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英





【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前一句是基礎,后一句是目的。課標要求將學習落實在地圖上,主要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可以模式化,以加強對規律的把握;對洋流的成因不必系統學習,對洋流名稱不必記憶。
【教材分析】
本節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一節水循環的內容,開啟下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內容,本節課的教材主要介紹了洋流的運動,體現了物質的運動和能量交換,通過海水的運動,影響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從而對地理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為后面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資源和災害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情分析】
1.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之前幾節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已初步掌握了海陸輪廓分布、氣壓帶和風帶、季風、水循環等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2.高一的學生缺乏系統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讀圖分析的能力相對較差,加上于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不夠,在學習中常會感到無從下手,學生普遍覺得本節課較難學。因而在課堂上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啟發,創設情境,讓他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體會由感性認識逐漸過渡升華到理性認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養成自主學習和動手參與的習慣。
【學科素養目標】
人地協調觀:認識洋流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綜合思維: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認識地球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對地理
環境的影響。
區域認知:能夠形成從洋流與地理環境關系視角認識洋流的區域氣候、生
物、航海、污染影響。
地理實踐力:觀看主要漁場捕魚圖片,使學生對漁場差異充滿好奇。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洋流的成因,全球洋流的分布規律。
2.教學難點:全球洋流的分布規律及畫法。
原因:全球洋流模式圖和其分布規律,首先是要結合世界地圖分析,我們的高中生雖然在初中已經開始接觸地理知識,但是世界地圖這方面的知識還是比較欠缺。全球洋流模式的規律總結是要在氣壓帶風帶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氣壓帶風帶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教材處理】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并詳細地介紹了洋流的概念、分類、影響因素及各洋流的形成原因。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即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淡化課文關于各洋流成因的內容,并弱化關于洋流模式的第二個活動,因為課標的要求是“歸納”而不是“理解”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實驗活動法、分組討論法、導學案教學法、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思路】
實施教學活動時,我會充分利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先利用這幅圖讓同學們靠觀察總結并對圖進行簡化完成洋流模式圖。洋流模式圖完成之后,通過對這兩幅圖的分析,最后總結出全球洋流分布的規律。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問題情景導入1:展示《泰坦尼克號》圖片,冰川產生于極地地區,而紐芬蘭地區位于中緯度地區,造成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冰川是怎么到達紐芬蘭附近的?
問題情景導入2:哥倫布第一次去美洲時,向西橫渡大西洋,經過37天,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第二次去,繞了一個大圈,是順著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時才向西橫渡大西洋,卻只花了20天。為何第二次繞了一個大圈時間卻短,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總結轉承:是海水的運動,海水的運動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今天和同學們學習海水運動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形式——洋流。(板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首先是出奇制勝,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新課展開
一、洋流的定義
多媒體展示多幅圖片,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水運動。為學生講解海水運動的形式有很多,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洋流。進而轉承引出洋流的概念。
提問:那么洋流的概念是什么呢?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洋流。
注意關鍵詞:常年???穩定?????沿著一定方向????大規模
理解突破:在講解洋流概念的時候可以結合字面意思,洋流——海洋中的河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
二、洋流的分類
1.?洋流的性質分類
展示四幅等溫線示意圖
以圖表導學法降低教學和學習難度,結合圖片總結歸納洋流的性質。
師生歸納:寒流:水溫低海區→水溫高海區,高緯→低緯
暖流:水溫高海區→水溫低海區,低緯→高緯
預期目標:學生學會并能夠判斷洋流的性質。
洋流與等溫線的關系:
①暖高寒低:暖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高緯度海區,
寒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凸向低緯度海區
②凸向即流向:洋流流經海區等溫線凸出方向即為洋流流向。
③低來寒,高來暖:即由低溫海區流向高溫海區的洋流為寒流,反之為暖流。
判斷練習:在講解完洋流性質之后立即配以課堂知識練習,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個相對的概念,只能體現大多數洋流的規律。
實驗活動探究影響洋流的因素
實驗準備:一透明容器水、茶葉若干
實驗過程:用吹風機吹動水杯里的茶葉運動,觀察水的運動方向規律?
把水的運動軌跡畫在導學案上。
過渡:實驗中用吹風機吹向水面,觀察水流動方向與風向應該存在何種關系?
2.洋流的成因分類
(1)風海流
實驗中的風一吹動,茶葉就跟著流動,正所謂無風不起浪,這種盛行風的吹動下形成的洋流叫風海流。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表層海水帶動深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也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
形成過程:
(2)密度流
播放地中海與大西洋海軍視頻
含義:相鄰海域因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海水密度差異,引起海水的流動而形成的洋流。以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最為典型。其中底部:密度大流向密度小;表層:密度小流向密度大。
實驗中A處表層海水帶走,相鄰海區的海水來補充,這樣的洋流叫補償流。
由風力和密度差異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區海水減少,相鄰海區的海水便會流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補償流。補償流分為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垂直補償流又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各大陸信風帶控制下的大陸西岸因盛行離岸風往往形成上升流,如秘魯寒流、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加那利寒流等。
三、洋流的形成因素
實驗探究——洋流的形成因素
實驗活動
實驗準備:一透明容器水、茶葉若干
實驗過程:用吹風機吹動水杯里的茶葉運動,觀察水的運動方向規律?并思考問題。
思考:
1、水能運動的動力是什么?
2、為什么有些水的運動方向和風向不同?還受什么影響?
得出結論:盛行風(主要動力)——使其動
陸地形狀——使其阻
地轉偏向力——使其偏
過渡: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洋流的分布與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密切相關。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
四、洋流的分布規律
(1)問題探究攻克本節課的重難點——世界洋流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a、展示地圖,設疑導入
引導學生觀察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在適當的引導之后提出問題:海洋中的洋流是不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呢?給學生一定的考慮時間。
b、在導學案上進行作圖,畫出空白的地球理想模式圖,如下圖,并讓學生在圖中畫出全球的風帶和氣壓帶,并填寫六個風帶的名稱。
c、風帶畫好之后,給與學生一定的提示,結合風帶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律。
過渡: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一起來探究現實中的洋流分布規律。
d、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結合導學案歸納全球洋流的分布規律。將全球的洋流分成三大組即:以南北緯30度為中心的洋流,以南北緯60度為中心的洋流和北印度洋的洋流。再將班級的學生在地理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劃分為三大組。
第1組同學:問題探究1——觀察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看看兩個海區洋流運動方向有什么差異?大洋東西岸洋流有何特點(暖流還是寒流)?
第2組同學:問題探究2——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在南半球呢?
第3組同學:問題探究3——在北印度洋,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
提示:對比分析洋流運動的方向、東西岸的洋流性質差異。
各組明確自主學習的任務和范圍,增強目的性,使自主合作學習落實到行動上。
培養學生的觀察對比能力,并掌握歸納的一般方法。
活動步驟:
活動步驟
實施方法?及?預期目標
①標出該大洋洋流運行方向
以“8”字模式法,引導學生得出其運行方向規律;
②標出該大洋各洋流名稱
引導學生速記洋流名稱,并能夠上臺演示指明;
③給不同性質的洋流上色
以太平洋為例,引導學生給該大洋東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藍色調”,暖流上“紅色調”,從而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類比其他幾個大洋,觀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規律。
④最后由各小組派代表反饋討論結果,利用數碼站臺展示繪制成果,教師點評。并綜合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走下講臺深入學生,可做適當的提示,各組派代表匯報結果,教師對各組情況進行點評。教師作為幫助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學會學習。
e、歸納小結:各組根據學法指導歸納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規律,并在圖中畫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簡單模式圖。
小結:風吹洋流走,遇陸分兩頭,順著畫成環流。
●南北半球中低緯度環流(以副熱帶海域為中心):
方向:北順南逆,4支洋流構成,
大洋東岸是寒流,
大洋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以副極地海域為中心):
方向:逆時針,3支洋流構成,
大洋東岸是暖流,
大洋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中高緯度形成西風漂流、南極環流。
●北印度洋是季風環流——夏順冬逆。
聯想記憶??突破難點
巧記全球洋流分布規律:北半球“8”字型,南半球“0”字型,別忘赤道逆流。
3、課堂總結:
一、洋流
1、定義
2、性質分類:
暖流(從較低緯流向較高緯的洋流)
寒流(從較高緯流向較低緯的洋流)
3、全球洋流規律總結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中低緯度環流:北順南逆,東寒西暖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中高緯度環流:北逆南無,東暖西寒
(3)南極大陸外圍,形成西風漂流和南極環流
(4)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回顧導入的問題并解決,前后呼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板書設計:
5、課后作業:繪制全球洋流模式圖并總結全球洋流的分布規律圖。
6、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既新奇又有一定的難度。兩面性很強,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這部分知識會感受到洋流帶來的樂趣,答題也比較輕松。但是如果一旦上課沒有聽懂那么洋流問題將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因為它不僅是這章的重點,還是整個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這點出發,我在課堂的一開始就采取問題情景導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學生的眼球,同時也帶入了知識點。由于洋流的成因是本節的難點,故用平時生活中的泡茶事件,簡單明了地分析了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的形成過程,化難為易,體現了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這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四大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地理實踐力理念。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世界洋流模式圖。以分小組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師生共同努力總結出這節課的精華。課堂練習部分本著選重不選難的原則,講這節課的重點以題目的方式展示出來,如果太難容易打消學生剛建立起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