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基于對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式的思考,我們嘗試以項目學習的形式進行“組合課”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在項目實踐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組合課;項目學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通過項目學習等方式,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有效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契合統編教材以單元“學習任務群”為形式的教學。而單元中的“組合課”作為“學習任務群”的“子群”,突破了單篇文本的局限,為實現文本間的整合、對話、碰撞搭建了“群”平臺。筆者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第14課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為例,嘗試進行項目教學實踐。
一、明確教學目標,設計驅動問題
王榮生教授提出散文要從“作者個性化的言語表達、語句章法”“作者的所見所聞及其個人化的言說對象”“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獨特的情感認知”三個方面確定其教學內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寫景抒情散文名篇,寫的是同一座城——北平。在這里,郁達夫飽嘗“故都的秋”、朱自清受用清華園的“荷塘月色”, 景物皆著“我”之色。“情景交融,情理結合”是該“組合課”的一個特質,我們在項目化教學時要抓住“景”,品味“情”,析出“理”。
因此,該組合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反復誦讀,感受自然美、文辭美;2.分析文章表現景物的藝術手法,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的完美融合;3.欣賞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4.分析謀篇布局,嘗試寫作寫景抒情散文。其中,目標1指向“審美鑒賞與創造”,目標2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目標3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4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
“課標”提出,“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而項目化學習是“在‘做中‘學”,“做”離不開情境,因此,需要創設情境,設計一個高度精練的驅動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研習文本,完成任務。筆者在教學中設計的項目學習的驅動性問題為“為家鄉漁港作推介”。
二、搭建學習支架,推進項目實踐
(一)學習任務1:風景這邊獨好
①用四字短語概括《故都的秋》第3-11段、《荷塘月色》第4-6段的幾幅畫面。
②用四字短語概括你熟悉的家鄉漁港的畫面。
(二)學習任務2:景物皆著我之色
①請在“組合課”中各任選一幅圖給它命名,并從景物選取、形態聲色、氛圍意境、語言藝術等角度進行賞析。
②思考:景物描寫的手法。
③借鑒景物描寫的手法,描繪你熟悉的家鄉漁港的畫面。
(三)學習任務3:情意深深深幾許
①《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側重描寫牽牛花、槐蕊、蟬聲、秋雨、秋棗一類平凡細小的事物,這是為什么?悲涼的“秋味”,為什么在郁達夫筆下具有特別之美?
②《荷塘月色》,作者起筆于“帶上門出去”,收束于“輕輕地推門進去”,在“荷塘”中“獨處”對于朱自清來說有什么意義?
③家鄉漁港對于你來說有什么意義?你對漁港有怎樣的深情?
(四)學習任務4:形散神聚興味長
①請找出“組合課”中“文化聯想”的句子或段落。
②思考:散文中,“文化聯想”的作用。
③你對家鄉漁港有哪些“文化聯想”?
(五)學習任務5:散文寫作細參悟
1概括這兩篇寫景抒情散文的“組合課”的行文思路:
交代緣由→承接轉換→細致繪景→文化聯想→收束全文
②借鑒該寫法,以“漁港的? ? ?”為題,寫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六)學習任務6:魅力漁港我推介
①為家鄉漁港拍照,挑選照片,與學習任務1、2組合,設計并制作家鄉漁港宣傳折頁。
②擬寫視頻拍攝腳本,挑選合適的音樂和場景,配上朗誦,將視頻上傳至抖音、西瓜視頻等平臺,宣傳家鄉漁港。
③結合學習任務5,挑選優秀的學生作文,匯編成集。
學習任務1-5為學習任務6搭建了支架。教師作為項目設計者,引導學生圍繞《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這一“組合課”進行分析、研討,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校內延伸到校外。學生在合作完成“為家鄉漁港作推介”這一項目實踐中,獲取、構建了知識與技能,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展示項目成果,設計全程評價
宣傳折頁、視頻、文集……這些形式多樣的項目成果緊扣語文本質屬性,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現語文項目學習讀寫結合的特點。項目成果的展示,促進了思維的碰撞、能力的提升、學習的反思。
“評價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學習前,筆者設計了項目測評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以保障項目學習的質量,并為成果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為主)提供依據。
以“群”為立足點,以“項目”為依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期待項目學習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大千.“互聯網+”背景下項目化教學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才智,2019(35):165.