生活化[J].?地理教學.?2011(13):?39-41.
[5]?侯劉起,李帥.?基于鄉土資源的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J].?地理教學.?2016(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