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摘? ?要:近年來兒童心理障礙的發生率不斷攀升,進一步增加了學生適應的難度。小學一年級新生面對新的環境和學習要求,更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秉承教育公平、尊重差異、積極接納的原則,在融合教育的視域下,探索提升一年級新生心理適應力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學生群體融合,心理課程融合,學校管理融合,家庭、社會合作。
關鍵詞:融合教育;一年級;心理適應力;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6-0026-04
一年級是兒童學習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但要適應學習環境的轉換,而且在學習方式、人際交往、行為規范等方面都對兒童發展和行為表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適應不良的學生會表現出焦慮、注意力不集中、低自尊、學習興趣減退、攻擊性等問題。目前,教育呈現出普遍焦慮的問題,兒童心理障礙也出現明顯增長趨勢。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兒童焦慮和抑郁等越來越多的被社會大眾關注。
一年級入學新生無論身心狀況如何,都享有在普通學校受教育的權利,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的也是突出的?!八袑W生都在班級內接受所有適當的教育”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合教育從特殊兒童的教育中發展而來,鄧猛在研究中指出,融合教育更應該是普通學校要做的事情,今天將融合教育的理念應用到普通學校,指導一年級新生的心理適應力提升,具有理論和現實的意義。融合教育認識和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及需求。秉承教育公平、尊重差異、積極接納的原則,探索出了提升一年新生心理適應力的有效策略。
一、學生群體的融合
公民同招和搖號政策的落實,對于各個地方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而言,學生的情況都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學生呈現出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學前準備狀況不一,有的學生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能較為平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有的學生由于自身發展和環境因素,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分離焦慮、學習困難、行為問題等適應不良的問題;另一個方面是部分已經確診有兒童心理障礙,例如學習困難、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孤獨譜系障礙等的學生會進入到普通學校。無論學生在身體、心理、情感或語言上是否存在障礙,所有學校都應該對其予以接納。融合教育的理念下,這些有適應問題和特殊兒童不僅是出現在課堂中和參與課程,而是學校在各個層面都能讓他們像其他兒童一樣獲得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有的孩子在常規的學習過程中,會接受校內外的專業輔導,這也不僅僅是針對某幾個孩子,而是對所有的孩子,當他們需要的時候,需要獲得專業支持和幫助的時候,學校都能盡可能滿足,心理輔導和社區幫扶等都應該成為常態。
二、心理課程的融合
一年級適應心理健康融合課程實施的目標,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和新的生活,提高心理適應力;幫助學生適應自我成長,迎接新的成長任務,接納自己,學會自我控制和管理,提高自信,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在人際適應中,培養學生友好的交往品質,找到安全感和歸宿感;在新的環境中,感受生命成長的美好和意義。課程實施形式上探索“心理+學科”“心理+活動”等“心理+”融合模式,打破學科壁壘,研究跨學科合作路徑,建立多元化課程系統。
適應心理健康融合課程縱向貫穿一年級整個學年,主要從自我適應、人際適應和生命教育三個單元橫向設計,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不同學期的適應任務和適應程度,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溝通交流,尊重不同學科的內在體系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挖掘各學科豐富的心育資源,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形式的多樣化(見下表)。
以《我們一起來合作》為例,結合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六單元課文《要下雨了》,學生們自主分配角色,制作道具,排練,演出以課文為藍本的小劇場。整個過程中運用合作的四個技巧:善用特點巧合作;友善信任促合作;分工有序齊合作;遇事不埋怨,善傾聽,心平氣和想辦法。學生們順利地完成了表演,也能正向積極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自信心提高,也增進了同伴之間的友情。語文教師發現學生在后續的類似合作活動中更加懂得溝通,遇到問題會主動想辦法。
三、學校管理的融合
心理融合課程適用于所有學生,作為常規心理課程,引導學生養成積極行為。對于學生的適應問題和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學校要進行干預,積極行為支持被納入特殊教育的實踐中。在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中,也可以借鑒積極行為支持的概念和理念來擴展個體的行為技能??柕热耍?002)認為,積極行為支持采用系統改變的方法重新構建個體的生活環境以改善個體的生活質量,并且讓個體的行為問題最少發生。
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行為需要教師提供幫助,這些幫助能依托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營造的良好環境,才能起到效果。學校范圍能實施適用于所有學生的行為規范,增加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理想的融合教育環境,就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其中感受到安全,有價值感和歸屬感。自己的能力能被發現,需求能得到滿足,那么他們就會遵守這些規范,激發內在動力去爭取良好的表現。
學校管理融合可以通過三級干預來實現,要求學校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初級干預是基礎防御部分,主要通過直接教授學生期待的良好行為,保持一致的要求,學校各級領導、一年級教師、每個學生都要參與進來。以評比的方式落實具體的行為規范細則,例如,學習常規的主體班會、文明班級評比、書香班級評比、節約班級評比、勞動小先鋒等。評比的方式能有效地促進和鼓勵學生表現良好的行為,樹立正確的榜樣,讓適應困難的學生積極模仿,減少問題行為。
二級干預針對一級干預中效果不佳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表現為分離焦慮、學業水平落后班級平均水平、逃課、注意力缺陷、情緒管理失控等問題行為。以年級組為單位,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加入,密切聯系班教師與心理中心教師,對這部分孩子的行為改善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如開展適應性團體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適應期。
三級干預的學生人數最少,針對的是一二級干預無效的學生,以及本身已經確診具有兒童身心障礙的學生。這一層的學生需要更多個性化的輔導,對于一般心理問題和正在康復期的學生,遵從醫囑的前提下可以在校進行個體心理輔導,或者嘗試通過校外醫院或者第三方心理服務機構來對孩子進行專業的輔導。
學校管理的融合通過三級干預實現,在全校范圍內對學生的適應性問題進行系統的干預,營造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圍,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滿足學生差異化多樣化的成長需求。
四、家庭、社會合作
學生的良好適應和最大程度的發展,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融合家庭、社會的資源和力量,與學校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學生只有在學校、家庭、社會合作的環境中才能有效提升心理適應力,更好地迎接小學的任務和挑戰。
(一)家校融合
家長的參與對一年級學生心理適應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孩子面臨新的環境,家長同樣也面臨新的養育子女的任務和要求,難免也有焦慮。家長需要有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教養觀念,同時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尋找到符合自己孩子個性化的培養途徑。
1.科學的家庭教養。家長要樹立良好的榜樣。一年級的學生處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具體運算階段,思維認知仍然依賴圖像。在家庭教養中,家長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等,都是孩子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情感技能。一年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尚處于發展中,遇到事情無法準確和及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會壓抑在心里或者付諸行動,造成人際沖突。家長需要耐心引導、傾聽孩子,讓他們學會表達,學會與同學和睦相處。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進入一年級,每個孩子的適應節奏不一樣,學習表達也不一,家長不能就成績為唯一的標準。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應該特別注意和培養。跟孩子制定符合他年齡發展的目標,耐心引導和陪伴,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遇到適應困難,不逃避問題,留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積極與教師溝通,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幫助。
2.家校融合方式。網絡時代提供了便利高效的家校溝通方式,依托這些現代化的技術,可以召開家長會,組織線上家庭教育講座。同時結合線下的家長開放日、家庭教育小組活動等,按照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家長本身的資源也可以引入到學校里,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往屆的學生適應案例分享能給新一屆的家長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
(二)社會資源融合
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的發展受到各個系統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各個系統之間不是分割開來的,系統之間通過信息、能量、物資等的相互流通,來保證整個系統的平衡發展。學校教育作為系統的一部分,需要社會系統的支持,以此獲得更多的資源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年級學生進入學校,也是踏入了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學??梢猿浞掷蒙鐣F有的文化機構,比如博物館、職業體驗小鎮、少年中心、科技館、動物園、農場植物園等,組織學生體驗,讓他們獲得積極情緒體驗,學生在課堂之外合作交流互動。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對于嚴重適應困難和有身心障礙的學生,心理咨詢和康復訓練也是融合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的條件有限,不能完全實現,可以建立綠色轉介通道,社區相關醫院和學校建立長效的轉介機制,讓有需要的孩子能及時得到輔導和幫助。
大眾傳媒的力量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學??梢酝ㄟ^大眾傳媒尋找到豐富的教育教學及特殊兒童輔導的資源,進行跨地區合作,讓家長、教師學習和了解更加前沿的知識方法。保持與外界的聯系,促進社會了解和關注一年級學生的適應狀況,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保障每一個孩子都能個性化、全面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昝? ?飛.融合教育理想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7.
[2]牛爽爽,鄧? ?猛.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殘疾學生社會支持系統探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5.
[3]李昊宸,李玉向.人文關懷視角下的融合教育再認識[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02):8~11.
[4]曹(王瑩)文,樊? ?靜,徐? ?夢.“心理+”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江蘇教育,2021,(33)15.
[5]Carr,E,G.,Dunlap,G.,Horner,R.H.,Koehel,R.L., Turnbull,A.P., Sailor,W.,et al.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2002,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