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學院中高銜接學生是特殊的高等教育群體,總體上文化基礎較差,在學習上更容易遇到問題。某職業技術學院對2020級中高銜接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缺乏自學方法、對所學內容缺乏學習動力以及學習氛圍不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原因分析,然后提出應對策略,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中高銜接;學習;策略
一、引言
學習氛圍對于整個學校教學工作影響很大,特別是對學院的學風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中高銜接的學生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加上缺乏自學方法以及對所學內容缺乏學習動力,導致部分學生出現缺課、上課玩手機、沉迷網絡、應付作業等不良習慣。這種不良的學習氛圍一旦形成,將很難改變,并且會愈演愈烈。
二、中高銜接學生的特點分析
1、學習習慣差,責任心不強
部分中高銜接學生在中職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專業基礎課普遍較差,他們對進入大專學院后面臨新環境、新教師、新教材、新教法難以適應,學習起來更感費力。主要表現在上課不認真,睡覺,玩手機游戲,聊天,看網絡小說等,做事情缺少責任心,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2.自控能力差,無視校紀校規。相當一部分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往往會形成課堂紀律觀念淡薄,目無校紀校規,個別學生缺課嚴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較差,時常有違規行為,并且屢教不改。
三、提升中高銜接學生學習效果的策略
1、小班教學
高校近二十年來的急劇擴招,使得高校在校學生數量翻了幾番,但是大部分學院的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建設卻沒能同步配套、跟進。一方面,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硬件條件嚴重短缺,要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上大班課、合班課是特殊時期開出的對癥之藥。另一方面,也有人持“課堂效率論”,認為一名老師給二三十學生上課是上課,給一百名學生上課也是上課,但“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大班上課大多以教師為中心,一味灌輸知識,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只管輸出,不管接受效果如何。
小班教學(一般不超過三十人),它不同于在大教室上課,老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不需要互動、溝通,信息反饋,甚至于不用考慮聽講的效果。小班教學,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充分的互動、溝通、交流,有利于形成探討、交互式課堂。教師的言行舉止更容易影響到每一位同學,教師基本可以做到全面兼顧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思考和表達。由于人數少,學生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和顧忌,課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可以有效的把控課堂的節奏和調動同學們的情緒;既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抬頭率”,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國外實行精英教育的學校,小班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有多少課程通過小班教學,甚至是評價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學徒制,實質也是小班教學。很難想象,一名師傅帶上百名學生,如何進行精細化的培養。學生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這可以培養適合低端就業市場的勞動者,卻無法培養高素質的現代技術員。
2、降低理論難度,培養學習興趣
由于中高銜接學生的理論基礎較差,因此對課程的整體設計和教學內容,本著易學、夠用的原則,適當減少理論課的學時數,增加實踐課的學時數,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職業技能的訓練,開發切合崗位需要的實訓項目。在教學中,需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企業現場視頻、案例、圖片、動畫演示等,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來自于課程本身,另一方面來自所講授內容“有用”。所謂的“有用”,一是有利于找工作;二是工作中能夠用得上。而從學院和教師角度來講,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不但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為了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體系改革中要始終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與市場相適應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包括優化課程設置,采取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模式,建設懂理論、會操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創造現代化的教學條件,采取既考核知識又考核技能的方法和綜合評分方法。通過這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讓學生對學習有熱情、有信心、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好的教師可以影響一部分學生,一個成功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教學中用心去關心學生是很有必要的,用最普實的語言,細心指導,用鼓勵的眼神進行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不但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要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質量。從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看,既要評價知識、技能和智力等理解領域,又要評價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形成等情感領域;從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看,既要評價教師的教學修養、教學技能,又要評價教學活動的個體環節,特別是課堂教學質量,因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多地是直接由課堂教學質量決定的。
教學評價制度必須保證客觀性原則。實行教學評價,目的在于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觀性,就會完全失去意義,還會提供虛假信息,導致錯誤的教學決策。
貫徹客觀性原則,首先要做到評價標準客觀,不帶隨意性;其次要做到評價方法客觀,不帶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評價態度客觀,不帶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業水平,使他們心悅誠服,調動起積極性,才能作為指導改進教學工作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 王允慶,孫宏安 【教學策略設計】.科學出版社,2021年 12月 .
[2 ] 王錚昊,董曉琳 【教學策略設計與實踐 】?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3 ] 顧關,古熠奎.? 【雙螺旋教學策略:激發學習動機和主動性 】? 華南理工大學? 2021年10月
[4 ] 張麗艷.教學策略研究? [J ]? 新課程,2 0 1 7 , 10( 5)
[5 ] 丁映春. 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 [J ]. 內蒙古教育,2 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