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靜
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
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會學習數學”。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創設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教學《分桃子》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 S )每盤放 S 個,9÷5=1(盤)多4個。分完后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然后老師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剰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讓課
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讓學生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二、思維方法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一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道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
27人,小朋友153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全買團體票:(27+153)X20=3600元
2、不買團體票:27×30+153X15=3105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7+3)×20+(153-3)X15=2850元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増。在今天的“課堂2.1采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進行教學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針對數學語言的一種教學。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抽象化數學知識,轉換成可以讓小學生更加直觀和形象地進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識,關鍵在于數學化語言的運用。眾所周知,看起來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數學,其實里面蘊藏了許多生動而有趣的內容,小學數學教師若是缺乏高素質的語言藝術,是無法將它發掘出來。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語言生活化,即是帶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及理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圓柱認識的學習過程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到圓柱的特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去摸一下身邊的圓柱形物體,并讓學生說出自身的體會和感受。一些學生會說摸到的是一個光滑的平面;而另一些同學則可能會說摸到的是一個圓形。此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總結,如兩個光滑的平面是圓柱底面,同時還有一個曲面,這是圓柱側面。通過這種方式,恰當的利用引導性語言,并結合學生的親身體會,可以更好更快的幫助學生接受。
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頻率很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有助于解穴小學數學高度抽象化與學生思維具體形象化間的矛盾。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問題情境,再到數學模型,最后到解釋和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而在這個模式中,我們最首要的任務就
是要把數學生活化!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指的是通過營造豐富而生動的各類生活境,來增強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體驗,并突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性及開放性等,從而促使小學生可以將通過數學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用于實際生活中,進行創造性的運用。生活化教學還具備了以下幾本的特點:首先,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應當圍繞兒童的生活
世界來做為活動背景進行,并在活動中不斷改變自己,提出新的教學
與學習要求;其次,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目標要能全面地體現出教學
整體目標,既要包含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也應當包含學生意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