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胡恒釗
摘? ?要:農村中學生是未來建設美好鄉村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指引,就需要做好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培育工作。當前中學生面臨城鄉意識發展異化,鄉村歸屬感缺失,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脫節,家庭傳統教育與鄉土情懷割裂,鄉村振興使命感不強的現實困境。對此,學校教育需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提升中學生的鄉土文化歸屬感,優化教育資源供給,重塑中學生的鄉村價值認同,強化鄉村家庭教育,以增強中學生的鄉村振興使命感。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鄉土文化;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6-0061-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為鄉村的發展振興提供了宏偉的頂層設計。由此,鄉村振興的價值被重新審視,在新時代發展征程中有了新的更高定位,成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與此同時,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人才離不開教育,要切實做好鄉村人才回流,從而從根本上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農村中學生在鄉村振興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做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對鄉村人才回流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學校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階段,因此,推進農村中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方能讓鄉村振興這一跨時代戰略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綻放光彩。
一、鄉村振興中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的概念闡釋和時代價值
(一)鄉村振興和鄉土情懷概念闡釋
鄉村振興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農村的新發展理念,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是生產上產業興旺、生活上生態宜居、文化上鄉風文明、發展上治理有效、經濟上生活富裕,這也是緊緊圍繞當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的鄉村發展方向,同時也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愿景目標。總體而言,鄉村振興可以從五個維度定義,生產上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生活上打造宜居宜游生態鄉村;文化上移風易俗,充分展現鄉村新時代新風貌;發展上重視人才回流,做到人才培育“走出去,引進來”;經濟上注重城鄉結合,保證鄉村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鄉土情懷顧名思義是人在情感上對鄉村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喜愛,以及對家鄉故土的精神寄托。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從不同角度表達著自己的鄉土情懷,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鄉語記憶,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鄉土思念,亦有“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鄉愁離續。新時代視域下學生的鄉土情懷除了與鄉村有不可割舍的鄉情寄托外,更應該知農愛農,用新時代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價值標準來支援鄉村建設,讓精神上的喜愛通過自己的努力轉化為現實的幸福,并依托鄉村振興背景實現情感與現實的共融。
鄉村振興與鄉土情懷雖然是兩種界定,但是結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這個時代指引,二者不可割裂、相輔相成。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培育,在當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時刻所凸顯的時代價值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二)鄉村振興中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的時代價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村振興是一個高瞻遠矚的綜合戰略,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要的人才。學校教育要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引導學生建立“識大勢”的格局意識,就需要教育學生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人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應借助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潛移默化地培養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引導中學生樹立“知大任”的價值觀,讓農村中學生真正理解農村教育的初衷不是為了擺脫農村,而是為了學有所成建設自己的家鄉。
二、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缺失的主要原因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是農村中學教育的主要內容,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將鄉村振興和農村中學教育有機結合,縱向分析當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缺失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才能行之有效地在農村中學教育過程中厚植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
(一)城鄉意識發展異化,學生鄉村歸屬感缺失
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鄉村與城鎮在經濟、文化、衛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在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下,鄉村農民思想相對封閉,即使借助新聞媒體了解城鎮生活,也長期停留在對影視素材所勾勒描繪的城市生活淺層次的表象認知上。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務工風氣盛行,進城務工成為農村耕作者了解城市生活本質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務工人員思想認知和文化水平有限,務工多以體力勞動為主,這只能促進其個體經濟上有所好轉,并不能真正助力鄉村振興。與此同時,接踵而至的農村“空心化”問題日趨凸顯,“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農村“空心化”問題直接沖擊了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中學教育,致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現代化教育脫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割裂,從而為農村中學完成德智體美勞的教育使命增加了阻力。
當前“部分的鄉村文化逐步被遺棄,人們內心對鄉土情懷的寄托,也逐漸被城市琳瑯滿目的高樓大廈所遮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農村中學生,除了從小經受的家庭經濟壓力以外,還有留守成長的心理創傷。很多農村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種下了自卑的“種子”,他們渴望進入城市但又害怕進入城市,這個矛盾一直伴隨他們的成長,從而使他們對鄉村敬畏之情被成長路上的心理負擔和生活矛盾慢慢吞噬,難以產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歸屬感。
(二)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脫節,學生鄉村認同感較低
鄉土文化在鄉村教育中的缺失阻礙了鄉村教育的綜合發展。現行義務教育階段,城市教學和農村教學采用的是一樣的教材和授課方式,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日益凸顯,致使城市教育成了農村教育的標榜,使農村教育逐步走上了以應試為目的、以離農為目標的道路。與此同時,鄉村學校在教育內容上雖與城市保持一致,但在學生的課余活動上卻處于無組織狀態,學生大多以操場活動為主,沒有教師帶領,更無活動目的;鄉村教師慢慢變成了“專職”的上課教師,學生漸漸變成了聽課學習的“工具”,既不能凸顯鄉村教育的特殊性,也難以體現鄉土文化的傳承性,造成鄉土文化這一鄉村獨有的教育文化資源被擱淺,這就使得鄉土文化不僅沒有在鄉村教育中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而且還造成鄉土民族文化教育的斷層。
此外,鄉村中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鄉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歷程,但是鄉村中學教育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展開實踐教育,致使鄉土文化教育走向“荒漠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可見,鄉村的物質性及非物質性的文化都是鄉村教育的重要載體,而鄉土文化教育更是農村中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則將無法精準定位鄉村教育的現代化方向。同時,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脫節,既無法讓農村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鄉村文化的趣味性和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性,也難以體現鄉土文化建設中的本土文化自信,更難以讓農村中學生產生對鄉村的價值認同。因此,結合農村中學教育的特殊性,鄉土實踐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形式。
(三)家庭傳統教育與鄉土情懷教育割裂,學生鄉村振興使命感不強
鄉村教育除了學校教育這一關鍵平臺,還包含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舉足輕重,因為以無數農村家庭為個體的教育因子形成了以農村為背景的教育話語引導。但目前,在農村家庭教育中,廣大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出發點是“考上考不上好學校”,卻忽略了“怎么考上好學校”以及 “考上好學校”之后的發展問題,致使整個家庭教育趨向于結果導向,即典型的“重結果,輕過程”,同時也使中學生在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種下了厭農離農的“種子”,學生思想的斷層讓鄉村振興的使命感消失殆盡。
三、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的路徑選擇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培育要充分依托農村中學教育這一平臺,積極動員社會教育,活化家庭教育,厘清當下農村學校鄉土情懷培育的現實困境。同時需針對農村中學教育的特殊性,充分借助農村特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利用課堂和課余活動,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整合一切有助于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的鄉土資源,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提供更為精準的施策路徑。
(一)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提升鄉土文化歸屬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鄉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文化包含了鄉村的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是承載鄉土情懷的文化符號,是承接鄉村振興的主要元素,是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窗口。鄉土文化是民間文化的歷史縮影,鄉村教育的使命就要不斷發掘鄉村的各種文化資源,包括鄉村的自然景觀、歷史古跡以及民間藝術。
首先,以多元化教育作為鄉村教育的目標,以鄉村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村多元化教育的主陣地,促進鄉村多元化教育與現代化教育的深度耦合,切實實現鄉土文化建設與農村中學意識形態教育齊頭并進,讓農村中學生通過學校教育的引導,熱愛鄉村文化,萌發鄉土情懷。其次,在做好鄉土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上,樹立城鄉平等觀念。這就需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引導農村中學生發現鄉村之美,為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奠定基礎。最后,鄉土文化建設應該是一個持續建設、不斷發展、不斷充盈的系統教育過程,因而需動員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切力量,以鄉土文化建設為中心,以鄉土情懷培育為發展指引,形成鄉土文化建設在鄉村現有教育資源上點、線、面結合的發展勢態,進而促成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多維網狀教育結構的建立,點燃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學生的鄉村歸屬感。
(二)優化教育資源供給,重塑鄉村價值認同感
本土文化自信建設是鄉土情懷培育的價值指引,要做好農村中學生多元化教育需要依托鄉土文化,優化學校教育結構。因此,在現行教育基礎上針對農村中學生展開“三進”教育是優化學校教育結構的有效選擇。鄉土文化素材進教材,將教材作為鄉土文化的教育載體,對學生鄉土情懷培育有價值升華的功能;鄉土文化進課堂,是提高鄉土文化價值審視的關鍵,是實現鄉土文化教育價值回歸的最佳選擇;鄉土文化進頭腦,要求教育和受教育雙方在鄉土文化課堂教學中產生價值共鳴,即教育者愿意教,受教育者樂意學,形成鄉土文化課堂教育的雙向良性循環。在確保“三進”教育開展的同時還應從五個維度來保證教學質量。一是有教師,農村中學針對鄉土文化建設和鄉土情懷培育要打造一直專業的師資隊伍,重視對教師的思想引領;二是有教室,農村中學需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多元化教學;三是有讀本,針對獨有的鄉土文化,學校和相關部門應結合鄉村地理景觀、民間藝術、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元素出版專門的教材,讓鄉土情懷培育走向專業化;四是有課時,鄉土情懷培育應積極納入學校課表,并作為常態化課程展開;五是有效果,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在做好理論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實踐教育,比如參觀民間藝術展覽,尋訪歷史遺跡、地理景觀等。
(三)強化鄉村家庭教育,增強鄉村振興使命感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作為一項持續的教育計劃,可以歸納為“一體兩翼” ,“一體”是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兩翼”分別是指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跟每個人的成長息息相關。
我們要讓農村家庭教育融入到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培育中,就需要打破農村家庭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價值標準。學校可以建立短視頻公眾號,將鄉土文化相關素材的短視頻投放到短視頻平臺上,潛移默化地培養農村家長的鄉村自豪感,解構其固有的厭農離農等負面思想;學校要做好農村家長的思想引領工作,改變其創業觀、就業觀。此外,家庭需與時俱進,打破傳統固化的教育思維,改變家庭教育方式,積極營造知農愛農的家庭氛圍,逐步增強子女的鄉村振興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