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龍
摘要: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與經濟日新月異的變革,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思考如何培養社會所需人才這一問題。圍繞“為明天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主題,世界各國相繼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帷幕,在這場教育改革中逐步形成了核心素養這一觀念。基于這樣的教育大背景,本文結合自身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以滲透作用的教學過程為例,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2019人教版;核心素養;滲透作用
引言: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結合具體的學科課程實踐,同時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我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經歷了構建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修訂基礎教育課程標準、落實發展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評價,由總目標逐級細化,目前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實踐層面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對高中生物核心素養有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后,本文秉持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努力方向,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開展了系列教學實踐。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生物的教學原則
生物學科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生活現象里都蘊涵著生物學原理知識,如我們美麗多樣的大自然是富有層次的生命系統,存在著千姿百態的生命個體;我們每天的日常活動需要體內的多種細胞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必然依據生活而展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與生活相聯系的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用知識指導生活的理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滲透作用的教學案例
1.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探討進行分析討論,能夠理解滲透作用的概念及發生條件;
(2)通過分析細胞吸水與失水的情況,了解半透膜概念,建立結構與功能觀;
(3)通過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能夠養成自主思考和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思維;
(4)依據所學知識能聯系生活提出相關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為實際生活提供指導。
2.教學思路
課堂上教師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以問題探討為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滲透現象并理解滲透作用的概念和發生條件。在此基礎上,通過細胞膜制備實驗分析水分進出紅細胞的情況,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分析物質跨膜運輸的情況,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動腦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并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發展。
3.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與問題探討
活動目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觀點。還原科學史上的探究歷程,帶領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師:細胞膜是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邊界,承擔著控制物質進出的重要功能,你們認為細胞膜具有什么樣的結構?科學家當年是如何開始對生物膜的研究并逐步深入探索的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沿著科學的足跡去探索生物膜的結構。
生:根據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對細胞膜的結構進行猜想,提出細胞膜由蛋白質分子組成。跟隨教師一起展開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
(2)課堂教學
活動目的:為學生呈現研究生物膜結構的開篇實驗,在打開學生思路的同時為下一個實驗做好鋪墊;滲透相關的化學知識,鼓勵學生對生物膜結構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素養的分析推理和創新能力。
實驗演示:1895,歐文頓的植物細胞通透性實驗;哺乳動物紅細胞中提取細胞膜的實驗;1925 年,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1959 年,羅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術獲得了細胞膜電鏡照片,顯示暗——明——暗的三層結構;1970 年,人——鼠細胞融合;冰凍刻蝕電子顯微技術,觀察膜斷裂面的蛋白顆粒和膜面結構。
學生的思考與討論:通過對實驗的思考和分析,結合化學知識的相似相溶原理提出細胞膜中含有脂質成分這一結論,并思考推理分析得出結論后需要設計實驗加以驗證。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究。通過對實驗的思考分析,在已知細胞膜成分的基礎上進入對膜結構的研究,依據相關的化學知識展開想象,推斷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對這一實驗初步建立生物膜的結構模型,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提出單位膜模型的優勢和缺陷。通過最后兩個新技術下的實驗,明確生物膜的基本組成和結構,根據已有生物知識或生活經驗,說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實例。
(3)課堂總結
師:請同學完成本節課概念圖,縱觀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歷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示?(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必將不斷完善和發展。)
生:設計完成本節課概念圖,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思考討論教師提出問題,各抒己見,闡述生物學發展帶來的啟示
4.教學反思
實驗設計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以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為主要教育目標,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學時間有限,未能做到由淺入深步步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留給學生整理時間比較少,給學生獨立歸納總結的空間,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深化課堂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
結束語:綜上所述,生物學科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支柱。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生活的提高讓我們轉向對教育深刻的思考,作為生物老師要積極圍繞“滲透作用”進行探究性的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情境,促使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種教育背景下培養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裴生美.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數據,2021(12):121-122.
[2]梁馨云,劉玉萍,蘇旭.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素養的初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12):22-24.
[3]丁甜甜.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128.
[4]洪勇剛.“滲透作用”更應滲透“情境教學”[J].生物學教學,2021,46(02):72-73.
[5]陳潔.圍繞“滲透作用”組織探究性教學活動[J].生物學教學,2015,40(1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