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苗 廖三紅




摘??要:2019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二冊封面各為一幅航空圖像,本文從地理學的角度對兩幅圖像所在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逐一進行解讀。
關鍵詞:封面;圖像;解讀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第一冊、第二冊與師生見面后,新教材入眼的第一感受是封面圖像的地理味濃厚。除了教材書名外,兩冊教材封面各為一張航空圖像,圖像中均有一條曲流縱貫。只有影像信息,沒有任何其他的文字信息和熟悉的地理標志。手捧教材,師生們的第一疑問便是這兩條河流的名稱叫什么?然后引發一系列的地理探究:圖中河流在什么地方?曲流是怎么形成的?圖示區域是什么樣的地理環境?為什么要選這兩幅圖作為兩冊地理課本的封面?師生們對這些問題興趣濃厚,通讀對封面圖像解讀,激發師生對封面及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探究。
一、封面圖像主題的對比解讀
一張圖像或圖片,都有一個圖像主題。把兩冊課本放在一起,兩幅封面圖像的主題一目了然——河流,因此,對兩幅圖像河流進行對比解讀(表1)。
二、第一冊封面區域的地理環境解讀
1、阿拉斯加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冊封面圖像區域位于美國阿拉斯加州,美國阿拉斯加州自然環境的顯著特征是緯度高,氣候寒冷。自然環境各要素受其影響表現的相應特征是:高緯和高海拔地區多冰川,地貌受冰川作用影響強烈;河流封凍時間長,出現冬季斷流;植被以針葉林、苔原為主(動物具有耐寒特征);土壤發育差,凍土廣布。但曲流流經的阿拉斯加中部的育空高原在第四紀大冰期時,其中、北和西部(包括封面圖示區域)并未受冰川侵襲。因為冰川的形成需要兩個基本條件,即氣溫常年低于0℃,要有足夠的降雪存留。育空高原位于極圈附近大陸內部,南部和北部都有高大山體阻隔,氣候大陸性強,降水不足以補給冰川發育。第四紀大冰期,雖然氣溫低,因大陸性強,降雪少,沒有形成冰川。
2、切割高原蝕余山的形成
切割高原是指被河流切割很深的高原。封面圖像區域所在的育空高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布魯克斯嶺和阿拉斯加山脈之間,為典型的切割高原。地表由中、古生代巖層組成,平展或波狀起伏,間或隆起蝕余山塊,并隔以寬廣的堆積盆地或谷地(圖1)。地質歷史時期,太平洋板塊密度較大的玄武巖沿著阿留申海溝俯沖到北美洲板塊之下,北美板塊受擠壓隆起形成山地和高原。由于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削高填低,堅硬巖體組成的山地被侵蝕后剩余部分形成蝕余山,谷地堆積成寬谷或盆地。
3、高原曲流的形成
阿拉斯加地域寬廣,加之地勢起伏很大,導致州內氣候多樣。南部沿海屬于溫帶海洋氣候,極地平原屬極地氣候。阿拉斯加的河流多發源于阿拉斯加山和布魯克斯山,冰雪融水豐富。而河流都是塑造地貌的能手,在阿拉斯加中部地區,冬季氣溫低,大部分結冰,流量極小,春末融雪時流量就會大幅度增加。由于大山環繞,氣候涼爽,蒸發較弱,水量豐沛,阿拉斯加中部地區發育了成千上萬道河流水系。通過河流的侵蝕作用,在寬闊的谷地,地形相對平緩,側蝕作用形成曲流。可以說阿拉斯加的水系對當地曲流地貌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三、第二冊封面區域的地理環境解讀
1、長安鎮的自然地理環境
第二冊封面河流流經地為廣東東莞長安鎮(和深圳寶安區一部分)。長安鎮地勢北高南低,靠山面海,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臺地、沖積平原和灘涂、海域。由于臨海,所以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夏季偏涼,冬季偏暖,年平均氣溫22.2℃,年平均降水量1778.7毫米。但也常受臺風、海潮、暴雨、干旱和寒潮的侵害。長安鎮河道水流平緩。
2、侵蝕臺地與城市化
長安鎮的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即封面圖像左側顏色較深部分。
向南侵蝕丘陵海拔多數為50—150米。侵蝕臺地散布在沖積平原之中,常與侵蝕丘陵相鄰,相對高度一般5—30米,海拔高度10—52米。后因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眾多臺地被平整為階梯狀,上有建筑物和道路,圖像中城市建筑分多位于臺地地形上。
南部平原分為兩類,一類是沖積平原,由發源于山地的眾多河流挾帶泥沙向南流動沖積而成。另一類是三角洲平原,位于沖積平原以南至海岸線,由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動力所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平原海拔一般在0.6—1米。
3、長安鎮位置與人文環境特點
長安鎮隸屬于廣東省東莞市,位于東莞市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港和濱海灣新區。G107國道、S358省道、廣深高速、虎崗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縱橫貫通全鎮。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區域面積98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常住人口66.2萬,其中戶籍人口4.8萬;旅港同胞3萬多。2019年,長安順應大灣區發展潮流,首次提出建設“灣區智造之都?魅力品質長安”,全鎮GDP實現760億元,位列2019年度全國百強鎮第六位。
四、教材封面圖像選取之理由“猜想”
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共二冊,第一冊主要內容為自然地理,第二冊主要內容為人文地理。教材封面為教材內容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窺探教材內容之“一斑”。第一冊自然地理教材選用一幅自然地理航空圖像,第二冊人文地理教材則選用一幅城市人文地理航空圖像,兩幅圖像與教材的主要內容相吻合。更為巧合的是圖像中各有一條曲流經過,且曲流的走勢流向均相似。兩冊教材封面圖像的選取,可以說既有地理味,是教材主要內容的反映;又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師生對教材內容的探究興趣。兩冊教材封面放在一起,達到了異曲同工、畫龍點睛的效果。
在對封面圖像的探究過程中,我還了解了衛星像片與航空像片的區別,(如圖3,圖4)。
衛星圖像在同一圖像上的地理事物縮放比例基本一致。而航空像片一般分辨率較高,影像清晰而且細致,反映的地物也較豐富,而且它屬于中心投影,圖像上的地理事物有近大遠小的特點。這也就是我判斷封面圖像為航空圖像而不是衛星圖像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