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怡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古詩詞課內外的銜對學生起到了多樣化的作用,課內外古詩詞的閱讀與背誦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課內的古詩詞內容有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的古詩詞,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此同時也將中國文化進行的傳播,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摘要:古詩詞教學;小學語文;課外古詩詞閱讀
引言:在課內外古詩詞教學中,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內書本內容,更多的是要進行課外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熟練掌握古詩詞學習方法和技巧,積累更多古詩詞相關知識內容,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審美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古詩詞在課內外教學中的作用
有史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都是以課本內容為主,然而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沒有多元化要素,知識點只局限于課本內容,這就導致小學生在小學畢業后所了解和掌握的古詩詞比較少,在后期的使用是遠遠不夠的,然而這也不符合現代化全面教育的理念,也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傳統文化的了解;而將古詩詞與課外內容銜接,這樣既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知識儲備,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后面古詩詞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課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要給學生進行詩句內容講解,同時也要給學生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找一些關于“桃花”的詩句,進行朗讀背誦,如此也能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同時還能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讓學生進行理解性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內教學與課外積累的有效銜接應當以二者在目標及方案上的統一為基礎,以書本古詩詞為基礎進行擴展,適當適當延伸并構建系統化的課外積累教學目標與方案,有針對性、系統化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賞析與領悟古詩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與課內詩詞相關的內容,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學習作用,同時也能讓學生增加對古詩詞的喜愛,傳揚中華文化美德,人們常說詩詞是古人的心情的表現,是抒發內心的感想,讓學生閱讀一些歡快且愛國精神的詩詞,也可以傳播正能量,由此,教師也可以根據文章讓學生學習一些美好、正能量、愛國的詩句,可以提升學生自身修養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我探索古詩詞中的深意,作者在寫本首詩時的心情,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開發學生思維。
二、古詩詞對學生身心的影響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完全詮釋了詩詞及閱讀帶給人們的自信,往往學習古詩詞的人都有一種骨子里的才華,讓人感覺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五千年歷史的的象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確保學生能夠從詩詞創作背景、詩詞作者經歷、平仄、韻律、典故、意象等方面對古詩詞進行逐步研究,同時指導學生在細讀古詩詞的關鍵字詞、人物稱謂、標點等的過程中結合語境,充分把握古詩詞的整體意境之美、感情之深。
例如,“中國詩詞大會”的陸續播出,學生和家長也對詩詞有了新的理解與看法,讓學生明白詩詞的重要性,然而現在書本上的詩詞量太少,所以要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但增加知識儲備的同時一定要按照課本知識為基礎,這樣才能引導學習,讓學生記憶方法擴寬,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像杜牧的《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課中,“二月”就是最好的詞語,可以讓學生以一月到十二月找出月為主,找出詩詞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學生不光對課內內容有了了解,課外內容也得到了擴展,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全國各地的學生、上班族、教師都有分享自己學習以及記背古詩詞的方式方法,教師也可以作為參考,在進行探討,最后以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而且在看中國詩詞大會時,有很多學生都看到了詩詞的魅力以及對人的影響,每個人讀具有獨特的風骨,最具有特色的當是中國詩詞大會的主持人董卿,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一顰一笑皆是詩詞,有一期中,選手王若西夸董卿—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這則是詩詞對于學生的影響,古詩作為課外拓展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讓每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采取合適方式進行課外積累,促進課內外教學的有效銜接。
由此看來,以上都充分的表示了詩詞是在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互相學習,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對詩詞有新的了解和認知,了解寫作背景并感受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學生內心出發,根據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讓其發揮自我思維,把詩詞熟記于心,養成良好的習慣,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全面深化課內外古詩詞的鏈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獎賞和認知,讓學生不至于盲目的學習,保證學生能夠從詩詞創作背景、詩作者經歷、詩詞長短、平仄、韻律、典故、意象等方面對古詩詞進行逐步研究,讓學生能夠對其深入了解,不光是表面的學習,了解作者想法,同時指導學生在細讀古詩詞的關鍵字詞、人物稱謂、標點等的過程中結合語境,充分把握古詩詞的整體意境之美、感情之深。
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作者在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和對母親的不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兩句中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臨別時的不舍,母親對兒子的不舍之情,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如此也可以加深印象,然而學生在閱讀課本外的詩詞時也能自己進行分析作者的心情,以及詩詞的意思,這樣才能達到課內外學習的作用。
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方法,在古詩詞教學的銜接中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詩詞,并且牢記于心,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
總而言之,古詩詞課內外的銜接尤為重要,關系到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以古詩詞課內外銜接為基礎,只有圍繞學生進行銜接才能保障銜接的有效性。不同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教師可以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引導,提升綜合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文武.小學古詩詞的課外拓展和積累研究[J].好家長,2019(63):108.
[2]薛俊林.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的相關思考[J].課外語文(下),2015(12):66.
[3]黃綠鮮.小學古詩詞課外閱讀應注重序列化——以統編本一年級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18(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