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杰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綜合教育價值的教學模式,在當下比較“流行”。合作學習是否發揮其教育價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分組、內容、形式、評價等。其中,合理分組是教師需要首先落實的工作。分組的合理性,直接決定了合作的最終成效,且影響周期較長。一般來說,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分組應重點考慮生情、情感、分工及時效四個要素。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分組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綜合教育價值的教學模式,如,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可拓展學生思維、可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可提升自主學習效率等等。當下,合作學習得到教師們的普遍關注和積極實踐。但,一些教師所組織的合作學習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教師自身組織合作學習的能力因素外,如何分組、合作內容、合作方式以及教學評價,都對合作學習的質效產生影響。其中,分組是組織合作的第一環節,且對合作學習的最終成效有重要且長遠影響。第一,分組不合理,組內學生不會配合、不愿配合、不能配合,使合作無效,甚至無法推進。這樣,內容和形式再合理,合作預期也會踏空;第二,學習小組成員通常是長時間穩定不變,較少教師會每次都臨時分組。因而,分組一旦有問題,就不是影響一次合作,而是長周期產生負面影響。因而,教師不僅要重視分組,且要能科學、合理分組,夯實合作學習的結構基礎。
一、綜合考量異質
首先要排除的是按座位分組——教師們都清楚按座位分組是不盡合理的,但依然有很大比例教師采用了這種方式。其唯一的“優點”,就是省事。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多小組無法有效進行合作。教師必須擺脫惰性,從數學教學需求角度對學生進行分組,并要求學生每上數學課,即按數學分組就位,節省課堂調整時間。
其次是依生情分組——合作學習已經推行了多年,教師們對分組有了相當的經驗和理論研究。幾乎每位教師都知道“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以保證組內合作的層次以及組間競爭、評價的均衡。但具體的操作上,不少教師是存在問題的,主要就是單純按數學學習成績分組。也就是學生成績的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這樣分組有不少弊端:第一,造成成績差學生的負面心理,不僅學習自信下降,而且對合作及其他學習活動產生抵觸心理;第二,成績的穩定性相對較低,波動性大,分組依據短期內就會失去意義;第三,合作參與度低。小組內同學通常缺少真實的合作,而是成了成績最好、表達力最強學生的“小課堂”,一個人說,其他幾個人聽。所以,依據生情分組是沒問題的,但成績不是生情的唯一依據,教師應根據合作的需求綜合考慮。通常要重點考慮的是數學學習能力(成績能反映一部分學習力水平,所以,成績仍然是分組參考依據之一。但還要考慮與數學相關的能力,如數感、抽象思維、創新思維、知識遷移等能力)、表達能力(合作對表達的需求度很高,成績好的學生并不一定善于表達)、協作精神(每個小組都應至少有一位學生具有集體意識,愿意幫助同學,有集體榮譽感)、組織能力(合作學習是一種開放、自主的學習形式,組內需要有學生能統籌、協調和組織)。
二、關注情感因素
在綜合對學生學情進行判斷后,將學生分成幾類(如學習力水平較高類、表達能力強類、組織能力強類等,類別數按小組人數定),然后將各類學生平均分到各組,從而實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但不建議教師直接指派,而是將類別名單公示后,讓學生自由結組,部分學生由教師最后安排入組。這樣做是為了照顧到學生的情感因素。因為合作學習自主性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組內同學情感關系較近可以起到保持良好學習心理的作用,且學生間的配合度會比較高。特別是數學這個學科,難度大、枯燥性強,其合作學習就更需要積極情感的支撐。
三、指導組內分工
按需要完成分組后,教師的工作并沒有完成,還有一個重要環節是指導學生在組內進行分工。這主要是考慮幾點:第一,沒有組內分工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大可能出現“一言堂”現象。即,小組的“合作”由一名能力強的學生主導或主宰,其他學生除了聽之外,沒有真實參與合作,那么,其各種素養就不會得到有效培養、發展;第二,初中學生、特別是剛開始接觸合作學習時,學生并沒有分工意識,也不知道如何分工。通過指導分工,其實也是對學生進行合作素養、能力的培養指導。使其建立團隊協作的意識,并學會如何協作。也就是,指導學生分工環節,既是保證合作學習效率需要,又是保證育人價值公平的需要,還同時具有教育作用。一般來說,可建議學生設置組長、記錄員、操作手、匯報員等角色。
除以上三個分組策略外,還需要關注動態調整組合——經過一段時間,學生的學情會發生變化。有的小組可能出現“同質”現象,組間水平也可能失衡。因而,在保持小組一定周期穩定的情況下,需注意對小組構成的調整(可以微調,也可以重新分組)。以保證分組的科學性、合理性??偟膩碚f,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和保障,教師組織分組應避免惰性思想及分組依據的片面,應按合作學習需求綜合考慮學生特質,并尊重學生情感。
參考文獻
[1] 丁茜. 分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運用[J]. 小學科學:教師, 2021(1):1.
[2] 楊燁. 分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實踐[J]. 電腦迷·教師研修,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